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客官好。我是文人墨客阿伟,一个专注于趣聊历史的史迷小青年!大宦官王甫为什么会是谋逆案的主犯呢?那么他又为何会被汉武帝处死呢?小编把原因分析了一遍,整理在文本了,欢迎往下看哈!
熹平元年,大宦官王甫策划了一起谋逆案,谋逆案的主犯就是渤海王刘悝。
虽说刘悝根本没有造反的胆子,但他本身也并非善类。汉桓帝在世的时候就曾把他渤海王的头衔撤了,就奉上五千万钱作为酬劳。看在钱的份儿上,王甫还真的动心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两年以后,汉桓帝去世了,他在遗诏中恢复了刘悝渤海王的爵位。刘悝很感动,陛下真是一位好哥哥啊!正当刘悝高兴的时候,王甫找上门来,要求王爷兑现之前承诺的酬劳。刘悝很生气,这个王甫真不要脸,自己这个王位明明是哥哥在遗诏上恢复的,有你王甫什么事儿?于是,拒绝支付。王甫更生气,一个堂堂的王爷居然赖账,没有自己在陛下面前美言,陛下还会记得这种常年不见又过继出去的兄弟吗?于是,王甫怀恨在心,想方设法地要报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王甫就发现中常侍郑飒和刘悝私下里有来往,而且关系密切。王甫这下高兴了,就找来了自己的打手司隶校尉段颍。这个段颍就是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这一。不过,遗憾的是,有战功不等于有脑子,他投靠了宦官集团,由威震边陲的猛将变成了宦官的走狗。
宦官王甫
段颍得了王甫的授意,就把郑飒抓起来了,并且诬告他打算立刘悝为皇帝。这一下,事情的性质就严重了。在封建王朝当中,没有哪件事情比造反更夺人眼球了。不用说,这一计非常成功,不仅杀掉了郑飒,也让刘悝遭遇了灭族之灾。王甫心愿得偿。
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儒家学说已经被奉为正统,儒家经典成为法定教科书,并由专门的博士来讲授。也就是说,儒家经典已成为当时判断是非标准的决策依据。既然儒学已经成为官学,当然就需要有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可是,二百多年过去了,本来作为评定标准的儒家经典却变得面目全非。
要知道,宦官可是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曹节一看就知道,这份奏疏必然不同寻常,搞不好就是一份小报告。可是,作为一名宦官,再怎么牛,也不能冲上去说:“皇上,您看什么呢?那么有趣!给我看看。”不可能,那是要掉脑袋的。曹节心里急得要命,到底该怎么办呢?
还好,宦官并不都是坏得流油,这时中常侍吕强站出来,尽力在汉灵帝面前替蔡邕说情。汉灵帝看在吕强的面子上,最后下令把蔡邕和他的全家都发配到朔方郡去了。
预知历史趣事,欢迎各位客官留下你的足迹,点赞收藏关注,一键三连!小编创作不易,纯手打1500字,喜欢的史迷们,麻烦你们动动小手指点赞,你的点赞将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