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公庙里供着关羽的3位部将,周仓是虚构的,那其他两位呢?

关公庙除了关羽父子,许多庙中还建有部将祠,里面供奉着关羽的三大部将周仓、赵累、王甫。其实它是源自于三国演义关羽败走麦城的片段。

关公庙里供着关羽的3位部将,周仓是虚构的,那其他两位呢?

#关羽#败走麦城,与关平、赵累逃往益州,周仓和王甫留在麦城吸引吴军,以掩护关羽撤退。关羽一行后遭遇孙权的埋伏,被马忠擒获,赵累战死。关羽父子宁死不降,被孙权斩首。消息传到麦城,王甫堕城而死,周仓拔剑自刎。

王甫虽然只在演义中出现过几次,却给人以智多星的印象,作为随军司马,曾建议由赵累替代潘浚守江陵,建议关羽从大路逃亡。因为关羽都没有采纳,于是荆州丢了,命也送了。

关公庙里供着关羽的3位部将,周仓是虚构的,那其他两位呢?

不过,小说始终是小说,单说关羽走大路还是择小路逃亡,一看就是个伪命题。孙权有几万人之众,能在小路设伏,难道就不能同时在大路设伏吗?事实上,孙权早已将关羽逃往益州的路线统统封死了。

正史有记载王甫一个人突围成功了吗?我对这个结论存疑。

第一个疑问:王甫懂军事吗?

王甫在《三国志》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

王甫在刘备入川之前,原是刘璋手下的州书佐,主办文书的文官。等到刘备兼并益州后,他先被任命为绵竹县令,后为荆州议曹从事,类似于言官。

关公庙里供着关羽的3位部将,周仓是虚构的,那其他两位呢?

也就是说,王甫在夷陵之战前,不过是位文官,没有从军出征或者作战参谋的经历。至少,刘备、张飞、赵云三路攻打益州时,蜀地但凡优秀的将领基本露脸了,但并没发现他的存在。因此,王甫即使到了荆州,最多是继续担任文官,很难成为关羽的作战参谋。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夷陵之战的结果反推,如果王甫真的如演义中那般足智多谋,刘备便不可能将军队扎营在树林中,连曹丕都能明白的道理,资深谋士怎么会看不穿?诸葛亮也就不必感叹如法正同去便不至于此了。由此可见,王甫未必懂得军事。

关公庙里供着关羽的3位部将,周仓是虚构的,那其他两位呢?

第二个疑问:王甫去过荆州吗?

据《资治通签》记载:“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独治中从事武陵潘浚称疾不见。”汉中王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于逊。

由此可见,除了跟着关羽出征的那批人马,留守荆州各地的文武不是投降便是被征服了。如果王甫在荆州任职议曹从事,也不会例外。

关公庙里供着关羽的3位部将,周仓是虚构的,那其他两位呢?

吕蒙攻取江陵后,采用了攻心术,软禁关羽将士们的家属,并不断向他们传达家属平安的消息。这一招严重动摇了关羽队伍的军心,将士们无心恋战,以致于关羽逃往上庸时,只有十余骑追随,而赵累便在其中,与关羽父子一起被捕。

周仓是小说虚构人物,那王甫去哪里了?没人知道。

樊城之战结束后,孙权向曹操称藩,并没有急着与刘备修复外交关系。因此,荆州蜀将及他们的家属也没有被归还给蜀国。事实上,两国因樊城之战一度断交,直到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才派遣使者去蜀国,希望恢复同盟。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有蜀将及其家属想回到益州,那时才有机会,想必关兴等人便是在那时候才到蜀国的吧。

关公庙里供着关羽的3位部将,周仓是虚构的,那其他两位呢?

除了这种方式,蜀将能偷偷返回吗?太难了。廖化在江陵沦陷后,只能和其他人一样,暂时归附东吴。不过,他身在吴营心在蜀,为了能顺利返回蜀国,竟采用了诈死的方式,才瞒过了东吴的耳目,后走到秭归时,幸运地遇上了东征的刘备。

樊城之战已经结束两年了,廖化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才能返蜀,可见并不是想走便能走。如果王甫在荆州,他如何回得去?

第三个疑问:王甫为何要去荆州?

王甫其实出生于蜀地的世家大族,两个堂兄都很有名望。特别是王商,早年便在益州、荆州一带很有名望,深受刘表和刘璋的敬重,曾任职益州治中、蜀郡太守。王士也先后出任宕渠太守、犍为太守。

关公庙里供着关羽的3位部将,周仓是虚构的,那其他两位呢?

作为益州世家大族的一员,很难想象,刘备会将王甫安排到荆州去?会不会只是负责考核荆州官吏的官员呢?

有人说,樊城之战时,王甫是唯一成功突围的荆州代表,我对此存疑。因为夷陵之战没有看见高智商的谋士在为刘备策划,因为同时被俘的廖化必须以诈死才能逃脱,因为王甫家族在蜀中很显赫。

但无论怎样,王甫在夷陵之战中还是不幸身亡,不是为了关羽,而是因为刘备。

关于王甫的身份,你怎么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