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洋河地名(3)

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东圩社区

· 魁 楼 ·

魁楼是魁星楼的简称。魁星是大陆古代星宿的名称,在神话故事里它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洋河镇的魁星楼始建于明末年间,是古镇最高建筑物。

据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魁星楼是明朝末年由邑儒葛应、夏同、夏鹤算、夏则久、夏则大等建立,内置文昌阁三间。整体共有三层,一层为通道,二层“会文堂”、乃莘莘学子开蒙启智的场所;三层为藏经阁、收藏历代名儒经卷画册。“魁星楼”一直被洋河人视为“精神文化圣土家园”,可惜后来因战乱毁于战火。魁星楼旧址在洋河镇东圩社区二组。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魁星楼

· 东校场 ·

洋河镇中大街向东的延伸段为“东小街”,街东有个校军场,人称“东校场”,是清代洋河营士卒训练的场所。

清乾隆版《桃源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河道总督驻清江浦,设淮扬河标,其中河标右营(后改称洋河营)设游击一员驻洋河镇,称淮扬河标洋河游击署,统一管辖桃源、宿迁、邳县三地河防。洋河游击署衙门设在洋河中大街与财神巷子交汇处,当地人把此衙门叫“大老(爷)衙门”。

· 箭道巷 ·

箭道巷在东圩社区七组,是一条斜巷。东巷口在中大街东大圩门处,出圩门可达东校场。西出口在米市街,是过去洋河游击营官兵使用的专用道。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洋河镇箭道巷

· 准提巷(小楼巷) ·

准提巷在中大街东段北首,西边毗邻栅栏北巷,因巷内有准提阁而得名。准提阁是佛教寺院,又名准提禅院。早年,阁内供奉准提菩萨和十八罗汉,后因战乱被毁。

准提菩萨又称准胝观音,是佛教观世音菩萨的一世化身。每到农历六月十九日,逢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准提阁都会举行祈福法会,住持法师主持,法会庄严殊胜,十里八乡信众也都欢喜参与。

准提巷临中大街处,有一座跨巷阁楼,人称“小楼”。巷内住户从楼下通过就到了中大街。

当年,东圩曾有两个并列的基层组织——东圩大队和东圩居民委员会。居委会的居民小组称为“街”,小楼是其中的一个,称为“小楼街”。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跨街小楼旧景

· 关 口 ·

洋河的古黄河曾经是漕河(大运河)的一段。明朝末年,朝廷把黄河上征税的“钞关”从三岔迁到白洋河镇,称为“洋河关”。洋河关隶属朝廷户部的“淮关”,在黄河航行的船只通过此地,须交纳桅税,完税后发给“桅封”贴在桅杆上,有效期1年。

中运河开通后,黄运分开,船舶多不经过洋河,税关改设在宿迁县城中运河段,称为“东关口”,洋河关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人们把洋河关旧址叫为“关口”,在今东圩八组的古黄河边。

· 磕桥口 ·

磕桥口,地处米市街中段今东圩村一组。说起磕桥口的来历,民间传说有不同的版本。版本不同,但有一个相同的话题,那就是一个底层的穷人,得罪了豪门绅士夏老爷,最后被逼当众在米市街桥头磕头赔礼。自那以后,这座桥被称为“磕头桥”,桥头路口称为“磕桥口”。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磕桥口”的酒街牌坊

新南园社区

新南园社区由车站和庄西两行政村合并组成,通过协商,新的行政村采用庄西村的原名“南园”加上一个“新”字。组成“新南园”一词,作为新的村名。实际上,两个村只是名义上合并,至今仍分开管理。

·南 园 ·

明清时期,洋河圩外的连片耕地称为“园”,这里处于桃源县白洋河镇的正南,所以称为“南园”。南园土地肥沃,村民精于耕作,素有种蔬菜的传统,一直是古镇的“菜篮子。”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新南园社区(庄西、车站合并)党群服务中心近影

· 庄 西 ·

农业合作化时期,南园农户成立了几个初级社,其中最早成立的是村庄西头家户成立的叫“庄西社”。1956年,南园成立高级社,因与泗阳县城厢的南园重名,一个县不能有两个重名的高级社,不能用南园命名。经过社员商量,决定用“庄西”作为高级社的名称,称为“庄西高级农业合作社”。“庄西”一词作为行政村名沿用至今。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洋河镇庄西大队旧景。

上图左2为:原庄西大队老书记、中共泗阳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许宝柱同志。

上图前右二为:原庄西大队副书记祝玉琴(女)

· 车 站 ·

车站,作为地名也是从成立高级社时侯开始的。清代,白洋河镇南边有一条通京大道,民国成立后,改称“海郑公路”,开始有汽车运行。民国16年(公元1927年),通京大道初通客车,全路无站。路边店代售客票,旅客露天候车,人们把这里称为“车站”。

成立高级社的时侯,社员公议,命名为“车站高级农业合作社”,车站地名沿用至今。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洋河镇老车站大队部旧景

· 米市街 ·

米市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北接东西向的中大街,南至通京大道(今徐淮公路),长约0.7公里,是桃源县白洋河镇的经济文化中心。明清至民国时期,这条街以稻米、食盐、粗布、日杂货买卖集散地闻名遐迩。

米市街上有许多古建筑,多为昔日商贾大户的宅邸。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国民党军将领李守维的故居都在米市街上,另外街上还有竹器作坊、酱园等传统行业。

当年,车站大队和米市居委会都在米市街上。

· 清真古寺 ·

洋河镇自古宗教文化氛围浓厚,镇上曾建有“三步两桥、72座庙宇道观”。可惜如今只有米市街上尚存一座“清真古寺”。

该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由时任溧水教谕、邳州学正、宁国训导的白洋河镇俞钦“孝廉”在米市街北首建成。1939年1月16日,清真寺局部毁于日寇战火。建国后政府两次拨专款修复重建,还原其当年的原貌。

洋河清真寺,1932年前由宁夏派掌坊阿訇任教长,随后至1979年由马成良继任阿訇。1987年又由余庆来担任阿訇教长一职。

依据伊斯兰教规,随后信众公议成立“洋河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丁荣科、丁荣宝、马宗信先后担任管委会主任,现任主任为李源先生。李源还在洋河新区支持下,在中兴村周庄组修建了回民公墓,伊斯兰信众逝世后,可以依照民族仪规入葬墓园。

2010年4月,洋河清真寺被宿城区列为宿迁市文物保护单位。宿迁市著名书法家吴应宁先生还为此寺题写了“清真古寺”匾额。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洋河镇米市街北首清真古寺图片

· 铁钟地 ·

铁钟地,因曾有一口铁钟而得名。铁钟旁有石马,它们都放置在玉皇阁与鱼篮庵(又称奶奶庙)庙门之间。每逢农历正月十六、冬至、腊八节,人们都会结伴前来上香祈褔。

过去卫生条件不好,孩子往往夭折。有的人家会把孩子带到铁钟前,认“铁钟”为干爷,护佑孩子健康成长。婚后无子的夫妇会到奶奶庙上香求子,上香后,在石马上敲一块石屑带回家“供起来”,据说很灵验。有的人家后来生了男孩,就以“马”为孩子的乳名,如居住在魁楼后的王姓、潘姓人家就把自己生的男丁乳名称作:“马驹”和“骚马”等。

后来,洋河酒厂扩建,镇里把铁钟地的一部分调整给大圩大队,为五队拆迁的社员建新村,所以,《泗阳县地名录》中,把铁钟地作为大圩大队一个自然村名。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古代的石马、铁钟

· 朱 波 ·

“朱波”位于洋河镇车站大队二组,现在建为“洋河酒街”。

相传清末民初,有从山东曲阜逃荒而来的朱氏四兄弟在此落户谋生。四房头只有1户添丁,其余的都是女娃。无奈只好将“汪、杨、徐”外姓男丁,招赘作为养老女婿。有人笑称其是“猪一窝”。后来有人觉得不雅,则改称“朱波”。

其实,当年这里地势低洼,形成一个大汪,汪边居住多是姓朱的居民,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作朱波了。

洋河地名(3)东圩、新南园社区的老地名

洋河酒街(朱波旧址)

(采访撰写本文时,承蒙洋河乡贤李仰来、原洋河镇老领导张庆太等先生提供相关掌故,在此表示敬意。)

供 稿:闵强荣

编 辑:胡惠有

审 核:陈青松

来源:文化洋河

点亮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