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五約
在荔灣湖公園和泮塘仁威祖廟之間藏在千年古村——泮塘五約,這裡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傳統西關風味,更成為文藝小清新的打卡地。
泮塘位于廣州西域之腹地,域及龍津路荔灣湖黃沙大道中山北八路荔枝荔灣路南段一帶。泮塘昔稱半塘,又稱泮溪。在唐朝以後,由于珠江泥沙沖積,形成江邊灘地,多池塘、窪地,時稱“半塘,後演變為“泮塘”。“泮塘”之名,既有地理景觀含義,也具祈望本地學子“入泮“成才,祝福當地文運昌盛之意。
史料記載五代十國時建有南漢王的昌華苑,又稱劉王花塢,唐代有荔園。元代曾為種植貢品檸檬的禦果園,清代有名園海山仙館。泮塘古時先後由番禺南海管轄,清代為南海縣金利司恩洲堡領。1930年9月劃至廣州管轄,有史可考之曆史已超越千載。

泮塘細分首約延至五約。“約”是最早的一種鄉村組織名字,是一個村民的聚居地,相當于一個自然村落。首約至二約已經在曆史中被淹沒 ,泮塘五約是泮塘原居民最多的聚落
泮塘五約地處荔灣區中山八路以南,泮塘路以西,始建于宋朝。擁有900餘年的曆史底蘊,是廣州曆史城區中幾乎僅有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典型樸素風格風貌特征的多姓宗族共居的鄉村鄉土聚落。
一、青磚屋
富有嶺南傳統風貌的青磚屋散落其間,有些經過整飾後變成整潔靓麗古色古香,有些則保留了原有的建築外貌,頗具曆史滄桑感,屋外有充滿西關風情的趟栊門和具有曆史感的門鎖。
曆史建築,村内僅存完整祠堂李氏宗祠。有着镬耳山牆、青磚立面、花崗岩石基的嶺南傳統建築,但外牆、灰塑已風化殘損,正面牆上一個大洞赫然在目,頭門前檐牆嚴重開裂并傾斜變形;屋面大面積滲漏;屋面瓦當缺失,封檐闆不存。
有150年曆史的皥遐書舍曾是村裡唯一的書舍
二、五約亭
沿着狹窄的麻石路小巷走,會看到一棵百年大榕樹,榕樹下是建于清朝的泮塘五約亭,它像是一座地标,參與着泮塘五約的成長。
五約亭旁邊是一座石橋,聽村裡的老人說,以前她從順德嫁過來泮塘的時候,這座橋還是一座木橋,橋下是湧,湧的這邊連結這荔枝灣,以前扒龍船還扒到這裡。湧的另外一頭是可以通向西郊泳場。
三 、三官廟
穿過五約亭,來到三官廟轉角處,可以看得樹下重新安置的一對鎮水石獅子,這是嶺南水鄉的曆史印記
轉身擡頭可以望見牆上“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隊泮塘第三生産隊”的斑駁字迹,仿佛穿越時空,回到昔日人民公社時期,現在的泮塘五約在當時被稱為“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隊泮塘第三生産隊”。傳統風貌建築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隊泮塘第三生産隊舊址前身是三官廟舊址,牆體嵌有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重修三官古廟碑記,記錄了三官古廟相關曆史資訊。此樓是古村重要的曆史見證,也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間,打麻将、聚會、公共議事、日常與節慶燕飲……這裡是全村人氣最高的地方。
這裡還是專門存放舞獅、龍船用具的地方
公社門口還有一塊泮塘五秀水生植物觀賞區域
自古以來,泮糖河湧交錯。水網縱橫,當地人在塘邊築基,基上栽種荔枝、龍眼,池塘裡則以種植茨菇、菱角、蓮藕、茭筍、馬蹄為主,因為其品質上佳,被譽為“泮塘五秀”。
因為清瘦是以原叫“五瘦”。為了叫起來清雅,光緒年間改為 “五秀”
四 、文藝範
古村裡出現了很多嶄新鮮明的路牌、塗成彩虹色的電線、繪滿嶺南風情的電箱以及展現了舊時西關人文風情的手繪壁畫。
在泮塘五約的巷子裡,還藏着許多文藝藝術感的小店,闡述了歲月靜好的慢生活節奏,靜靜的等着人來發現。
或許你會遇到可以在陽光屋下邊曬太陽邊看書的另類書店。
或許你轉角就可以遇見一間咖啡店、古琴茶室、香薰店、藝術館、瓷器店、漢服店……
如果走累了,你還可以在小巷的深處找到小院,與三五知己,喝一杯茶歇一歇腳,找回屬于自己的往日時光。
逛完泮塘五約後,它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在這裡可以看到原有的傳統西關風味、道地的老廣煙火氣與文藝小清新可以和諧地完美交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