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作者:微史春秋

“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胜三国者。”的确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人才辈出,冠绝古今,这也是后人痴迷三国的原因之一。

在三国的诸多政治集团中,每一个集团都有自己的人才,或武将,或文臣。与武将的攻城掠地、沙场厮杀一样,不同阵营的文臣在战场之外实战谋略,精彩的计谋迭出,丝毫不亚于武将在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这一批文臣在三国中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谋士,他们的智慧与计谋为三国增添了许多魅力。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在三国众多的谋士中,李儒并不是一个特别知名的人,他的智慧和成就根本无法和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庞统、郭嘉、荀彧等人相比,原因是他是一个失败者,他在三国舞台上演绎的是个悲剧。

李儒是众多谋士中“出道”较早的一批,也是率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心的谋士。他是《三国演义》中第一个出现的政治势力——董卓集团的王牌谋士,从这一角度而言,他是三国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谋士。

李儒是随着他所依附的政治集团领袖董卓而走上中央级的政治舞台的,他一上场就是舞台的中心。当时何进召外兵进京诛杀十常侍,“常有不臣之心”的西凉刺史董卓立即带兵出发,身为董卓女婿(《三国演义》中他是董卓女婿,正史上并无此说法)的李儒就跟在董卓军中做参谋。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何进召董卓进京,引发董卓之乱

李儒一出场就为董卓摆平了很重要的出师的“名分”问题:“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粗鄙且无大智慧的董卓也知道何进的“密诏”是矫诏,所以他对李儒的建议“大喜”,赶快上表表示要为社稷“请除让等”,同时大军马不停蹄地赶往洛阳。

最终董卓顺利进京,一如所愿掌握了朝廷大权。董卓也继续依赖李儒,重大事件或不决之事都会请教李儒,李儒也甘当董卓集团的幕后智囊,尽心尽力地未董卓出谋划策,为董卓登上权力高峰扫除一切障碍:立新君、杀少帝,看穿曹操的献刀计,杀袁绍叔叔袁隗等,这些无不体现李儒的过人之处。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西凉军首领董卓

当董卓抵抗十八路诸侯失利后,他又献计迁都,为解决钱粮问题,他建议“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关”,对于袁绍等十八路诸侯在京门下,是“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赀”。李儒不遗余力地为董卓集团献计献策,也着实做了不少缺德事,但这些对于维护自己阵营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

在整个董卓集团中,有政治眼光的几乎只是李儒一人。从进兵洛阳到迁都长安,李儒的计谋无一不是为董卓及集团的利益着想,从这些计谋中能看出李儒的政治眼光。智慧加上政治眼光,李儒具备了一流谋士的必须条件。

进入洛阳后,李儒为董卓谋划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废立之计——废少帝,扫除朝廷中阻碍董卓集团发展的旧势力;立新帝,在朝廷中建立由董卓集团主导的新政局。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三国演义》剧照中的董卓与李儒

破旧立新,这对任何一个政治集团的生存、发展、壮大都至关重要。当董卓有废立的意图时,作为谋士的李儒对朝政局势洞若明火,“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李儒知道其他外兵也正在奔赴洛阳,董卓必须在他们进京之前站稳脚跟,控制局面,不能“迟”。他劝董卓抓紧时间行事“威权之行,正在今日”,并且为董卓拟好行动方案:“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予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李儒的政治眼光在这件事中展现无遗。董卓对于这位总是能明白自己的意图且总是为自己着想的谋士,十分赞赏,这也正是李儒长期受到董卓高度重视并视为“心腹”的原因。

对于事关董卓集团未来的废立之计,李儒可以说是倾尽所能,甚至不惜亲自诛杀已被废掉的少帝、何太后和唐妃:“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楼下;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在李儒的策划下,废立之计完成,董卓由处于政治边缘的西凉刺史一跃为国家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董卓集团完全掌握朝廷大权,历史迎来了董卓时代,李儒成为这个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李儒为董卓谋划的第二件大事是迁都——弃洛阳,迁都长安。当时十八路诸侯结成反卓同盟,杀气腾腾地奔向洛阳,势不能挡,李儒建议放弃洛阳,迁都长安。这个建议受到集团领袖董卓的肯定,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反对理由是长安在西汉末年以来已经荒废,“残破零落”,迁都也会惊动百姓。当然这些反对的声音在董卓的权势面前是苍白无力的,迁都计划照常进行。不过在迁都的过程中,董卓集团给洛阳及城中百姓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如敲诈富户钱粮,强驱民众迁离,又焚烧居民房屋,火烧宗庙宫府等,犯下了滔天大罪。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三国演义》中李儒剧照,一系列谋略足见他是一流谋士

这些在迁都中的种种罪行遮住了人们的双眼,掩盖了李儒迁都之计的高明之处:迁都长安只是表象,重点在于“迁帝”。长安靠近董卓集团的老巢西凉,“迁帝于长安”就是使董卓集团能继续控制皇帝,执掌朝政。说白了,就是“挟天子”,使得董卓集团继续在接下来的政治斗争中获得政治上的优势,这和后来曹操的“移驾幸许都”的目的是一样的。

迁都长安,使得董卓集团在十八路诸侯的攻势面前全身而退,保存了实力,董卓在长安继续执掌朝政,权势更甚。不过由于董卓集团缺少长远的发展战略,迁都长安后,远离了中原,董卓更加专注于在自己控制的庙堂之上作威作福,“愈加骄横”,再也没有了进取之心,董卓集团慢慢地淡出了中原如火如荼的争人才、多地盘的时代趋势中,董卓时代即将落幕。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三国演义》中李儒剧照,他尽心调节董卓与吕布的矛盾

主子不思进取,李儒也毫无办法。在长安的最后日子里,李儒只能在王允的“连环计”中苦苦挣扎,不停地调和董卓与吕布围绕貂蝉的矛盾,以防止董卓中计。

李儒知道,董卓集团离不开勇猛无比的吕布,也知道吕布是一个背主成性之人,随时都可能变心。所以当吕布被董卓怒斥为“戏吾爱姬”时,李儒建议董卓“赐以金帛,好言慰之”,防止吕布变心反叛。董卓采纳了这个建议。可是围绕美女貂蝉,董卓对李儒的建议已经不再那么言听计从。当李儒再劝董卓“以蝉赐布”来彻底拉拢吕布时,董卓此时的表现是“沉吟良久”,最后说:“我当思之。”在此之前对于李儒的建议,董卓从来都没有过片刻的犹豫,都是当场采用,这时却犹豫许久,还要“思之”,这不是好兆头。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三国演义》剧照中的吕布与貂蝉

果然,貂蝉的眼泪促使董卓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不单如此,貂蝉还趁机离间董卓与李儒的关系:“此必李儒之计也!儒与布交厚,故设此计,却不顾惜太师体面与贱妾性命。”貂蝉还发狠说:“妾当生噬其肉!”第二天,李儒等到的是老丈人的发飙:“汝之妻肯与吕布否?”“再无多言,言之必斩!”面对此语,作为女婿的李儒只能长叹:“吾等接死于妇人之手矣!”

不久,董卓被杀,“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已被董卓疏远的李儒也是难逃一死,“赴市曹斩之”。

《三国演义》中李儒就这般死去了,正史中却不是这样。

董卓死后,西凉军由李傕控制,杀死了王允重新控制朝政。初平三年(192年)冬十月,李傕推举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几年后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此后李儒的事迹及下落均不见于史书。

不管李儒的结局如何,他的这一生是个悲剧。他为自己的政治集团苦心孤诣,最终得到的却是“助卓为虐”的评语。作为董卓的首席谋士,他为董卓获取最高权力不停谋划,作为一个一流的谋士,他不仅希望董卓集团拥有独一无二的权势,还希望集团的统治能得民心,能长久。在废立之计完成之后,他“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还向董卓推荐了名士蔡邕。只可惜整个董卓集团缺乏长远的政治目标,只知道在朝廷这一亩三分地上作威作福,而这个朝廷早已有名无实,名存实亡。

李儒的悲剧在于他服务的对象董卓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一个政治集团要想在乱世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除了要网罗大量的人才资源外,集团的领袖也必须是个有头脑的人物。很明显董卓不是这样的人,他的个人能力根本无法支撑起自己的野心,也支撑不起他领导的整个集团。这样的政治集团只能是历史舞台上的过眼云烟,兴亡只是一瞬。

李儒: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可惜他的主公是董卓

《三国演义》中李儒剧照

三国时人才的流动已挣脱掉伦理道德的束缚,很少有人人抱定“从一而终”的死观念。李儒本也可另投名主,在被董卓疏远后,他已料定董卓必亡,但他并没有改换门庭,为自己准备一条后路。也许是身上背负了“助卓为虐”的沉重包袱,很难另投名主,也许是人们认为他的智谋是个极大的危险,等待李儒的只能是悲剧。

“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这是世人对李儒的喟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