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深圳!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2021年年會成功舉辦

魏培納,閱讀/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10月16日至10月17日,以"新藝術與未來傳播:建構中國特色新聞傳播新時代"為主題的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2021學術會議在深圳召開。來自國内外新聞傳播領域的7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共同探讨新時代新聞傳播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年會由中國新聞史學會主辦,深圳大學、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深圳大學媒體融合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協辦,中國新聞史學會二級院校協辦。年會包括院長論壇、主編論壇、中國新聞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以及新聞傳播等不同領域的24個分論壇。

7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深圳!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2021年年會成功舉辦

10月16日上午,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在開幕式上緻辭,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聞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并向深圳大學和深圳大學傳播學院介紹了過去的創作目标和發展情況。 最後,李清泉也對新聞傳播學科建設和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新聞的繁榮發展表示了良好的希望。

随後,中國新聞學會會長、閩大學生教授王潤澤在年會開幕式上緻辭中表示,世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大會希望以新博雅為架構, 期待中國特色新聞傳播的學術布局,推動中國特色新聞傳播的深入發展。開幕緻辭由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Nest Naipeng主持。

開幕緻辭和會議結束後,廈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于渝主持了會議的主旨演講環節。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邁克爾·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在網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媒體和傳播曆史研究中技術決定論的主題報告。在他看來,新聞史研究應該把新聞業的變化與其所在社會的曆史變化聯系起來,從關系和互動的角度進行研究。在當今技術已經受到很多關注的時候,科技應該是媒體和媒體曆史研究不可忽視的因素。基于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技術、媒體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技術決定論的理念。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魯鵬從會議主題的新文科架構出發,闡述了新時代背景下新聞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路。林魯鵬提出了"一加五改革"的人才培養模式:"一強",指的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五改"為改革高校教學隊伍發展模式,改革新聞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教學,改革教育資源建設共享模式。

中國閩大學副校長、中國閩大學新聞學教授胡白靜以"在曆史叙事中打開未來"為主題發表了演講。胡百靜說,曆史研究是新聞傳播研究的基礎,對未來的學術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他看來,新聞傳播學者在曆史和理論問題上應該保持進取心。

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利通過闡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中國報社記者的新聞實踐,介紹了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理論淵源和未來學科建設。她說,經過30多年的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已成為中國新聞學和理論建設的基石。

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長峰聚焦數字時代的算法問題,從規範的角度探讨了算法在資訊傳播中的應用。陳長峰認為,在當今的"算法社會"中,算法的無形邏輯對社會的方方面面有着深遠的影響。如何拆除算法的黑匣子,如何要求算法制作者"善用"這項技術,應該是未來資訊傳播關注的話題。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嚴岩從加速社會和群體傳播的角度探讨了資訊現代性的張力。闫岩表示,數字技術和後工業社會的加速發展,為大衆傳播時代的出現提供了土壤,導緻了資訊生産方式的轉變,也帶來了社會生産關系的變化。在此背景下,燕燕分析了現代社會中資訊的張力。

7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深圳!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2021年年會成功舉辦

深圳大學媒體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吳玉敏梳理分析了新聞傳播的曆史意識。吳先生說,新聞作為一種記錄方式,有其自身的曆史屬性。但新聞不僅是曆史的載體,也是曆史程序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在新聞傳播的研究中,思考新聞與曆史的關系非常重要。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閩南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以"資訊社會轉型中新聞知識體系的創新"為題發表了演講。王潤澤認為,在技術引發的資訊社會轉型背景下,新聞知識的取向、内容和架構應該重新思考。新聞知識體系的創新将是未來新聞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複旦大學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陳建雲、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先宏等與作稿的學者讨論了上述話題,并讨論了新文科和新資訊時代對新聞傳播學科的挑戰和發展。

10月16日下午,旨在為大學院系合作與交流提供平台的院長論壇成功舉辦,國内30多所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應邀出席。當晚舉行的主編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内外新聞傳播領域的十幾位主編參加。會議期間,各期刊編輯就學術期刊的建設、新聞傳播的發展趨勢、期刊品質、社論管理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此外,從17.m 16點到.m 12點,大會24個分論壇同時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機構尋求不同領域新知識的學者在分論壇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由于疫情的局限性,分支機構采取線上線下結合參與的形式。

據了解,本次專題論壇以新聞傳播史為主題,以"新藝術與未來傳播:當代中國新聞傳播史研究"為主題,圍繞與會者在四場專題會議上進行了報告。新聞傳播教育史分論壇聚焦數字時代課程體系改革與人才創新、教育評價名額體系、教育價值定位等。外國新聞傳播史專業委員會分論壇的主題是"起源與變化:在新藝術語境下對外國曆史研究的重塑"。網絡通信曆史分論壇重點關注數字環境中的新問題,如媒體化、數字通信和未來通信。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曆史分論壇就民族文化叙事與話語分析、民族地區輿論格局與教育發展、媒體變革與民族社群意識培養、媒體實踐、民族文化傳播案例等主題舉辦了四次分論壇會議。

台灣-東南亞中國新聞傳播史分論壇聚焦中國未來全球傳播,在台港澳舉辦"一帶一路"及媒體座談會。廣告和媒體發展史分論壇舉行了五次會議。全球傳播與公共外交與公共關系聯合分論壇聚焦數字傳播時代中國的聲音,并釋出了分論壇報告。輿論信用論壇以科技變革引領的新時代為背景,聚焦智能時代輿論變革與社會治理創新的傳播。媒體經濟與管理分論壇以"新藝術與智能時代:媒體經濟與管理學科的建構"為主題,探讨智能時代媒體生産、消費、新商業模式管理、新趨勢管理等主題。視聽傳播分論壇聚焦圖像時代音像傳播中的問題、特征和文化,以視覺修辭學研究和視覺叙事研究為兩大關注點。新聞傳播思想史分論壇強調"新視野",從新選題、新視角、新理論等多個方向評價參會人員的報告。應用新聞傳播信用論壇以應用新聞傳播變化的新趨勢為導向,關注應用傳播領域的專業化、數字化、智能化趨勢。編輯出版曆史分論壇以"新藝術與百年紅色出版"為主題,報道并探讨了中國共産黨百年紅色出版的研究課題,新文科和編輯出版學科的優化,智能媒體背景下出版業的重構,文化力量和出版業的戰略。

媒體監管與倫理分論壇聚焦三個"新":新理論、新方法、新趨勢,即技術變革下媒體監管和倫理研究的新發展。傳播專業委員會分論壇以"數字傳播與社會發展"為主要方向,關注了學科内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中國特色新聞信用論壇以中國社會為基礎,在數字語境和中介社會的背景下研究中國特色新聞理論。

黨報、黨報分論壇重點研究中國共産黨新聞傳播實踐百年的曆史,要求對中國共産黨的黨報、期刊進行理論研究。符号學傳播信用論壇的主題是"技術與藝術思想:符号學在中國傳播中的拓展",聚焦于藝術與符号消費、技術與符号識别、跨文化符号傳播、新聞傳播符号理論等當代語境。計算通信信用論壇側重于計算通信和新文科的發展。以"媒體記憶視角下的本土社會與區域文化"為主題,通過曆史資料分析,對現代中國本土新聞實踐進行了縱向研究。博物館與曆史傳播專業委員會分論壇聚焦數字人文領域曆史傳播,強調傳統文化的複興。健康傳播分論壇的主題是"學科/産業/文化綜合背景下的中國健康傳播研究創新"。博士論壇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的博士生,就"面向未來的新聞與傳播研究"交流思路。

7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深圳!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2021年年會成功舉辦

閉幕式于10月17日下午在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2021學術會議上舉行。閉幕式由中國新聞學會聯合秘書長、深圳大學教授長江主持。長江感謝與會代表和主辦方為大會所做的努力,并邀請分論壇代表就年會分論壇報告作總結發言。

閉幕式最後,作為中國新聞曆史學會會長,王潤澤在大會上作了總結發言。他說,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年會是中國新聞界和傳播界同仁交流的優質學術平台。未來,年會希望繼續吸引中國新聞傳播領域的優秀專家學者參加年會,發表學術著作,推動學科發展。

評論:孫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