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有個元老級的人物不得不提。
106年前的今天(1913年7月8日)他率先力挺孫中山先生發起以反對袁世凱獨裁的“二次革命”,并于7月12日成立“反袁總部”,打響“二次革命”的第一槍,但他一年後也恰恰反對并拒絕參加孫中山先生于1914年7月8日改組同盟會後成立的“中華革命黨”;是他在孫中山已确定程潛任黃埔軍校首任校長的情況下,力薦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首任校長,并讓蔣介石如願,但在抗日問題上卻又得罪了老蔣,最後得不到重用郁郁而終。也是他在孫中山先生病重時趕往北平陪伴,并主持了孫中山的葬禮,卻又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不久通電支援國民黨右派,公開反對孫中山的的三大政策,進行反共清黨活動。
這個人是誰?為啥通電反共的他去世後,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還親自前往吊唁?
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不太引後人關注的國民黨元老的跌宕人生。
他叫李烈鈞,晚年不太得志的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将。
(李烈鈞)
李烈鈞(1882年—1946年2月20日),字俠如,号俠黃,江西省九江市武甯縣羅溪坪源村人。
李烈鈞的父親李駿興參加過太平天國太平軍。事敗後回鄉,耕種自給,常向他講述太平天國起義經過和在帝國主義與滿清軍隊聯合進攻下失敗的曆史。
受父親影響,李烈鈞自幼學文習武,愛好擊劍,尤喜書法。稍長、廣交遊、豪放不羁。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武甯新任知縣王浚道上任後,勒索鄉民繳納田賦,全縣群眾怨聲載道,李烈鈞激于義憤,聚衆密議驅王。某日,乘王回衙時,率衆蜂擁而上,打護兵,砸官轎,回衙後,王立即調兵遣将,捉拿肇事者,引起全縣群眾憤怒,群起聲援,終于将王知縣趕走。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李烈鈞以身材魁梧、性格爽直,被新任武甯彭縣令錄取選送江西武備學堂,成為吳介璋得意門生,後又以學術兩科兼優于光緒三十年由學堂選送北京應試。合格後由北京練兵處選赴日本學習陸軍,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第六期學習。在日留學期間,他與黃興等共同組織了以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為宗旨的“攘白團”。
1905年8月,孫中山抵東京,由黃興等介紹李烈鈞與孫中山初次會見,聽取了孫中山關于推翻滿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講演,對革命傾服之念油然而生。
1907年,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會元老級的人物。1908年,李烈鈞自日本回國,任江西混成協第五十四标第一營管帶,因在新軍中進行革命活動,被下令逮捕,幸得曾任江西武備學堂總辦汪瑞闿暗通消息,及資助路費,逃至上海。通過馮國璋與雲貴總督李經義等人介紹,于1909年春到昆明任雲南講武堂教官兼兵備提調。不久,接任陸軍國小總辦(校長),暗中進行革命活動。
1911年秋,李烈鈞奉命北上,途經武漢時,方知武昌起義已經三天,遂支援武昌起義。并被任命為起義軍重炮隊司令。
武昌起義勝利後,九江亦于1911年10月23日在同盟會會員林森、蔣群等人策動下,兵不血刃地響應武昌起義,成立九江軍政分府,推舉五十三标标統馬毓寶為九江軍政分府都督。李烈鈞由武漢回到九江,軍政分府總參謀長蔣群真誠相讓,李烈鈞無法推辭,遂于三國名将周瑜的衙署設總參謀長辦公處,正式就職。
此後不但阻止了清朝海軍由武漢順水東駛上海的十一艘軍艦和兩艘魚雷艇,并經曉以利害,策動清海軍宣布起義。事後,李烈鈞被推為海陸軍總司令,九江革命勢力因之大振。
後來李烈鈞以治軍嚴明、為民主事等,别推舉為安徽都督。
武昌起義勝利後不久,馮國璋派重兵進攻武昌,黎元洪一日五次急電,向李烈鈞求援,李立即下令海陸軍集合率艦西上,抵武昌,迅即部署海陸兩軍,控制武昌事要地。黎元洪任命李烈鈞為五省聯軍總司令,使馮國璋不敢越過長江,武昌得以轉危為安。
李烈鈞于1912年3月19日回江西改任江西都督。李烈鈞主贛期間,大力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改革:改組都督府,裁部設司,精減人員,選賢任能,重新整理吏治;整理财政,開辦銀行,整頓稅收,修鐵路,築河堤,發展交通,繁榮經濟。經過整頓後,使江西成為軍事、政治、經濟大發展很鞏固的省份。
1913年3月,在國會召開之前,袁世凱派人暗殺南京臨時政府農林總長宋教仁,接着又向五國銀行簽定了二億五千萬元的善後借款,準備撲滅革命勢力。5月5日李烈鈞與湖南都督譚延闿、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袁世凱與五國銀行簽訂大借款,并公開指出袁世凱為剌殺宋教仁的罪犯。袁世凱惱羞成怒,下令免除李烈鈞江西政府都督職務。
李烈鈞至上海會見孫中山、黃興等籌商反袁事宜。在孫中山主持的讨袁會議上,李烈鈞被公推為讨袁總司令。7月8日,李烈鈞由上海回至湖口,省議會又一緻推舉烈鈞為江西讨袁總司令,7月12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司令部,随即宣布江西獨立,釋出讨袁檄文,通電全國。接着,湘、鄂、皖、蘇、閩和上海、重慶等省市,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即派大軍圍剿。革命軍因兵力懸殊,援軍不續,乃退離江西,“二次革命”遂告失敗。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鑒于原盟會複雜、渙散、沒有戰鬥力,決定重建中華革命黨,再舉革命。規定入黨者都要蓋指模、立誓約,絕對服從總理。李烈鈞同許多革命黨人對此不了解,拒絕參加這個組織,乃于1914年1月離開日本,赴歐洲考察各國政情。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輾轉回國,經常與陳炯明、岑春暄等聯系,商議讨袁大計,在南洋開展革命活動。
1915年初,袁世凱宣布複辟帝制。五月九日,又公然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出賣國家主權,激起全國人民堅決反對。李烈鈞亦非常氣憤,認識到不能離開革命組織,毅然按照孫中山的規定辦理手續,加入了中華革命黨。
孫中山以反對袁世凱複辟帝制,捍衛共和國體制為宗旨,組織“護國軍”。蔡锷任第一軍總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鈞任第二軍總司令,進軍兩廣;唐繼堯任第三軍總司令,坐鎮雲南。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當了63天皇帝後,于絕望中死去,繼任總統黎元洪,宣布恢複臨時約法和國會,護國戰争結束。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在廣州叛變,圍攻總統府,孫中山上永豐”艦避難,電令李烈鈞回師平亂。1923年1月,滇桂聯軍擊敗陳炯明。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再建大元帥府,就任海陸軍大元帥,李烈鈞任參謀總長。
1924年,李烈鈞參加了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他一開始擁護孫中山提出的“聯蘇、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會議期間,孫中山下令籌辦“黃埔軍校”,在确定程潛為首任校長的情況下,李烈鈞竭力推薦蔣介石任校長,并說:“校長一席,非蔣莫屬”,最後蔣介石得以擔任首任校長。
在孫中山赴滬期間,李烈鈞曾一度代行大元帥職務。
1925年1月,李烈鈞在上海忽聞孫中山在北京病危,又急抵北京,随侍孫中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李烈鈞主持喪事,并親拟挽聯:“才逾湯武,功蓋桓文,九萬裡震威名,天授如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出秉節钺,入贊戎機,二十年共患難,山頹安仰!上為國恸,下為私哀。”
孫中山逝世後,廣州政府由胡漢民代理大元帥,李烈鈞以胡心胸狹隘,未歸廣州,抵張家口,會晤馮玉祥,馮當即聘李烈鈞為國民軍總參議。1925年12月,國民黨右派在北京西山舉行非法的一屆四中全會,公開反對孫中山的的三大政策,進行反共活動。李烈鈞通電表示贊許,成為反對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國民黨謝持、林森、鄒魯、覃振等右派人物之一。1926年8月,國民軍被奉軍戰敗,他離開國民軍南下。
1926年10月,北伐軍進入江西,11月攻占南昌。國民政府電召李烈鈞,任命他為江西省政府主席。
1927年9月,國民黨甯、漢、滬三方勢力在清黨反共的基礎上取得統一,組織中央特别委員會,由三方各派六人參加,李烈鈞是甯方代表之一。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改組,李烈鈞因有些政見與當局不合,僅剩下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的虛名,未再擔任實職,遂離開南京,到上海養病。
1931年“九·一八”事變,民族危機嚴重,李烈鈞一再緻電蔣介石,主張對日抗戰,要求改良政治、尊重言論自 由,以維系人心,一緻禦侮。并将自己的五個男孩都送去參軍。他奔走南北,呼籲團結抗日。
1932年夏,他前往泰山訪馮玉祥,勸其出山“并力扶危”,抗日救國。10月,他又勸閻錫山參加長城戰役,一同抗日。
(李烈鈞共育有七男三女,把其中5個成年兒子送上了抗日戰場)
1933年5月,出山後的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同盟軍,不到一個月,将日僞軍全部趕出察哈爾,蔣介石大為惱火,調集軍認,向抗日同盟軍施加壓力。李烈鈞支援馮玉祥,緻電國民黨中央說明馮“舉義張膽,志在收複失地”,并提出“請授大權,俾當大任”。為了齊心抵禦外侮,共赴國難,他曾帶病多次往返于南京、上海、張家口、廬山等地,但始終未能說動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張。
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李烈鈞于久病之餘,扶病進京,共赴國難,并把自己七個兒子中的五個都送上了抗日前線。後來,因患高血壓症,傳回武甯。在家鄉,他抱病到中山堂與協和中學講演,鼓勵青年鍛煉體魄,吸收新知,備為國用。12月,還堅持到武漢會見蔣介石,提出堅決抗日的主張,由于戰局的發展,他遷居昆明,後又遷居到陪都重慶,一直養病。
1946年2月20日,晚年不得志的李烈鈞,因高血壓心肌梗塞病在重慶郁郁而終,終年64歲。
國民政府下令給予國葬待遇。鑒于李烈鈞堅決抗日和送五子上戰場的大義凜然,盡管其反共排共,但中共上司人還是從民族大義出發,派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親自前往重慶吊唁。表示對李烈鈞的哀悼和崇敬。
(李烈鈞夫婦墓碑)
(李烈鈞将軍雕像)
随後其靈柩運送回武甯縣,初葬箬溪鎮、修江邊上的看書台。1962年因修建柘林水庫遷葬于武甯縣城近郊飛鳳山。後李夫人逝世,1980年11月,李烈鈞夫婦合葬于武甯縣烈士陵園左側半山腰。
李烈鈞夫婦墓地現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并申報為國家文物保護機關。
(壹點号《節日研究》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翟恒水,參考資料:二次革命始末、李烈鈞生平、中華革命黨建立始末等,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