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同名同姓的人。这个事情在古代也屡见不鲜。甚至一些有名的人都同名同姓,并且几乎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在汉朝末年三国时代时候,就有同名同姓,两位都叫王甫的人,有趣的是一个忠义而名垂青史。另一位却因为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今天来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他们的名字是都叫王甫。这两位王甫一个是汉灵帝时期的宦官、一个是刘备手下的大将。虽然两人名字相同,但是两人的行为结果都背道而驰。
东汉后期,因为,皇帝即位的年龄都也特别小,于是形成外戚专政,在皇帝长大以后,为了夺权身边没有可以依赖的,于是只好依赖身边的宦官,在夺权成功以后,皇帝对有功者大加封赏,导致宦官权势遮天,就形成宦官专政。皇帝大权在握之后,不思进取,整天沉迷酒色,于是没多久玉华而登仙,朝政再次轮回。
经过几轮的转化,朝政被弄得乌烟瘴气。朝廷另外一派实力强劲的政治力量、汉武帝时代因为独尊儒术的政策形成的士大夫阶层在东汉末年已经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读书人的正直与迂腐导致他们被皇帝、外戚、宦官都看不起,但是这一伙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士大夫接连抨击宦官弄权之后,宦官开始反击,他们唆使人诬告士大夫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汉桓帝不加分辨,拘押一大批的士大夫,宦官王甫第一次登场,他审讯范滂,为范滂大义凛然的义气所感动,没有给他们罗织罪名。
汉灵帝即位以后,再次在宦官的怂恿之下拘押士大夫。外戚窦武与陈藩谋划诛杀全部宦官,但是事情泄露,宦官反击王甫与曹节劫持汉灵帝,诛杀窦武陈藩等人,把持朝政多年,士大夫对朝政失望之后开始自保,本来已经实力雄厚的士大夫,逐渐掌握了州郡之间的实际领导权。成了事实上东汉王朝灭亡的导火索。王甫等人就是罪魁祸首。
陈蕃:中常侍曹节、王甫等,自先帝时操弄国权,浊乱海内,百姓匈匈,归咎于此。自秦以历汉、唐、宋,其所以灭亡之故,俱出阉宦。尝试论之,秦若无沙丘之诏,安得有望夷之刃;汉若无蕃、武之戮,安得有董卓之进;唐若无甘露之变,安得有白马之祸;宋若无灭辽之举,安得有二帝之行。故刘、项、曹操、朱温、阿骨打,此灭秦代汉、篡唐蹙宋之人;而赵高、曹节、王甫、仇士良、田令孜、童贯实启之。上下数千年,败亡如出一辙。
另外一个王甫则恰恰相反,是个忠正廉直之人,本来是刘璋首先,正史上记载不多,刘备占领益州以后,被刘备重用,调往荆州协助关羽。
关羽丢了荆州之后,刘备亲自伐吴,王甫等人随行,在夷陵之战大败,王甫等人也阵亡。
杨戏《季汉辅臣赞》:“国山休风,永南耽思;盛衡、承伯,言藏言时;孙德果锐,伟南笃常。德绪,义强,志壮气刚。济济修志,蜀之芬香。”国山名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於秭归,遇害。
在小说中,王甫的形象就圆满多了,一直是关羽左膀右臂之人,多次给关羽提醒防备吕蒙的偷袭,可是关羽没有听取,也建议关羽任用赵累主管荆州,一样没有被采纳。最后证明王甫有先见之明,可惜为时已晚!
关羽败退麦城之后,再次建议关羽退回蜀中,王甫毛遂自荐率领人守麦城,这时候的麦城已经是绝对的死城,关羽都守不住,何况王甫!但是王甫挺身而出,为了给关羽争取时间。
关羽逃出麦城,并没有脱身一样被吴军斩杀,孙权派人招降,王甫知道之后以身殉死,此后成为关帝庙的部将祠中一位。千古昭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