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欧非鸟类迁徙大军的"中流砥柱"—欧柳莺

欧柳莺属于莺亚科,这是种以大量种群远距离迁徙而闻名的亚科鸟类,和美洲的林柳莺没有亲缘关系。它们由于偏爱柳树林间的空地而得名,在多数繁殖区域内都是最常见的鸟类,它的繁殖区域在10~22℃的7月等温线之间,往北可至北极苔原。在非洲的越冬区域,欧柳莺几乎占领了所有有树木分布的区域,包括金合欢稀树草原和常绿森林等。

欧非鸟类迁徙大军的"中流砥柱"—欧柳莺

欧洲与非洲之间的迁徙之旅

在由欧洲和亚洲迁往非洲温暖气候区越冬的所有迁徙鸟类中,每五只就有一只欧柳莺,繁殖后的成体和幼鸟总数几乎能够达到10亿只。这群小鸟会飞行数干千米穿越山脉、海洋和沙漠往南迁徒。

当雄性欧柳莺在4月和5月占领繁殖地区,通过相互竟争来吸引配偶时,它们轻柔颤抖的鸣叫声在欧洲和亚洲的广阔大地上飘荡,这历来都被视为是春季到来的征兆。一只雄鸟鸣唱,会立马引发相邻鸟类参与鸣唱,进而整个森林或荒地就由于这些鸣叫合唱而变得充满活力。欧柳莺繁殖迅速,平均26~28天即可抚养一窝4~8只幼鸟,这样到7月底至8月时,它们就已经准备好往南迁徙了。

欧非鸟类迁徙大军的"中流砥柱"—欧柳莺

不同的迁徙路线

通过对环志个体每年监测得到的数据,我们对欧柳莺的迁徙模式已经非常了解。到2004年,英国鸟类学家已经标记了一百多万只欧柳莺,其中2500只随后又被捕获或者被捡到尸体。这个回收率在环志研究中属于上乘,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环志回收的数据显示,欧洲西部的种群在秋季时向南或向西南迁徙,越过法国和西班牙,到达西非越冬。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和东部的种群则偏向东南迁徙,在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越冬。在西伯利亚繁殖的种群迁徒路程最远。这些鸟先往南飞,之后再往西南方向飞过俄罗斯,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会越过乌拉尔河,一直向前到达非洲南部,这是一场至少有14000千米的马拉松式的旅程。欧柳莺将在9~12月到达非洲,到达的时间取决于迁徒的起点。在越冬区域它们和当地鸟类结成松散的群体,在不同地区之间游荡,过着一种来回游的生活。

欧非鸟类迁徙大军的"中流砥柱"—欧柳莺

欧柳莺的飞行策略

由于对捕获的欧柳莺进行了检测,也就揭开了这体重仅有8~12克的小鸟完成艰难的迁徙的秘密。这些夜间迁徒的物种看来能够迅速补充能量,在迁徙途中可以利用白昼停留和采食。撒哈拉沙漠滚烫的沙子为欧柳莺的迁徒制造了非常大的障碍,在欧柳莺穿越大沙漠之前,它们会迅速储存足够的脂肪来完成迁徒:秋季在埃及遭到捕获的迁徙欧柳莺,体内拥有足够的脂肪供它们以三个夜晚跨越沙漠,而在其中的两个白天休息。

和其他许多迁徙鸟类一样,欧柳莺的迁徙期随着性别和年龄而变化。秋季亚成体比成鸟先出发南迁,成鸟则在随后赶上或超过它们。亚成体先出发的原因可以从它们身体结构略微不同加以解释:亚成体羽翼更圆,成鸟则羽翼更长,这意味着亚成体在远距离迁徒中效率更低。另一方面,在春季的返回之旅中,雄鸟会比雌鸟早两周穿越欧洲,表明它们更早地从非洲出发。早出发使得雄鸟在雌鸟到达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建造领地,等待潜在配偶的到来,在那里它们将成为最丰富的物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正导致这种固有的迁徙模式发生变化。例如英国的欧柳莺在更加温暖的春季会提早一周产卵,与40年前相比也会更晚地离开英国。

欧非鸟类迁徙大军的"中流砥柱"—欧柳莺

欧柳莺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是非洲北部的干旱。萨赫勒地带分布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缘,从塞内加尔东部直到苏丹,它的沙漠化使曾经可靠的水源干涸,曾经的丛林绿洲变成光秃秃的沙地。这一状况在长期过度放牧的情况下更加恶化,结果是撒哈拉沙漠在往南扩张。这也减少了疲意的迁徒鸟类在白天休息的机会,拉长了它们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距离。尽管这一推论需要更加有效的证据,但萨赫勒地带的环境灾难也可能是近期春季返回繁殖地的欧柳莺数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欧柳莺种群数量快速下降,一些欧洲种群的数量甚至下降了30%以上。科学家认为沙漠化加剧与人类砍伐绿洲树木有关,沙漠扩大间接性让这些鸟儿走向灭亡。

欧非鸟类迁徙大军的"中流砥柱"—欧柳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