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岱孙:朱镕基赞他为一代宗师,一生未婚

作者:一百年前的90后

<b>陈岱孙:朱镕基赞</b><b>他为</b><b>一代宗师</b><b>,</b><b>一生未婚</b>

文/宫礼

  在上一篇《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中,说了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的情史。大家对几位民国风云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选择因爱终身不娶的男人不多。我还正疑惑着金岳霖何以如此坚贞时,又听到了一个几乎相同的版本。这个听来的故事,是这样的:

男女主人公都在清华学习生活。其中一位是周培源,著名物理学家,后来曾任北大校长。另一位是陈岱孙,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元老,一代经济学宗师。两个人都喜欢上了一个“有文化”的女性。怎么办?三个人达成了一个协议,谁到美国先拿到博士学位,女同学就嫁给谁。几年苦读后,周先生、陈先生同时通过了博士答辩。周先生通过答辩后,还没有拿到学位证书,就买票回国了。陈先生以为必须拿到文凭才行,就等着拿证书。等他回国之后,发现这个女同学成了“周师母”。

  故事的结尾是,陈岱孙终身未娶,和周家成了一辈子的好友。周家的子女都称他为“陈爸”。像极了林徽因的子女称金岳霖为“金爸”。和徐志摩、金岳霖同为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成员的陈岱孙,被传出终身未婚的版本,与金岳霖的几乎相同。

  又是一出凄美的、金石般的坚贞爱情。

陈岱孙:朱镕基赞他为一代宗师,一生未婚

对于这类超乎常人的情事,好奇之余,我都想探个究竟。

鲁迅先生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借用一下,我向来是愿意以存疑的态度来求证某些事的。

先看看这个故事的几个版本:

曾和陈岱孙同校任教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回忆到,在西南联大教学时,陈岱孙一表人才,课又讲得分外生动,要言不繁。当时不少女生谈恋爱找对象,都把陈岱孙当成标准。“而四十多岁的陈岱孙还没有结婚,是因为和周培源在美国留学期间同时爱上一个女同学,回国后这个女同学成了周培源的夫人,导致陈岱孙终身不娶。但陈岱孙跟周培源的友谊未变。”

媒体人、作家唐师曾多次拜谒陈岱孙。他在文中写道:“学问之外,……简直是个亘古神话。……据那些笃信爱情至上的学兄讲,岱老因此终身中娶,独善其身,从27岁活到97岁。”

这是真还是假?唐师曾没有向陈岱孙求证,只是自己推测:“我相信师兄们所传是真的,从个人情感上讲,我更愿意坚信这是真的。因为这不仅与我内心儿女情长的英雄模式暗合,也更加重岱老在我面前千钧泰山的超人威严。”

  据周家的女儿们回忆陈岱孙时说:“在我们眼里,陈爸总是一副模样,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稳健的步伐,慈祥深邃的目光,喜怒从不形于色。父亲常说陈爸是‘gentleman’(绅士派),学问好,为人宽厚、正直。妈妈说陈爸讲故事,听的人肚子都要笑破了,而他依然平静如水,就像什么都没说过一样。我家孩子多,母亲又体弱多病,家里开销大,钱不够用,经常是陈爸慷慨解囊相助。”

陈岱孙、周培源专于各自的学术领域,不似林徽因、金岳霖那样在文艺圏内外有大名,这段故事终未能张扬成传奇。但陈岱孙一生确实没有结婚,也没有恋爱,更没有同居女友。

陈岱孙:朱镕基赞他为一代宗师,一生未婚

<b>只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陈岱孙真的因为</b><b>和朋友</b><b>爱</b><b>上同一人</b><b>而终身未娶吗?</b>

<b>  </b>外人传得有鼻子有眼,但陈、周两家的后人,却不这样认为。

陈岱孙的外甥女唐斯复在《世纪同龄人--忆大舅陈岱孙》一文中说:舅舅是独子,家里需靠他传宗接代。<b>就他所受的渊源家学的熏陶和为人之任的传统教育,他决不可能为爱恋朋友之妻,而忘却自己的责任,而无视母亲因他未婚而终生焦虑,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b>正因为陈岱孙先生求学、治学专心致志,性格内向、矜持、洁身自好,又强调婚姻必须两相情愿……还因为父亲逝世尽孝服丧,而失去婚姻良机等原因,致使他独自度过丝毫没有蝇苟的纯洁的一生。

唐斯复还曾写《失实的故事》一文,对于陈、周的情敌故事予以澄清。文中透露说,这是“文革”中的某位“天才”异想天开杜撰的“三角故事”,在北京大学的大字报上作为揭发材料披露。唐斯复说:“我母亲看了大字报回家问:大哥,这是真的吗?‘瞎说!’陈先生回答得斩钉截铁。同一时间,周培源的女儿也回家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得到的回答同样是:‘<b>别听人瞎说!</b><b>’</b>”

<b>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记者曾经采访过陈岱孙,问到他终生未娶的原因,他</b><b>亲口回</b><b>答:一是没时间,二是需两厢情愿。</b>

<b></b>唐斯复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家里人曾为陈岱孙介绍对象,对方挺中意陈先生的。但陈先生没兴趣,不了了之。

回品此事,我推测,可能我们看过的水性杨花的男人太多了,听过的见异思迁的故事太多了。所以,我们太需要陈岱孙、金岳霖这样的真男人的金石品质。

而普罗大众对从一而终的“唯美爱情”,是咬着牙地向往。自己没法得到的,便从前人那里塑一个标本,供在心里。

其实,用不着这样凄美。

陈先生的一生,无论拉出哪一段,都够后人景仰的啊!

陈先生系名门之后,18岁插班入清华,20岁公费留美,26岁获哈佛博士,28岁任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经济者,经世济民也”,是他对“经济”概念的解读,延用至今。

陈先生从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后,便到母校清华大学经济系任教,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法商学院院长,与冯友兰、叶企孙、顾毓秀、潘光旦、梅贻琦一起,使得清华由游美预备学校成长为一流学府。

<b>陈岱孙在西南联大</b><b>任</b><b>经济系系主任、商学系主任期间,留下很多佳话。他讲课有个习惯,一堂课没有一句废话,字字珠玑,</b><b>一直到</b><b>讲完</b><b>最后一句</b><b>字</b><b>,恰好下课</b><b>铃</b><b>也响了。如果讲课结束,</b><b>铃</b><b>却没有响,那一定是</b><b>敲铃的人</b><b>出了</b><b>问题</b><b>。</b>

<b>  </b>陈先生从事经济学教育七十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他教书治学皆以正直为先,把自己一生的关注焦点凝聚在教书治学上。学识之渊博,教学艺术之高超,素享盛誉,是一位杰出的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经济学泰斗。80多岁时还在讲台上讲课,90多岁时还能带研究生,95岁时还亲自主持博士生的毕业答辩。

陈先生95岁大寿时,朱镕基曾写贺寿信一封:<b>本已定于明日登门拜谒,敬贺寿辰,适因公即日离京,未克践约,怅何如之。先生年高德劭,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八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我于一九四七年入清华,虽非入门弟子,而先生之风范文章,素所景仰。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后,使得求教于先生之机缘,得益良多。今逢大寿,唯愿先生健康长寿,松柏常青,学生有幸,</b><b>幸</b><b>何如之。</b>

<b></b>

陈岱孙:朱镕基赞他为一代宗师,一生未婚

“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陈岱孙晚年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也许除了兢兢业业地教学,他确实没再做过别的事,更没有过那些情比金坚、荡气回肠、曲折离奇的风花雪月。

1997年7月27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恍惚中对护士说:“这里是清华大学。”

作为清华大学经济学的奠基人,陈岱孙是他们那一代学人中,最后一个走的。和他的同代人一样,他的精神、风范、操守、才智,永远温暖着后人。

陈岱孙:朱镕基赞他为一代宗师,一生未婚

陈岱孙(1900-1997),福建闽侯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先后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商学系主任,中央财经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第一副院长,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等职。还历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经济科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