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深圳!中国新闻与历史学会2021年年会成功举办

魏培纳,阅读/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10月16日至10月17日,以"新艺术与未来传播: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国新闻与历史学会2021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7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共同探讨新时代新闻传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深圳大学、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协办,中国新闻史学会二级院校协办。年会包括院长论坛、主编论坛、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以及新闻传播等不同领域的24个分论坛。

7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深圳!中国新闻与历史学会2021年年会成功举办

10月16日上午,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并向深圳大学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介绍了过去的创作目标和发展情况。 最后,李清泉也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新闻的繁荣发展表示了良好的希望。

随后,中国新闻学会会长、闽大学生教授王润泽在年会开幕式上致辞中表示,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会希望以新博雅为框架, 期待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的学术布局,推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的深入发展。开幕致辞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Nest Naipeng主持。

开幕致辞和会议结束后,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于渝主持了会议的主旨演讲环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媒体和传播历史研究中技术决定论的主题报告。在他看来,新闻史研究应该把新闻业的变化与其所在社会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从关系和互动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当今技术已经受到很多关注的时候,科技应该是媒体和媒体历史研究不可忽视的因素。基于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技术、媒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决定论的理念。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鲁鹏从会议主题的新文科框架出发,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林鲁鹏提出了"一加五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强",指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五改"为改革高校教学队伍发展模式,改革新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模式。

中国闽大学副校长、中国闽大学新闻学教授胡白静以"在历史叙事中打开未来"为主题发表了演讲。胡百静说,历史研究是新闻传播研究的基础,对未来的学术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他看来,新闻传播学者在历史和理论问题上应该保持进取心。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利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中国报社记者的新闻实践,介绍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渊源和未来学科建设。她说,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已成为中国新闻学和理论建设的基石。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长峰聚焦数字时代的算法问题,从规范的角度探讨了算法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陈长峰认为,在当今的"算法社会"中,算法的无形逻辑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拆除算法的黑匣子,如何要求算法制作者"善用"这项技术,应该是未来信息传播关注的话题。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严岩从加速社会和群体传播的角度探讨了信息现代性的张力。闫岩表示,数字技术和后工业社会的加速发展,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出现提供了土壤,导致了信息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燕燕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信息的张力。

7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深圳!中国新闻与历史学会2021年年会成功举办

深圳大学媒体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吴玉敏梳理分析了新闻传播的历史意识。吴先生说,新闻作为一种记录方式,有其自身的历史属性。但新闻不仅是历史的载体,也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新闻传播的研究中,思考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非常重要。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闽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以"信息社会转型中新闻知识体系的创新"为题发表了演讲。王润泽认为,在技术引发的信息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知识的取向、内容和框架应该重新思考。新闻知识体系的创新将是未来新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陈建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先宏等与作稿的学者讨论了上述话题,并讨论了新文科和新信息时代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挑战和发展。

10月16日下午,旨在为大学院系合作与交流提供平台的院长论坛成功举办,国内30多所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应邀出席。当晚举行的主编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十几位主编参加。会议期间,各期刊编辑就学术期刊的建设、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期刊质量、社论管理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此外,从17.m 16点到.m 12点,大会24个分论坛同时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机构寻求不同领域新知识的学者在分论坛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由于疫情的局限性,分支机构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参与的形式。

据了解,本次专题论坛以新闻传播史为主题,以"新艺术与未来传播: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为主题,围绕与会者在四场专题会议上进行了报告。新闻传播教育史分论坛聚焦数字时代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教育价值定位等。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分论坛的主题是"起源与变化:在新艺术语境下对外国历史研究的重塑"。网络通信历史分论坛重点关注数字环境中的新问题,如媒体化、数字通信和未来通信。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历史分论坛就民族文化叙事与话语分析、民族地区舆论格局与教育发展、媒体变革与民族社区意识培养、媒体实践、民族文化传播案例等主题举办了四次分论坛会议。

台湾-东南亚中国新闻传播史分论坛聚焦中国未来全球传播,在台港澳举办"一带一路"及媒体座谈会。广告和媒体发展史分论坛举行了五次会议。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与公共关系联合分论坛聚焦数字传播时代中国的声音,并发布了分论坛报告。舆论信用论坛以科技变革引领的新时代为背景,聚焦智能时代舆论变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传播。媒体经济与管理分论坛以"新艺术与智能时代:媒体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构建"为主题,探讨智能时代媒体生产、消费、新商业模式管理、新趋势管理等主题。视听传播分论坛聚焦图像时代音像传播中的问题、特征和文化,以视觉修辞学研究和视觉叙事研究为两大关注点。新闻传播思想史分论坛强调"新视野",从新选题、新视角、新理论等多个方向评价参会人员的报告。应用新闻传播信用论坛以应用新闻传播变化的新趋势为导向,关注应用传播领域的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编辑出版历史分论坛以"新艺术与百年红色出版"为主题,报道并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出版的研究课题,新文科和编辑出版学科的优化,智能媒体背景下出版业的重构,文化力量和出版业的战略。

媒体监管与伦理分论坛聚焦三个"新":新理论、新方法、新趋势,即技术变革下媒体监管和伦理研究的新发展。传播专业委员会分论坛以"数字传播与社会发展"为主要方向,关注了学科内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中国特色新闻信用论坛以中国社会为基础,在数字语境和中介社会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特色新闻理论。

党报、党报分论坛重点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实践百年的历史,要求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期刊进行理论研究。符号学传播信用论坛的主题是"技术与艺术思想:符号学在中国传播中的拓展",聚焦于艺术与符号消费、技术与符号识别、跨文化符号传播、新闻传播符号理论等当代语境。计算通信信用论坛侧重于计算通信和新文科的发展。以"媒体记忆视角下的本土社会与区域文化"为主题,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对现代中国本土新闻实践进行了纵向研究。博物馆与历史传播专业委员会分论坛聚焦数字人文领域历史传播,强调传统文化的复兴。健康传播分论坛的主题是"学科/产业/文化综合背景下的中国健康传播研究创新"。博士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的博士生,就"面向未来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交流思路。

7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深圳!中国新闻与历史学会2021年年会成功举办

闭幕式于10月17日下午在中国新闻与历史学会2021学术会议上举行。闭幕式由中国新闻学会联合秘书长、深圳大学教授长江主持。长江感谢与会代表和主办方为大会所做的努力,并邀请分论坛代表就年会分论坛报告作总结发言。

闭幕式最后,作为中国新闻历史学会会长,王润泽在大会上作了总结发言。他说,中国新闻与历史学会年会是中国新闻界和传播界同仁交流的优质学术平台。未来,年会希望继续吸引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参加年会,发表学术著作,推动学科发展。

评论:孙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