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操为何不称帝?

很多人都说,如果诸葛亮想当皇帝,他可以轻易地废除刘禅,取而代,没有必要争论这个没有根据的事情。考察曹操父子代表汉朝自力更生的过程,可能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取代汉朝的困难。

自从董卓叛变以来,被称为刘协的西安皇帝不仅名存实亡,而且生命垂危。刘协首先是董卓手中的娃娃。西安皇帝能活多久,这只在董卓一念之间。后来,他被李傕绑架,成为与郭汜争权夺利的筹码。汉献帝和他的官员、妃嫔和女佣们因恐惧而从长安逃到河南。正如当时的民歌所说,“后妃后,王飞王,千骑北莽”,发生在西安春秋时期。杨奉、董承,赶来救驾,最后被曹操迎接入许昌,自此才得以安身立命。

曹操虽迎接汉献帝却未必是忠君之将。更重要的是,他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以尊奉天命为己任,欢迎汉献帝来许昌居住。他获得了“抱着天子令天下,的特殊资格。在皇帝的旗帜下,它不仅得到封建文人和官僚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征兵、买马、屯粮、节操都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在十字军东征反对不服从皇室(事实上,他们不服从曹操)的军阀时,他们没有出兵,占据了他们所有的政治优势势,把对方推入了不公正的境地,戴上了叛国和叛乱的帽子。由于他的政治优势和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公元192年至公元208年的17年,曹操先后杀死了军阀韩遂、马超、陶谦、吕布、袁术、袁绍、平息了叛乱,统一了黄河流域,即:全国三分之二的富裕地区只剩下四个军阀,东南六县的孙权、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和刘备。

当时,曹操将军事和政治权力融为一体。汉咸帝只是一个傀儡和一个封印皇帝。然而,曹操没有穿黄袍,代表汉朝独立。这不是曹操对汉朝的忠诚,但政治形势不允许它被取代。所谓政局,无非是封建文人和人民的皇室情结。虽然东汉在黄巾起义后名存实亡,但它仍然是一种百足虫,死了但不僵硬。皇室情结是一股巨大的保守势力,始终阻碍着朝代的正常更迭;更重要的是,汉代的先帝虽然年轻无知,但他并不是一个暴力、暴虐和邪恶的人。社会各方面仍然对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同姓氏的独立将领虽然是曹操培养、提拔、降服的可靠将领,但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他们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实力人物。在东汉与曹派的第二次选举中,很难确定他们站在哪一边。因此,曹操不轻率行事,不想因更换而引起内乱和战争。公元210年12月,曹操曾说过:“作为宰相,人民和大臣都非常昂贵,他们的期望已经过去”,这表明他们不想垂涎三尺。这不是曹操的真话。权力大臣和皇帝之间微妙多变的关系是一种极其不稳定和危险的平衡。一旦受到影响,可能会引起宫殿地震。他们俩都不会平静地接受君民的忠诚。有了曹操的命,他一定能看到风雷。我们之所以要说这句话,不是为了欺骗自己,而是为了麻痹别人,增加自己的安全系数。

公元220年,当孙权写了一封信要求封王,他还奉劝曹操承应天命当皇帝。看了信,曹操骂道:“赶驴上架!”这不仅是曹操对孙权支持的警惕,也是对代汉而立政治风险的评价。当时,夏侯敦等人认为,曹操30多年来为南北做出了突出贡献,羽翼丰满,人心归附,时机成熟了。他应该服从自然法则和民心,穿上龙袍,代表汉朝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曹操知道自己的来日已经不多,宁可将阻力估计得高些大些,不能将阻力估计得小些低些,他不向天亮撒尿。在那个时候,他将失去自己的声誉,并在数千年内声名狼藉。上天不会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也没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曹操有两次可以名正言顺地取而代之的机会。公元200年,车骑将军、献帝妻舅董承怀揣衣带诏,纠集长水校尉种辑,将军王子服、吴子兰,伊郎吴硕和刘备发动宫廷政变,杀死曹操。这表明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发展到了生死存亡的程度,麻风病已经出现,无法协调。阴谋被破坏后,可以彻底调查,并借此机会废除它。然而,曹操并没有调查到底,而是在前台严惩了董成等人,甚至核心成员也没有仔细检查,让像刘备这样的大鱼逃出了网,汉朝的西安皇帝安全地坐在龙椅上。第二次,即公元214年,汉献帝通过皇后再一次发动宫廷政变杀害曹操。照理说,一之已甚,岂可再乎?汉献帝这次应该受到惩罚了,但依然没有!只是伏皇后父女弟兄等人伏法被杀,汉献帝依然坐在龙椅上免予追究。这不是曹操宽仁厚德,他没有这种雅量。没有废除汉献帝原因,依然是顾忌到当时的大局形势,担心江山不稳。

曹操为何不称帝?
曹操为何不称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