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力荐蒋介石当黄埔校长,却因抗日得罪老蒋郁郁而终

作者:齐鲁壹点
他力荐蒋介石当黄埔校长,却因抗日得罪老蒋郁郁而终

说起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个元老级的人物不得不提。

106年前的今天(1913年7月8日)他率先力挺孙中山先生发起以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并于7月12日成立“反袁总部”,打响“二次革命”的第一枪,但他一年后也恰恰反对并拒绝参加孙中山先生于1914年7月8日改组同盟会后成立的“中华革命党”;是他在孙中山已确定程潜任黄埔军校首任校长的情况下,力荐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首任校长,并让蒋介石如愿,但在抗日问题上却又得罪了老蒋,最后得不到重用郁郁而终。也是他在孙中山先生病重时赶往北平陪伴,并主持了孙中山的葬礼,却又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不久通电支持国民党右派,公开反对孙中山的的三大政策,进行反共清党活动。

这个人是谁?为啥通电反共的他去世后,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还亲自前往吊唁?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不太引后人关注的国民党元老的跌宕人生。

他叫李烈钧,晚年不太得志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他力荐蒋介石当黄埔校长,却因抗日得罪老蒋郁郁而终

(李烈钧)

李烈钧(1882年—1946年2月20日),字侠如,号侠黄,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

李烈钧的父亲李骏兴参加过太平天国太平军。事败后回乡,耕种自给,常向他讲述太平天国起义经过和在帝国主义与满清军队联合进攻下失败的历史。

受父亲影响,李烈钧自幼学文习武,爱好击剑,尤喜书法。稍长、广交游、豪放不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宁新任知县王浚道上任后,勒索乡民缴纳田赋,全县民众怨声载道,李烈钧激于义愤,聚众密议驱王。某日,乘王回衙时,率众蜂拥而上,打护兵,砸官轿,回衙后,王立即调兵遣将,捉拿肇事者,引起全县民众愤怒,群起声援,终于将王知县赶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烈钧以身材魁梧、性格爽直,被新任武宁彭县令录取选送江西武备学堂,成为吴介璋得意门生,后又以学术两科兼优于光绪三十年由学堂选送北京应试。合格后由北京练兵处选赴日本学习陆军,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第六期学习。在日留学期间,他与黄兴等共同组织了以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的“攘白团”。

1905年8月,孙中山抵东京,由黄兴等介绍李烈钧与孙中山初次会见,听取了孙中山关于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讲演,对革命倾服之念油然而生。

1907年,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元老级的人物。1908年,李烈钧自日本回国,任江西混成协第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因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被下令逮捕,幸得曾任江西武备学堂总办汪瑞闿暗通消息,及资助路费,逃至上海。通过冯国璋与云贵总督李经义等人介绍,于1909年春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兼兵备提调。不久,接任陆军小学总办(校长),暗中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秋,李烈钧奉命北上,途经武汉时,方知武昌起义已经三天,遂支持武昌起义。并被任命为起义军重炮队司令。

武昌起义胜利后,九江亦于1911年10月23日在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等人策动下,兵不血刃地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推举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李烈钧由武汉回到九江,军政分府总参谋长蒋群真诚相让,李烈钧无法推辞,遂于三国名将周瑜的衙署设总参谋长办公处,正式就职。

他力荐蒋介石当黄埔校长,却因抗日得罪老蒋郁郁而终

此后不但阻止了清朝海军由武汉顺水东驶上海的十一艘军舰和两艘鱼雷艇,并经晓以利害,策动清海军宣布起义。事后,李烈钧被推为海陆军总司令,九江革命势力因之大振。

后来李烈钧以治军严明、为民主事等,别推举为安徽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不久,冯国璋派重兵进攻武昌,黎元洪一日五次急电,向李烈钧求援,李立即下令海陆军集合率舰西上,抵武昌,迅即部署海陆两军,控制武昌事要地。黎元洪任命李烈钧为五省联军总司令,使冯国璋不敢越过长江,武昌得以转危为安。

李烈钧于1912年3月19日回江西改任江西都督。李烈钧主赣期间,大力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改革:改组都督府,裁部设司,精减人员,选贤任能,刷新吏治;整理财政,开办银行,整顿税收,修铁路,筑河堤,发展交通,繁荣经济。经过整顿后,使江西成为军事、政治、经济大发展很巩固的省份。

1913年3月,在国会召开之前,袁世凯派人暗杀南京临时政府农林总长宋教仁,接着又向五国银行签定了二亿五千万元的善后借款,准备扑灭革命势力。5月5日李烈钧与湖南都督谭延闿、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大借款,并公开指出袁世凯为剌杀宋教仁的罪犯。袁世凯恼羞成怒,下令免除李烈钧江西政府都督职务。

李烈钧至上海会见孙中山、黄兴等筹商反袁事宜。在孙中山主持的讨袁会议上,李烈钧被公推为讨袁总司令。7月8日,李烈钧由上海回至湖口,省议会又一致推举烈钧为江西讨袁总司令,7月12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司令部,随即宣布江西独立,发布讨袁檄文,通电全国。接着,湘、鄂、皖、苏、闽和上海、重庆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即派大军围剿。革命军因兵力悬殊,援军不续,乃退离江西,“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鉴于原盟会复杂、涣散、没有战斗力,决定重建中华革命党,再举革命。规定入党者都要盖指模、立誓约,绝对服从总理。李烈钧同许多革命党人对此不理解,拒绝参加这个组织,乃于1914年1月离开日本,赴欧洲考察各国政情。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辗转回国,经常与陈炯明、岑春暄等联系,商议讨袁大计,在南洋开展革命活动。

1915年初,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五月九日,又公然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激起全国人民坚决反对。李烈钧亦非常气愤,认识到不能离开革命组织,毅然按照孙中山的规定办理手续,加入了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捍卫共和国体制为宗旨,组织“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坐镇云南。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当了63天皇帝后,于绝望中死去,继任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护国战争结束。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上永丰”舰避难,电令李烈钧回师平乱。1923年1月,滇桂联军击败陈炯明。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建大元帅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任参谋总长。

1924年,李烈钧参加了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他一开始拥护孙中山提出的“联苏、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议期间,孙中山下令筹办“黄埔军校”,在确定程潜为首任校长的情况下,李烈钧竭力推荐蒋介石任校长,并说:“校长一席,非蒋莫属”,最后蒋介石得以担任首任校长。

在孙中山赴沪期间,李烈钧曾一度代行大元帅职务。

1925年1月,李烈钧在上海忽闻孙中山在北京病危,又急抵北京,随侍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李烈钧主持丧事,并亲拟挽联:“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

孙中山逝世后,广州政府由胡汉民代理大元帅,李烈钧以胡心胸狭隘,未归广州,抵张家口,会晤冯玉祥,冯当即聘李烈钧为国民军总参议。1925年12月,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举行非法的一届四中全会,公开反对孙中山的的三大政策,进行反共活动。李烈钧通电表示赞许,成为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谢持、林森、邹鲁、覃振等右派人物之一。1926年8月,国民军被奉军战败,他离开国民军南下。

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入江西,11月攻占南昌。国民政府电召李烈钧,任命他为江西省政府主席。

1927年9月,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势力在清党反共的基础上取得统一,组织中央特别委员会,由三方各派六人参加,李烈钧是宁方代表之一。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改组,李烈钧因有些政见与当局不合,仅剩下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的虚名,未再担任实职,遂离开南京,到上海养病。

1931年“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严重,李烈钧一再致电蒋介石,主张对日抗战,要求改良政治、尊重言论自 由,以维系人心,一致御侮。并将自己的五个男孩都送去参军。他奔走南北,呼吁团结抗日。

1932年夏,他前往泰山访冯玉祥,劝其出山“并力扶危”,抗日救国。10月,他又劝阎锡山参加长城战役,一同抗日。

他力荐蒋介石当黄埔校长,却因抗日得罪老蒋郁郁而终

(李烈钧共育有七男三女,把其中5个成年儿子送上了抗日战场)

1933年5月,出山后的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同盟军,不到一个月,将日伪军全部赶出察哈尔,蒋介石大为恼火,调集军认,向抗日同盟军施加压力。李烈钧支持冯玉祥,致电国民党中央说明冯“举义张胆,志在收复失地”,并提出“请授大权,俾当大任”。为了齐心抵御外侮,共赴国难,他曾带病多次往返于南京、上海、张家口、庐山等地,但始终未能说动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李烈钧于久病之余,扶病进京,共赴国难,并把自己七个儿子中的五个都送上了抗日前线。后来,因患高血压症,返回武宁。在家乡,他抱病到中山堂与协和中学讲演,鼓励青年锻炼体魄,吸收新知,备为国用。12月,还坚持到武汉会见蒋介石,提出坚决抗日的主张,由于战局的发展,他迁居昆明,后又迁居到陪都重庆,一直养病。

1946年2月20日,晚年不得志的李烈钧,因高血压心肌梗塞病在重庆郁郁而终,终年64岁。

他力荐蒋介石当黄埔校长,却因抗日得罪老蒋郁郁而终

国民政府下令给予国葬待遇。鉴于李烈钧坚决抗日和送五子上战场的大义凛然,尽管其反共排共,但中共领导人还是从民族大义出发,派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亲自前往重庆吊唁。表示对李烈钧的哀悼和崇敬。

他力荐蒋介石当黄埔校长,却因抗日得罪老蒋郁郁而终

(李烈钧夫妇墓碑)

他力荐蒋介石当黄埔校长,却因抗日得罪老蒋郁郁而终

(李烈钧将军雕像)

随后其灵柩运送回武宁县,初葬箬溪镇、修江边上的看书台。1962年因修建柘林水库迁葬于武宁县城近郊飞凤山。后李夫人逝世,1980年11月,李烈钧夫妇合葬于武宁县烈士陵园左侧半山腰。

李烈钧夫妇墓地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参考资料:二次革命始末、李烈钧生平、中华革命党建立始末等,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