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化腐朽為神奇的果中奇葩——歐楂

水果大家都喜歡吃新鮮的,可是就有這麼一種水果,一定要放到腐爛了才能吃。。。

歐楂,英語叫medlar,拉丁學名叫mespilus germanica

這東西是薔薇科蘋果亞科的,算是蘋果的親戚,形象類似海棠和玫瑰果的雜交,顔色類似鴨梨靠近柄那裡那種顔色。

化腐朽為神奇的果中奇葩——歐楂
化腐朽為神奇的果中奇葩——歐楂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下同)

歐楂果的形狀在我看來,未免有些張狂了,顯得張牙舞爪的。不過似乎法國人對這形狀有着特别的認識,“cul-de-chien”,因為這名字,歐楂好像在法國不太受歡迎。。。(當然,在英語裡的古稱也是這個套路,這個後面再說)。

化腐朽為神奇的果中奇葩——歐楂
化腐朽為神奇的果中奇葩——歐楂

想當年,在保鮮和運輸技術不那麼發達的時代,歐楂曾經是重要的水果。早在公元前,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的《地理學》當中就提到了歐楂的栽培。而在本土物産并不豐富的英格蘭,十一月成熟的歐楂曾經是冬季難得的水果。作者大學是在英國南安普頓讀的,校園裡有一棵大歐楂樹。上學的時候,每年都會掉下來好多好多果子,可惜當年并不知道這東西能吃(硬得跟石頭似的!)是以也沒有撿過,隻是覺得這果子的形狀比較吓人,隻怕并非善類。結果等換了地方讀博士,突然有一天見到圖檔,才意識到原來這東西大有來頭。後來還有一年秋天,專門坐了三個小時的火車回去,撿了幾個回來嘗嘗。

那您就該問啦,硬得跟石頭似的,怎麼吃啊?這就是這東西的特點了,直到從樹上掉下來都是硬的,你得拿回家去,放上一段時間,等它開始腐爛了,開始變棕變軟了,那才能吃呢。這個腐爛的過程,英語還專門有個詞,叫“bletting”。下面這幾張圖檔,就能看出來差別了。沒腐爛的,外表光滑,切開又白又硬。等爛到能吃了,就成了孔夫子的卵兒——紋皺皺的,裡面肉也成了棕色的一團泥。

化腐朽為神奇的果中奇葩——歐楂
化腐朽為神奇的果中奇葩——歐楂
化腐朽為神奇的果中奇葩——歐楂

英國人對這東西的味道有個說法,“acquired taste”,換句話說,第一次吃不慣。不過我當時第一次成功地把撿回來的歐楂放爛了,吃着覺得沒什麼不妥。質地類似比較有良心、沒有放太多果膠的果醬。味道呢,似乎并沒有什麼味道,略甜,依稀有點“醇厚”的感覺。口感上有些纖維,略像冰糖葫蘆裡的山楂,但是要更軟。按照英國人自己的說法,味道像加了糖蜜的糖餅(tart),不過吃過英式糕點的都知道,那種死甜死甜的味道隻怕隻有熱帶水果才能長出來。

作為一個北京人,我其實還是能了解英國先民的苦衷的,北地天寒,水果本來就不多,冬天更是奇缺新鮮蔬果。今天已經沒人愛吃了的太平、海棠,竟然可以成為名産,而蘋果,更是舍不得吃,是放在盤子裡看的。甚至還有這種段子:有一年冬天,崇祯爺實在吃膩了大白菜芥末墩兒,說想吃點細緻菜,于是太監跑遍了全城,終于在一個菜園子裡,找到了兩條手指大小的黃瓜,為這兩條小黃瓜,花了二十兩銀子。

在沒有現代運輸、沒有現代溫室、甚至連燒煤的“暖洞子”都沒有的時代,如果能擺上一盤歐楂,那家裡的小孩子一定要每日巴巴地望着、等着,望眼欲穿地盼那金棕色的果實早日變軟,變成伸手可及的“蜜糖餅”(!),每隔幾天,就可以央給媽媽好拿一個吃,那樣的話,無論期盼的是春節,是聖誕節,還是春暖花開,漫漫冬日都會變得好打發一些。可惜的是,歐楂直到1930年才引種到中國(根據維基),之後一直沒有流行開。

現在你在英國的超市裡一般見不到這東西,畢竟生活好了,英國人民的口味已經被四時不斷的西班牙南美進口鮮果養刁了,哪個還願意吃這費力不讨好的爛貨。。。說到“爛貨”,英國文學中确實習慣把這種“成熟以前就已經腐爛了”的東西比做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