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五约
在荔湾湖公园和泮塘仁威祖庙之间藏在千年古村——泮塘五约,这里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传统西关风味,更成为文艺小清新的打卡地。
泮塘位于广州西域之腹地,域及龙津路荔湾湖黄沙大道中山北八路荔枝荔湾路南段一带。泮塘昔称半塘,又称泮溪。在唐朝以后,由于珠江泥沙冲积,形成江边滩地,多池塘、洼地,时称“半塘,后演变为“泮塘”。“泮塘”之名,既有地理景观含义,也具祈望本地学子“入泮“成才,祝福当地文运昌盛之意。
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建有南汉王的昌华苑,又称刘王花坞,唐代有荔园。元代曾为种植贡品柠檬的御果园,清代有名园海山仙馆。泮塘古时先后由番禺南海管辖,清代为南海县金利司恩洲堡领。1930年9月划至广州管辖,有史可考之历史已超越千载。

泮塘细分首约延至五约。“约”是最早的一种乡村组织名字,是一个村民的聚居地,相当于一个自然村落。首约至二约已经在历史中被淹没 ,泮塘五约是泮塘原居民最多的聚落
泮塘五约地处荔湾区中山八路以南,泮塘路以西,始建于宋朝。拥有900余年的历史底蕴,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几乎仅有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典型朴素风格风貌特征的多姓宗族共居的乡村乡土聚落。
一、青砖屋
富有岭南传统风貌的青砖屋散落其间,有些经过整饰后变成整洁靓丽古色古香,有些则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外貌,颇具历史沧桑感,屋外有充满西关风情的趟栊门和具有历史感的门锁。
历史建筑,村内仅存完整祠堂李氏宗祠。有着镬耳山墙、青砖立面、花岗岩石基的岭南传统建筑,但外墙、灰塑已风化残损,正面墙上一个大洞赫然在目,头门前檐墙严重开裂并倾斜变形;屋面大面积渗漏;屋面瓦当缺失,封檐板不存。
有150年历史的皥遐书舍曾是村里唯一的书舍
二、五约亭
沿着狭窄的麻石路小巷走,会看到一棵百年大榕树,榕树下是建于清朝的泮塘五约亭,它像是一座地标,参与着泮塘五约的成长。
五约亭旁边是一座石桥,听村里的老人说,以前她从顺德嫁过来泮塘的时候,这座桥还是一座木桥,桥下是涌,涌的这边链接这荔枝湾,以前扒龙船还扒到这里。涌的另外一头是可以通向西郊泳场。
三 、三官庙
穿过五约亭,来到三官庙转角处,可以看得树下重新安置的一对镇水石狮子,这是岭南水乡的历史印记
转身抬头可以望见墙上“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的斑驳字迹,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昔日人民公社时期,现在的泮塘五约在当时被称为“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传统风貌建筑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旧址前身是三官庙旧址,墙体嵌有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重修三官古庙碑记,记录了三官古庙相关历史信息。此楼是古村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打麻将、聚会、公共议事、日常与节庆燕饮……这里是全村人气最高的地方。
这里还是专门存放舞狮、龙船用具的地方
公社门口还有一块泮塘五秀水生植物观赏区域
自古以来,泮糖河涌交错。水网纵横,当地人在塘边筑基,基上栽种荔枝、龙眼,池塘里则以种植茨菇、菱角、莲藕、茭笋、马蹄为主,因为其质量上佳,被誉为“泮塘五秀”。
因为清瘦所以原叫“五瘦”。为了叫起来清雅,光绪年间改为 “五秀”
四 、文艺范
古村里出现了很多崭新鲜明的路牌、涂成彩虹色的电线、绘满岭南风情的电箱以及展现了旧时西关人文风情的手绘壁画。
在泮塘五约的巷子里,还藏着许多文艺艺术感的小店,阐述了岁月静好的慢生活节奏,静静的等着人来发现。
或许你会遇到可以在阳光屋下边晒太阳边看书的另类书店。
或许你转角就可以遇见一间咖啡店、古琴茶室、香薰店、艺术馆、瓷器店、汉服店……
如果走累了,你还可以在小巷的深处找到小院,与三五知己,喝一杯茶歇一歇脚,找回属于自己的往日时光。
逛完泮塘五约后,它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这里可以看到原有的传统西关风味、地道的老广烟火气与文艺小清新可以和谐地完美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