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近現代曆史的人都有個疑問:強國之間為什麼打來打去?大家一起搞搞貿易,用商業競争取代戰争不是很好嗎?
曆史上法國人與德國人血緣上很近,卻打的不可開交;二戰後的美國和蘇聯冒着核戰争的風險搞“冷戰”等。
關于這些問題的解釋當然有很多。最近讀《哥倫布傳》,卻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哥倫布時代的國際秩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國家之間也有國際秩序。在東亞曾有一個以中國為主導的朝貢體系,西亞和北非的國際秩序則由奧斯曼帝國主導。
但是,今天的國際秩序卻是從歐洲國家之間的秩序發展而來。
1451年,哥倫布出生于意大利的熱那亞。當時的意大利隻是一個地理名詞,意大利半島上有很多獨立小國。熱那亞和威尼斯是其中最富裕的商業小國。
當時的歐洲局勢是這樣的:地中海沿岸是歐洲的貿易中心,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如日中天,壟斷了東西方的貿易。
土耳其人隻與熱那亞、威尼斯兩國做貿易。熱那亞和威尼斯的商人再把從土耳其人那裡得到的亞洲商品賣給其他歐洲國家。
就這樣,人口隻有幾萬的熱那亞和威尼斯成了奧斯曼帝國的歐洲“總代理”,富得流油。其他歐洲國家對此隻能羨慕嫉妒恨,卻毫無辦法,因為它們打不過奧斯曼帝國。
當時,《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流傳很廣,一些歐洲國家很渴望繞過奧斯曼帝國,利用海路與東方人直接貿易。
二,哥倫布的成長。
在哥倫布出生前,葡萄牙人就已經開始探索非洲的西海岸,試圖尋找前往東方的海路。
哥倫布出生和成長在商業繁榮、航海業發達的熱那亞,從小就對馬可波羅的事迹很着迷,他的理想自然是當一名船長,能夠前往東方。
哥倫布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他的父親有一個紡織作坊,家裡并不富裕。但是父親支援他的航海夢,還送他去學校學習航海知識。直到家裡供不起了,14歲的哥倫布就辍學到船上當了一名學徒。
三,船長、海軍軍官、海盜合一。
哥倫布所在的船的老船長叫科倫保,是哥倫布的遠親,是以對哥倫布很關照,經常教授哥倫布航海知識和技能。
科倫保是熱那亞的商船船長,同時也是海軍軍官,對于其他歐洲國家來說,他還是一名海盜頭子。
在航海過程中遇到其他歐洲國家的船隻,如果有下手機會,他就會指揮船上的士兵進行劫掠。
熱那亞最大的敵人不是别人,正是同屬意大利人的威尼斯。你如果不搶其他國家,他們照樣搶你,你就吃虧了。
當時,熱那亞與威尼斯都是獨立國家,又是富裕的同行,互相搶劫是必須的。
當時的歐洲國家之間的互相搶劫是很正常的現象。類似于戰國七雄之間的打打殺殺。
另外值得一說是,馬可•波羅(1254~1324)就是威尼斯人。他遊曆東方回到威尼斯後,參加了與熱那亞人的戰争。《馬可波羅遊記》正是他在熱那亞的監獄裡寫出來的。
當時的歐洲就是這樣的國際秩序。商船隊伍必須配備武器,且有海軍船隻護航,保護本國船隊的同時,也搶劫其他國家的船隊。
四,美洲之行。
哥倫布從老船長那裡出師後,感到在熱那亞機會有限,就到國外找工作,最終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的資助下開始了美洲之行。
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并從美洲帶回來十多個印第安人作為奴隸獻給伊莎貝拉女王。
五,國際秩序的演變。
地中海沿岸曾是歐洲中世紀時期的經濟中心。
新航路開辟後,葡萄牙和西班牙輕松擊敗威尼斯和熱那亞,成為歐洲經濟中心。西班牙還一度統治了意大利半島。
随後,英國通過搶劫西班牙的運輸金銀的船隻,獲得了海量的财富,逐漸崛起為海上霸主,取代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
再往後,法國、德國、美國依次成長為世界大國,并對國際秩序造成重大影響。
每個大國的崛起都伴随着戰争,都會對前一個霸主形成嚴重的挑戰,甚至用武力取代對方。這是從馬可•波羅、哥倫布的時代就形成的傳統。
在西方秩序下,你不搶别人,别人照樣搶你,自己的利益需要自己争取,有多大的實力就争取多大的利益,對敵人的憐憫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鬥争永不停止。
這就是近現代史幾百年國際鬥争的曆史邏輯所在。這也是清朝處處忍讓換不來和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