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柳莺屬于莺亞科,這是種以大量種群遠距離遷徙而聞名的亞科鳥類,和美洲的林柳莺沒有親緣關系。它們由于偏愛柳樹林間的空地而得名,在多數繁殖區域内都是最常見的鳥類,它的繁殖區域在10~22℃的7月等溫線之間,往北可至北極苔原。在非洲的越冬區域,歐柳莺幾乎占領了所有有樹木分布的區域,包括金合歡稀樹草原和常綠森林等。

歐洲與非洲之間的遷徙之旅
在由歐洲和亞洲遷往非洲溫暖氣候區越冬的所有遷徙鳥類中,每五隻就有一隻歐柳莺,繁殖後的成體和幼鳥總數幾乎能夠達到10億隻。這群小鳥會飛行數幹千米穿越山脈、海洋和沙漠往南遷徒。
當雄性歐柳莺在4月和5月占領繁殖地區,通過互相竟争來吸引配偶時,它們輕柔顫抖的鳴叫聲在歐洲和亞洲的廣闊大地上飄蕩,這曆來都被視為是春季到來的征兆。一隻雄鳥鳴唱,會立馬引發相鄰鳥類參與鳴唱,進而整個森林或荒地就由于這些鳴叫合唱而變得充滿活力。歐柳莺繁殖迅速,平均26~28天即可撫養一窩4~8隻幼鳥,這樣到7月底至8月時,它們就已經準備好往南遷徙了。
不同的遷徙路線
通過對環志個體每年監測得到的資料,我們對歐柳莺的遷徙模式已經非常了解。到2004年,英國鳥類學家已經标記了一百多萬隻歐柳莺,其中2500隻随後又被捕獲或者被撿到屍體。這個回收率在環志研究中屬于上乘,為我們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源。環志回收的資料顯示,歐洲西部的種群在秋季時向南或向西南遷徙,越過法國和西班牙,到達西非越冬。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和東部的種群則偏向東南遷徙,在非洲中部、東部和南部越冬。在西伯利亞繁殖的種群遷徒路程最遠。這些鳥先往南飛,之後再往西南方向飛過俄羅斯,它們當中的大多數會越過烏拉爾河,一直向前到達非洲南部,這是一場至少有14000千米的馬拉松式的旅程。歐柳莺将在9~12月到達非洲,到達的時間取決于遷徒的起點。在越冬區域它們和當地鳥類結成松散的群體,在不同地區之間遊蕩,過着一種來回遊的生活。
歐柳莺的飛行政策
由于對捕獲的歐柳莺進行了檢測,也就揭開了這體重僅有8~12克的小鳥完成艱難的遷徙的秘密。這些夜間遷徒的物種看來能夠迅速補充能量,在遷徙途中可以利用白晝停留和采食。撒哈拉沙漠滾燙的沙子為歐柳莺的遷徒制造了非常大的障礙,在歐柳莺穿越大沙漠之前,它們會迅速儲存足夠的脂肪來完成遷徒:秋季在埃及遭到捕獲的遷徙歐柳莺,體内擁有足夠的脂肪供它們以三個夜晚跨越沙漠,而在其中的兩個白天休息。
和其他許多遷徙鳥類一樣,歐柳莺的遷徙期随着性别和年齡而變化。秋季亞成體比成鳥先出發南遷,成鳥則在随後趕上或超過它們。亞成體先出發的原因可以從它們身體結構略微不同加以解釋:亞成體羽翼更圓,成鳥則羽翼更長,這意味着亞成體在遠距離遷徒中效率更低。另一方面,在春季的傳回之旅中,雄鳥會比雌鳥早兩周穿越歐洲,表明它們更早地從非洲出發。早出發使得雄鳥在雌鳥到達之前有足夠的時間建造領地,等待潛在配偶的到來,在那裡它們将成為最豐富的物種。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正導緻這種固有的遷徙模式發生變化。例如英國的歐柳莺在更加溫暖的春季會提早一周産卵,與40年前相比也會更晚地離開英國。
歐柳莺面臨的最大威脅可能是非洲北部的幹旱。薩赫勒地帶分布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緣,從塞内加爾東部直到蘇丹,它的沙漠化使曾經可靠的水源幹涸,曾經的叢林綠洲變成光秃秃的沙地。這一狀況在長期過度放牧的情況下更加惡化,結果是撒哈拉沙漠在往南擴張。這也減少了疲意的遷徒鳥類在白天休息的機會,拉長了它們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距離。盡管這一推論需要更加有效的證據,但薩赫勒地帶的環境災難也可能是近期春季傳回繁殖地的歐柳莺數量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20世紀80年代,歐柳莺種群數量快速下降,一些歐洲種群的數量甚至下降了30%以上。科學家認為沙漠化加劇與人類砍伐綠洲樹木有關,沙漠擴大間接性讓這些鳥兒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