他高高地舉着火把,離開繁華的都市,向大山深處艱難地跋涉。人們說剛剛大學畢業的他是淚水的富翁,是孩子們的支柱。明亮的火光刺痛了我們的眼睛,無私的愛感動了每一個人。他,便是在大山深處孤身支教的老師——徐本禹。

出身貧寒,心懷大愛
1982年,徐本禹出生在山東聊城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裡。他的父親是一位國小民辦老師,拿着微薄的薪資養家糊口;母親則在家務農。這注定了他的家中不會有太多積蓄,有時甚至沒有錢買菜。
徐本禹從小就被父親給予了厚望,望子成龍成了父親最大的心願。為了回應父親的期待,同時也是為了讓父母過上安樂的晚年,徐本禹自幼便勤學苦讀。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徐本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華中農業大學。然而,高昂的學費卻是給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所幸的是,即使家庭生活拮據,還有社會上的幫助。除此之外,自立自強的徐本禹也靠着自己的雙手賺取生活費。端盤子、扛書架、做家教,他全都願意做。是以,徐本禹靠着特困生補助、獎學金和打工賺來的錢完成了大學學業。
但徐本禹不僅僅止步于此。“我一直告訴自己,别人給我一口飯,我一定要還别人一碗肉!”接受過好心人資助的徐本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人們什麼是“愛的傳遞“。
大學四年,徐本禹毫不吝啬的用自己本就不充實的荷包資助了另外5名貧困學生。想必那些好心人若是看到徐本禹傳遞式的愛,也會倍感欣慰。
一次偶然,約定一生
徐本禹會投身大山支教,其實完全出于偶然。
在一次做家教的兼職中,他無意間看到了一篇對貴州“岩洞國小”的報道。在報道中,
岩洞國小坐落在貴州省大方縣茅草鎮,那裡沒有水電,僅靠着一條小路維持着與外界的聯系,即使到今天也仍舊稍顯落後。
1999年春天,一位雲南的志願兵無私地用自己的津貼在一個岩洞裡面搭起了學堂,以供全村地孩子免費讀書。這位志願兵地的舉動不僅深深地打動了徐本禹,更讓他對大山裡的世界十分好奇。
于是在2002年的暑假,仍舊身為一名大三學生的徐本禹與幾位同學來到了岩洞國小。
到達那裡的第一天,徐本禹就震驚了——他沒想到會有這麼差的地方。姑且不論沒有水電,甚至連衛生條件都十分惡劣。飯裡有蒼蠅蟲子已經屢見不鮮,晚上睡覺身上爬滿跳蚤更是司空見慣。
但最讓徐本禹深受震撼的是孩子們的眼神。
第一天上課的時候,全校146位學生對徐本禹一行人充滿了好奇。孩子們在知曉他們是“從城裡來的大學生”後,便渴求着他們能多說說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在常人眼裡,獲得新知識的方式是看書,見到新世界的途徑不過是一張車票或者飛機票;但對這些孩子們來說,獲得新知識的方式是等待他人捐贈而來的書籍,見到新世界的途徑是走出大山。
令人惋惜的是,又有多少人能夠走出大山,又有多少人能過上城裡普通水準的生活呢?想到這裡,徐本禹不禁潸然淚下。
當地的老師告訴徐本禹,孩子們要喝水就得去遠處挑水,到了冬天孩子們還會飽受寒冷的折磨。但艱難的環境,沒有剝奪人性的美麗。徐本禹告訴記者,一位學生的媽媽曾瞞着徐本禹一行人向鄰居借了五十個雞蛋來送給他們。
然而,語言上的障礙不能阻礙愛的生長。23天的課程,已經足夠讓徐本禹與孩子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五人離開的那天,學生們拿着自己做的小紅旗來送他們,一直走到三公裡以外的羊場壩才依依不舍地真正告别。
可以說,這一個月不到的相處令徐本禹堅定了以後支教的決心,他與六年級的孩子們做了約定:“等我考上研究所學生以後,我一定還會回來,一定還教你們。”從此以後,小小的根已經紮入貧困山區。
忤逆父親,擁抱大山
2003年四月,徐本禹即将大學大學畢業。接下來地他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憑借372分的優異成績公費讀研,另一條是投身支教。
由于未曾有過先例,他保留兩年學籍先去支教、後回來讀研的希望落空。這意味着當時的徐本禹必須選擇一條道路并走下去。
在沒有見識到岩洞國小的孩子們之前,公費讀研一直是徐本禹的願望,同時也是家人的心願。但岩洞國小的孩子們的笑容,日日夜夜地吸引着徐本禹。
深思熟慮後,決定去支教地徐本禹給家人寫信,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援。結果信還沒寄到,父親的電話便打來了。然而,對不富裕的家庭而言,徐本禹的選擇毫無疑問,是及其不負責任的。果不其然,父親生氣地挂斷了電話。
但這并沒有阻止徐本禹的腳步。2003年7月,徐本禹和7位同學再度回到了岩洞國小。但徐本禹沒想到的是,真正的困難才剛開始。
首先是語言不通,害羞的孩子們根本難以了解徐本禹的國語。即使徐本禹講二十遍,他們還是一臉茫然。是以而感到焦躁的徐本徐常常扔下書本出門透氣,冷靜後再回到教室耐心地一遍遍教導孩子們。
再者是難以忍受的孤獨。僅僅半個月,叫人難以忍受的惡劣環境驅使着一個又一個的同伴乘上了回家的車,最後徒留徐本禹一人獨身支教。
但最令人苦惱的便是巨大的經濟困難。原來,徐本禹的支教行為完全出于個人,國家并不知情。這就意味着他沒有補助金,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大學四年,他資助了貧困學生和孤兒,身上上上下下隻剩下2700元用于長達兩年的支教生活。
2004年春節,他接到家裡叫他回家過年的電話,歉疚的情緒霎時如破堤般湧來。他知道,畢業後的他沒能回應家裡的期待,身無分文的他更無法幫家裡做些什麼。
但同時,他卻為岩洞國小的孩子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希望。在那裡支教八個月後,徐本禹聽聞大石國小的辦學條件更加惡劣,不假思索地來到了大石國小,開始書寫新的華章。
感動中國,傳遞大愛
終于,在2004年7月,得益于一篇講述徐本禹支教的文章《兩所鄉村國小和一個支教者》,徐本禹的努力與艱辛終于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徐本禹也是以被評為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實至名歸。
此後,徐本禹的事迹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掀起了一陣投身支教的風潮。比如14位華中農業大學的學生重走徐本禹支教路,傳遞着大愛與無私。
而此時的徐本益已經離開支教前線,轉而投身更加遠大的事業——扶貧攻堅。現任湖北省秭歸縣委副書記的徐本禹已紮根貧困地區,為人們的更加美好的生活繼續奮鬥着。
在一次接受采訪時,徐本禹說道:“我母親,經常說一件事,就說我們家小時候沒有錢買菜,是我鄰居借了兩塊錢買的菜,我媽現在經常提這件事,我媽提這件事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就是當别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自己的手或者你所提供的幫助對自己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對于那些需要幫助的來說,就是和身上衣和口中食那種不可或缺,特别是後來在大學裡面,在我價值觀和人生觀慢慢趨于成熟的時候,又有那麼多的好心人來幫助我,就影響我了自己,就希望我自己做一個感恩的人,用自己的行動幫一幫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對得起那些曾經幫助過的人,對得起自己。”
母親溫柔的教導,給了徐本禹一顆柔軟的心。雖不知人的本性如何,但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無疑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每個父母都交給孩子無私與大愛,那麼,我們的社會将更将美好。
同時,徐本禹的出現,很好的诠釋了“傳遞式的愛”有着多麼巨大的能量。我們常說:“愛是互相的。“讓愛來回流動,讓愛向下傳遞,源源不斷的暖流将充斥人間。人性的美好将不再隻留在書裡,而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