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一二三

作者:钟百超
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一二三

文\钟百超

钱起(722—780?),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唐天宝十年(751)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大历十才子之一。

乡愁是千古文人笔下的永恒主题,钱起的咏雁诗,借助雁这一意象,表达游子的思乡情怀,感人肺腑,成为传颂不衰的名篇。

秋空万里净,嘹唳(liáo lì)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送征雁》)

首联点明时令,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嘹唳”之声,既指代雁,又隐含凄凉之意,“独”字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孤寂感。“南征”二字,不免让人想起《诗经•击鼓》中的诗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无论“南征”还是“南行”,都是一种不情愿。这里,诗人运用了动静交错、点面结合的手法,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雁南归图。“嘹唳”雁声,为全篇定下悲凉的基调。

颔联对此时的环境作进一步描写,“风急”、“霜冷”,突显天气的急剧变化,“云开”、“见月”表明夜色晴朗,月光皎洁。“冷”,不仅是天气的冷,更是内心的冷。“惊”,不仅是见月惊,更是惧怕耽误了行程。因此,“冷”和“惊”二字,加重了全诗的悲凉色彩。

颈联紧扣诗题,抒发感怀,面对振翅远行的大雁,不免心生怜悯,担心大雁会因为路途遥远而折断翅膀,一个“怯”字,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尽情表达出来。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即便踪影已经从视线中消失,但隐约还能听见它高亢嘹亮的叫声。

尾联以“乡愁”作结,转承自然巧妙。“人去留名,雁过留声”,大雁尚且留下声音,大雁尚且可以南归,自己的人生又该留下什么,自己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但是,诗人感觉自己不是自由身,因此,只能怀着惆怅的心情,看着天外的大雁和故乡,希望这远去的大雁能消解心中无尽的乡愁。安史之乱后,钱起羁留长安,有家难归,借秋雁南飞,既间接吐露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也表达思乡的情怀。

这首诗以雁为意象,借以表达乡愁,其情可悲,其愁可泣,其叹深沉而厚重,实则令人感动。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归雁》)

传说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

《送征雁》一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与惆怅。而《归雁》诗,则一反常态,表达了不得不离开故乡的愁怨。

“水碧沙明两岸苔”的湘江,为何却随意地舍得离开?这一设问,旨在暗中表达一种彷徨矛盾的心态,同时也埋下伏笔。

“二十五弦”是古代的一种琴瑟。据《淮南子·泰族训》:“琴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这里,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以“二十五弦”指代湘江女神在月色下鼓瑟这一爱情神话故事。湘水女神鼓瑟,寄托着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无尽思念,由于瑟声凄凉哀怨,令人不忍再听下去,因而不得不再次离开湘江,飞回北方。

但,这仅仅是表层的意义。一个心怀天下的士人,怎能过于留恋故乡?所谓“不胜清怨”,不仅仅是那瑟声的清怨,更是自己内心的呼唤,一种不能为天下谋太平的愁怨。因而,离开故乡又是顺理成章的说辞。

这首诗构思别具一格,想象大胆丰富,笔法灵动有致,抒情清凄哀婉,更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含蕴而旷远的意旨。

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一二三

钱起的成名作,当属《省试湘灵鼓瑟》,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正是这首诗,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地位与声名。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píng)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yǎo míng)。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pǔ),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

这首诗,首先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使诗歌有了无限的张力和想象空间。“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这是虚笔,引用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使诗歌增加了悬念和神秘色彩。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采用一虚一实交错的手法,将神话与现实叠加一起,缩短了神话与现实的距离,使神话故事具有亲和感。再通过“冯夷空自舞”与“楚客不堪听”的强烈对比,表达知音难觅的深蕴。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这两句对瑟声音调的感染力极尽夸张和渲染。其调苦,金石为之凄楚;其音清,苍穹为之感动;“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这两句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以灵动的虚笔,对瑟声的感染力作进一步的渲染,不仅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也令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这样的手法,创造了一种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意境,仿佛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流水”既指代湘灵的瑟声,如同流水一般灵动哀婉,又含有“知音”之意;“悲风”,既指客观存在的风,又指代《悲风》调,如唐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因此,“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表面上是说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而实际上也含有知音难觅之意,既照应“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深化主题。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湘灵弹奏《悲风》调之后,连楚客也不见了,只有江上的数座山峰依然守候于此,与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着同样的意蕴。

这首诗,借助神话故事,以空灵流转的笔触,道出了人世间真挚的情感,渴望得到知己,可是,谁是知己呢?在参加尚书省主持的考试中,钱起自然是想得到考功员外郎的赏识。值得庆幸的是,他成功了,并以这首诗一举成名,为日后的诗坛奠定了地位。

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一二三

钱起的山水诗秉承王维山水诗的特点,又有自己的风格。王维是盛唐极负盛名的山水诗人,曾和钱起有过唱和。同时代的编纂家高仲武把钱起视为王维的传人,并对钱起的山水诗给于较高的评价,他说“员外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越从登第,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芟(shān)宋齐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莫之与群。”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

这是一首咏竹诗。暮春时节,诗人回到自己的山居,侧耳所听,已经听不到黄鸟的欢歌;举目所见,辛夷花早已凋零,而杏花也飞落芳尘。但这不是秋天,因而,不存在所谓的悲秋。即便如此,诗人的内心依然是豁达的,也是感到安慰的,因为,推开窗户,进入眼帘的竟是满目苍翠的竹林,这竹子,既清幽,又修长,不因季节的变换而保持清阴的本色,着实惹人怜爱。不仅如此,这些竹子还如同闺蜜一般,等待着诗人回来,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

这首诗,诗人采用了对比手法,在“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与“幽竹”的对比中,衬托并彰显竹子独立不群的意志。同时,又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竹子以人的温情,“不改清阴”,使竹子的品格形象具体,因而触动人的灵魂。其实,诗人笔下的竹子,即具有君子风范,又像是一位知己,何尝不是作者自身人格的化身。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bì)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诗人以“茅茨”,“薜帷”比喻自己的书斋,突显其简朴。“带”字则别有神韵,犹如王羲之“茂林修竹,映带左右”之高妙,书斋周围山环水绕,如同仙境;“生”字也极为灵动,即使简陋,依然有云蒸霞蔚。不仅如此,新雨后的竹子,苍翠欲滴,夕阳下的群山,一片金光,倍加令人怜爱。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悠闲的白鹭早早归巢栖息,到了秋季,鲜花依然不肯落下。

这首诗,诗人用了整整六句,着力描写书斋的清幽雅致,如同一幅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能够置身于这样的书斋,饮茶弹琴,畅叙幽情,于愿足矣。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裴迪南门秋夜对月》)

中秋月圆之夜,邀上朋友若干,到裴迪的书斋,一边饮酒赋诗,一边赏月,何等雅兴。“满”字,不仅指月满,更指心理的满足。然而,夜阑人静,院子里的树仿佛也生起寒意。月光皎洁,喜鹊惊飞,落叶随风而散。月光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衬托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萤火”又是对“寒意”的一种深化。面对如此月色,不禁愁从中来。

这首诗,以“兴”起,以“愁”结,本该是一场团聚,最后变得郁郁寡欢。如果“鹊惊”和“萤远”是怀才不遇的写照,那么,钱起又有什么不遇之遇呢?中秋佳节,是思念故乡和亲人吗?或许就是这首诗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谜。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与赵莒(jǔ)茶宴》)

约三五知己,于竹林之下品茗,达到了“忘言”的境界,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同样的旨趣,比起那些陶醉于流霞的羽客而言,不知要惬意多少。一杯茶,洗尽尘心,兴致难尽,听一树的蝉鸣,看夕阳西下,何其闲适优雅。

这首诗借“山涛与嵇康、吕安善,后与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晋书·山涛传》这一典故,表达自己渴望田园,向往羽客生活的志趣。

总体而言,与王维意境阔大,空旷深远,浑然天成的山水诗比较起来,钱起的山水诗在视野上,在落笔处,从情感上毕竟显得太纤细狭窄了。然而,瑕不掩瑜,能够在清幽宁静中观照内心世界,保持自我,已属难能可贵。

钱起的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词彩清丽,音律和谐,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生活在喧嚣的时代里,赏读钱起的诗句,心中依然有一片田园,一处竹林,一座茅茨,几分宁静和幽远。

2019.4.12

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钱起——江上数峰青的诗人一二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