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大家都喜欢吃新鲜的,可是就有这么一种水果,一定要放到腐烂了才能吃。。。
欧楂,英语叫medlar,拉丁学名叫mespilus germanica
这东西是蔷薇科苹果亚科的,算是苹果的亲戚,形象类似海棠和玫瑰果的杂交,颜色类似鸭梨靠近柄那里那种颜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下同)
欧楂果的形状在我看来,未免有些张狂了,显得张牙舞爪的。不过似乎法国人对这形状有着特别的认识,“cul-de-chien”,因为这名字,欧楂好像在法国不太受欢迎。。。(当然,在英语里的古称也是这个套路,这个后面再说)。
想当年,在保鲜和运输技术不那么发达的时代,欧楂曾经是重要的水果。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当中就提到了欧楂的栽培。而在本土物产并不丰富的英格兰,十一月成熟的欧楂曾经是冬季难得的水果。作者本科是在英国南安普顿读的,校园里有一棵大欧楂树。上学的时候,每年都会掉下来好多好多果子,可惜当年并不知道这东西能吃(硬得跟石头似的!)所以也没有捡过,只是觉得这果子的形状比较吓人,只怕并非善类。结果等换了地方读博士,突然有一天见到图片,才意识到原来这东西大有来头。后来还有一年秋天,专门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回去,捡了几个回来尝尝。
那您就该问啦,硬得跟石头似的,怎么吃啊?这就是这东西的特点了,直到从树上掉下来都是硬的,你得拿回家去,放上一段时间,等它开始腐烂了,开始变棕变软了,那才能吃呢。这个腐烂的过程,英语还专门有个词,叫“bletting”。下面这几张图片,就能看出来区别了。没腐烂的,外表光滑,切开又白又硬。等烂到能吃了,就成了孔夫子的卵儿——纹皱皱的,里面肉也成了棕色的一团泥。
英国人对这东西的味道有个说法,“acquired taste”,换句话说,第一次吃不惯。不过我当时第一次成功地把捡回来的欧楂放烂了,吃着觉得没什么不妥。质地类似比较有良心、没有放太多果胶的果酱。味道呢,似乎并没有什么味道,略甜,依稀有点“醇厚”的感觉。口感上有些纤维,略像冰糖葫芦里的山楂,但是要更软。按照英国人自己的说法,味道像加了糖蜜的糖饼(tart),不过吃过英式糕点的都知道,那种死甜死甜的味道只怕只有热带水果才能长出来。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其实还是能理解英国先民的苦衷的,北地天寒,水果本来就不多,冬天更是奇缺新鲜蔬果。今天已经没人爱吃了的太平、海棠,竟然可以成为名产,而苹果,更是舍不得吃,是放在盘子里看的。甚至还有这种段子:有一年冬天,崇祯爷实在吃腻了大白菜芥末墩儿,说想吃点细致菜,于是太监跑遍了全城,终于在一个菜园子里,找到了两条手指大小的黄瓜,为这两条小黄瓜,花了二十两银子。
在没有现代运输、没有现代温室、甚至连烧煤的“暖洞子”都没有的时代,如果能摆上一盘欧楂,那家里的小孩子一定要每日巴巴地望着、等着,望眼欲穿地盼那金棕色的果实早日变软,变成伸手可及的“蜜糖饼”(!),每隔几天,就可以央给妈妈好拿一个吃,那样的话,无论期盼的是春节,是圣诞节,还是春暖花开,漫漫冬日都会变得好打发一些。可惜的是,欧楂直到1930年才引种到中国(根据维基),之后一直没有流行开。
现在你在英国的超市里一般见不到这东西,毕竟生活好了,英国人民的口味已经被四时不断的西班牙南美进口鲜果养刁了,哪个还愿意吃这费力不讨好的烂货。。。说到“烂货”,英国文学中确实习惯把这种“成熟以前就已经腐烂了”的东西比做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