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哥伦布传》的几个意外收获

作者:栋哥历史

了解近现代历史的人都有个疑问:强国之间为什么打来打去?大家一起搞搞贸易,用商业竞争取代战争不是很好吗?

历史上法国人与德国人血缘上很近,却打的不可开交;二战后的美国和苏联冒着核战争的风险搞“冷战”等。

关于这些问题的解释当然有很多。最近读《哥伦布传》,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读《哥伦布传》的几个意外收获

一.哥伦布时代的国际秩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国家之间也有国际秩序。在东亚曾有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朝贡体系,西亚和北非的国际秩序则由奥斯曼帝国主导。

但是,今天的国际秩序却是从欧洲国家之间的秩序发展而来。

1451年,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当时的意大利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意大利半岛上有很多独立小国。热那亚和威尼斯是其中最富裕的商业小国。

当时的欧洲局势是这样的:地中海沿岸是欧洲的贸易中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如日中天,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

读《哥伦布传》的几个意外收获

土耳其人只与热那亚、威尼斯两国做贸易。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商人再把从土耳其人那里得到的亚洲商品卖给其他欧洲国家。

就这样,人口只有几万的热那亚和威尼斯成了奥斯曼帝国的欧洲“总代理”,富得流油。其他欧洲国家对此只能羡慕嫉妒恨,却毫无办法,因为它们打不过奥斯曼帝国。

当时,《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流传很广,一些欧洲国家很渴望绕过奥斯曼帝国,利用海路与东方人直接贸易。

二,哥伦布的成长。

在哥伦布出生前,葡萄牙人就已经开始探索非洲的西海岸,试图寻找前往东方的海路。

哥伦布出生和成长在商业繁荣、航海业发达的热那亚,从小就对马可波罗的事迹很着迷,他的理想自然是当一名船长,能够前往东方。

哥伦布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他的父亲有一个纺织作坊,家里并不富裕。但是父亲支持他的航海梦,还送他去学校学习航海知识。直到家里供不起了,14岁的哥伦布就辍学到船上当了一名学徒。

读《哥伦布传》的几个意外收获

三,船长、海军军官、海盗合一。

哥伦布所在的船的老船长叫科伦保,是哥伦布的远亲,所以对哥伦布很关照,经常教授哥伦布航海知识和技能。

科伦保是热那亚的商船船长,同时也是海军军官,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来说,他还是一名海盗头子。

在航海过程中遇到其他欧洲国家的船只,如果有下手机会,他就会指挥船上的士兵进行劫掠。

热那亚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同属意大利人的威尼斯。你如果不抢其他国家,他们照样抢你,你就吃亏了。

当时,热那亚与威尼斯都是独立国家,又是富裕的同行,互相抢劫是必须的。

当时的欧洲国家之间的互相抢劫是很正常的现象。类似于战国七雄之间的打打杀杀。

另外值得一说是,马可•波罗(1254~1324)就是威尼斯人。他游历东方回到威尼斯后,参加了与热那亚人的战争。《马可波罗游记》正是他在热那亚的监狱里写出来的。

当时的欧洲就是这样的国际秩序。商船队伍必须配备武器,且有海军船只护航,保护本国船队的同时,也抢劫其他国家的船队。

读《哥伦布传》的几个意外收获

四,美洲之行。

哥伦布从老船长那里出师后,感到在热那亚机会有限,就到国外找工作,最终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开始了美洲之行。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并从美洲带回来十多个印第安人作为奴隶献给伊莎贝拉女王。

五,国际秩序的演变。

地中海沿岸曾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中心。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轻松击败威尼斯和热那亚,成为欧洲经济中心。西班牙还一度统治了意大利半岛。

随后,英国通过抢劫西班牙的运输金银的船只,获得了海量的财富,逐渐崛起为海上霸主,取代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

再往后,法国、德国、美国依次成长为世界大国,并对国际秩序造成重大影响。

每个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战争,都会对前一个霸主形成严重的挑战,甚至用武力取代对方。这是从马可•波罗、哥伦布的时代就形成的传统。

在西方秩序下,你不抢别人,别人照样抢你,自己的利益需要自己争取,有多大的实力就争取多大的利益,对敌人的怜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斗争永不停止。

这就是近现代史几百年国际斗争的历史逻辑所在。这也是清朝处处忍让换不来和平的原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