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日本动漫迈入成熟期的一个转折点,西方工业体系与日本自身的地理条件产生了矛盾,科技与日益逼仄的空间打开了人们想象力的大门,科幻机械系动画开始登上艺术舞台。
这一时期的动画,比较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有富野由悠季指导的《机动战士gundam》、河森正治监制的《超时空要塞macross》、松本零士原作所改编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和《银河铁道999》。这些动画以宇宙为背景,以机械战斗为主要表现形式,透露出浓厚的未来科幻风格。

到了八十年代,除了打破sf格局的宫崎骏系列电影,还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动画艺术表现形式–cyberpunk(赛博朋克)。
。而将这种风格大量运用到动画中的,正是大友克洋。1973年,大友克洋发表了漫画《铳声》,并以其光怪陆离的构思和非线性的表现手法激起强烈反响,他的作品既继承了手冢治虫以来的机械科幻风格,又加入了大量对重生与毁灭的思考。
在后世看来,大友克洋在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运用。不同于七十年代及七十年代之前的诸位前辈,大友克洋对未来和机器有着极为矛盾的思考,一方面,他非常喜欢用机器来表现画面的冲击力,另一方面,他对机器的未来充满担忧,在他的最初代表作《阿基拉》里,大友克洋以混乱的无政府主义与都市毁灭的末世场景来构建出一种反乌托邦的隐喻世界。他的另一部作品《大炮之街》,则是用战争时期,一家三口荒诞的日常生活来表达对战争和滥用机器的影射与讽刺。这种对未来的反面思考,影响到了后期的押井守、庵野秀明和今敏等人。
回到正题,今天异闻录要分析的是大友克洋动画的表现形式及其作品的影响力,我们分从代表作品分析、作品影响力及艺术内涵三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我们首先从《阿基拉》开始谈起,《阿基拉》是大友克洋末世风的开始。
宫崎骏曾经这样评价他:一个异能少年站立在东京的废墟上,人们就知道这是大友克洋。
异能、少年与废墟,这恰好是大友克洋常用的表现元素,也是电影《阿基拉》的核心主题。懦弱的少年铁雄因得到阿基拉的力量而变得膨胀,以往的压抑情感通过暴力的冲击宣泄出来,这种毁灭性的力量是任何现实资本都无法比拟的,它可以轻易改变一个城市的未来,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军队,但这种弱小者的快速成长,只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诉诸于暴力,根本无法理解这个社会的本质:。
为了表现这种反乌托邦的主题,大友克洋着重构建的是镜头和人物因果的对比。繁华的夜晚背景下,是四处的爆炸声与机车轰鸣声,镜头转切到机车的瞬间,一道流彩光晕划过,接着就是飞速倒转向远处延伸的线条。
繁复的街道,灰红色的涂鸦、各种颜色的璀璨灯光和鲜艳基调,与破败的建筑、千篇一律的爆炸和飞车的简单线条,形成尖锐的对比。荒诞的镜头气息扑面而来。
人物层次方面,则是两条暗线,一条明线。两条暗线表现为:最高委员会的不做作与上校真心挽救城市的决心、三个超能力小孩的善意与铁雄获得能力后的扭曲和狂妄,一条明线表现为:铁雄对友情的矛盾和对力量的迷惘。穿插其中的,则是一个个富有讽刺意味的片段,阿龙为政客根津尽心尽力做事,到头来却被根津所害,而根津也在满天飞舞的钞票与散落一地的药片中悲惨死去。人类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然而最高层次的管理者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普罗大众则因为愚昧而盲目从众,企图从臆想中的偶像身上获得救赎。
到了《大炮之街》,则又是另一番景象,电影的反战主题贯彻头尾,相比《阿基拉》来说,运用的手法更多样了一些。同一物体在硝烟、炮台、蒸汽、海报和建筑之间的空间来回转换,大量的使用升降、推拉和摇移的镜头使得场景的空间切换变得流畅。画面的对比上,则是更加简洁也更加突出,画面的整体是灰色的、人物和建筑是粗糙的,唯有处于中心的17号炮台和兵工厂是极为鲜艳吗红色,冲击感极为强烈。
《大炮之街》描述的是儿子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的故事,十几个小时的叙述时间被压缩到了作品最终呈现出的十几分钟,拉缩的是时间,延伸的则是对镜头空间的感知。
从《阿基拉》到《大炮之街》,是大友克洋镜头运用和空间表现手法趋于成熟的表现。
在《老人z》中,大友克洋担当原作和脚本,北久保弘之参与了监督,当时还被视为中生代监督的今敏则是作为美术设定。《老人z》依然延续了以往的机械和写实风格,而作为社会的灰色部分,则是用一位老人的遭遇来记录剧情的发展。这部作品打破了大友克洋的两个惯例:将主人公从少年换成了老人、不再是严肃的悲剧而是带有黑色幽默的喜剧。从开始日常生活的笑点到最后老人妻子的灵魂与冷酷的机械同时湮灭,这是一部让人笑着流泪的作品。
前边已经说过《回忆三部曲》中的《大炮之街》,另外两部短片分别是《最臭兵器》和《她的回忆》,《最臭兵器》里,不知情的小职员无意中成为引发社会灾难的导火索,诡谲的场景透露出的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警惕和反思,而在科技武器的背后,隐藏着的是社会中扭曲的价值观与令人细思极恐的人性之恶。
《她的回忆》比较具有新意的是全息投影概念的引入,通过科技手段在太空中构建起一个虚幻的世界,已经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一步步引诱你走向记忆的深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这边是废墟与死亡,那边是殿堂与爱情。镜头从曲声悠扬的钢琴键快速切换到满是尘朽的太空船,再拉到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玫瑰园,最后是爱人之间的热吻,虚无破碎的最后是深刻到灵魂里的遗憾。
最后一部代表作《蒸汽男孩》,历时9年,耗费了24亿日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大作。风格再次回归到了蒸汽朋克,主题则是延伸了对科技的认知和思考,当科学朝着人类无法干预的方向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否会被扭曲。不过,异闻录本人比较失望的是,虽然制作优良,分镜极为精彩,但故事本身较为单薄,有商业片的迹象。但《蒸汽男孩》具有开创性的一点,它是大友克洋现代主义风格的巅峰,它在虚幻和现实之中找到了平衡,反乌托邦并非单纯是消极的批判,而是在充满毁灭和生存的世界中发掘属于人性的光辉和真善美。
诞生于八十年代的《阿基拉》,对末世和科技的描绘影响到了后来的押井守、川尻善昭、庵野秀明、今敏和新海诚等中生代监制人,曾被wired评选为电影史上最佳二十部科幻作品之一,且是其中的唯一的一部动画片。押井守的《攻壳特工队》、《机动警察》和《人狼》中都有对《阿基拉》的致敬镜头。
庵野秀明的巅峰之作《eva》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与大友克洋所不同的是,庵野秀明的作品悲剧性更强,也加入了更多的宗教元素。今敏更不用说了,他是大友克洋发掘并亲自培养出来的人才,今敏独居特色的《红辣椒》、《未麻的部屋》和《千年女优》都借鉴过大友克洋的指导。
大友克洋的作品同样影响到了真人影视作品,比如《第九区》和《环太平洋》,能够证明它们借鉴大友克洋作品的证据是,《环太平洋》的导演吉尔莫·德尔非常喜欢日本文化和富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而且他向来以奇幻和悬疑为核心,却突然拍了一部对末世和科技思考且带有蒸汽朋克色彩的电影,标志性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被大大削弱。在毁灭与重生的主题上,好莱坞电影的深度和功力远远不及日本上世纪末世动画。
值得一提的是,经典格斗类游戏《拳皇》曾上线了一个叫做k9999的战士角色,但k9999的形象与《阿基拉》中铁雄的形象高度重合,且大招都与铁雄被阿基拉吞噬时的场景如出一辙,这件事激怒了大友克洋,大友克洋对制作公司snk作出强烈抗议,最终《拳皇》官方迫于压力不得不下架了这个风评还不错的人物。
由上可知,大友克洋在各领域都具有不小的影响力,并持续对艺术作品的创造发挥力量。
大友克洋系列作品有尼采权利意志的影子,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是对叔本华感性本体论和德国古典哲学理性本体论中积极方面的融合,尼采认为:
生命的本质是意志,是一种自发的产生于本能中的创造力量。
这点在大友克洋的《回忆三部曲》中得到体现,意志是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和证明,社会环境与社会意志会影响个人意志,但个人意志能够辩证的激发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认为: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就相当于失去个性和自我,本身不再有存在意义。
萨特的这种非理性思考,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在《阿基拉》里,弱者的代表铁雄一昧的顺从自己内心的恐惧,失去了自我,没有存在上的自由,后来他得到阿基拉的力量,能够通过暴力手段诉诸自己的不满,但这时的他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理解和思考,任由欲望驱使,实际上,获得力量的铁雄与之前并无不同,都是没有本我意志的。
而最契合大友克洋科技主题内涵的,则无疑是凡伯伦的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认为:
技术包含了某些它本来意义上的后果,引起了人和社会做特定的调整,且这种调整是通过社会属性强行加到我们身上的。
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属性和价值构成,这点在大友克洋所有作品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科技给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加入了社会形态的转变,然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无法干预这种转变,最终被加诸于社会体系的科技逻辑所渗透和扭曲。给我们带来的反思就是:人的精神内核要远大于科技所带来的价值转变,人性的光辉高于科技的创造力。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中表示: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能对人类的没落束手旁观。由此可知,不管是科学家还是科幻作家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早在2008年,华纳兄弟就收购了《阿基拉》的翻拍权,前年华纳兄弟对外宣告,将会在2021年上映由taika waititi指导的真人版《阿基拉》电影。前几天从新闻里得知,今年的东京动画奖大会将会以4k重制版的《阿基拉》作为开场动画,心中有感,所以写下这篇长文。
日本动画界的四大宗师:大友克洋封笔了,宫崎骏老了,押井守困在自己的题材里,今敏也早早的去了另一个世界,每每想到,不胜唏嘘,谨以此文致敬传奇监督大友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