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岱孫:朱镕基贊他為一代宗師,一生未婚

作者:一百年前的90後

<b>陳岱孫:朱镕基贊</b><b>他為</b><b>一代宗師</b><b>,</b><b>一生未婚</b>

文/宮禮

  在上一篇《金嶽霖:為了林徽因終身不娶?可能隻是一個傳說》中,說了金嶽霖、林徽因、梁思成的情史。大家對幾位民國風雲人物,有了新的認識。

選擇因愛終身不娶的男人不多。我還正疑惑着金嶽霖何以如此堅貞時,又聽到了一個幾乎相同的版本。這個聽來的故事,是這樣的:

男女主人公都在清華學習生活。其中一位是周培源,著名實體學家,後來曾任北大校長。另一位是陳岱孫,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元老,一代經濟學宗師。兩個人都喜歡上了一個“有文化”的女性。怎麼辦?三個人達成了一個協定,誰到美國先拿到博士學位,女同學就嫁給誰。幾年苦讀後,周先生、陳先生同時通過了博士答辯。周先生通過答辯後,還沒有拿到學位證書,就買票回國了。陳先生以為必須拿到文憑才行,就等着拿證書。等他回國之後,發現這個女同學成了“周師母”。

  故事的結尾是,陳岱孫終身未娶,和周家成了一輩子的好友。周家的子女都稱他為“陳爸”。像極了林徽因的子女稱金嶽霖為“金爸”。和徐志摩、金嶽霖同為林徽因“太太的客廳”成員的陳岱孫,被傳出終身未婚的版本,與金嶽霖的幾乎相同。

  又是一出凄美的、金石般的堅貞愛情。

陳岱孫:朱镕基贊他為一代宗師,一生未婚

對于這類超乎常人的情事,好奇之餘,我都想探個究竟。

魯迅先生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的。”--借用一下,我向來是願意以存疑的态度來求證某些事的。

先看看這個故事的幾個版本:

曾和陳岱孫同校任教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回憶到,在西南聯大教學時,陳岱孫一表人才,課又講得分外生動,要言不繁。當時不少女生談戀愛找對象,都把陳岱孫當成标準。“而四十多歲的陳岱孫還沒有結婚,是因為和周培源在美國留學期間同時愛上一個女同學,回國後這個女同學成了周培源的夫人,導緻陳岱孫終身不娶。但陳岱孫跟周培源的友誼未變。”

媒體人、作家唐師曾多次拜谒陳岱孫。他在文中寫道:“學問之外,……簡直是個亘古神話。……據那些笃信愛情至上的學兄講,岱老是以終身中娶,獨善其身,從27歲活到97歲。”

這是真還是假?唐師曾沒有向陳岱孫求證,隻是自己推測:“我相信師兄們所傳是真的,從個人情感上講,我更願意堅信這是真的。因為這不僅與我内心兒女情長的英雄模式暗合,也更加重岱老在我面前千鈞泰山的超人威嚴。”

  據周家的女兒們回憶陳岱孫時說:“在我們眼裡,陳爸總是一副模樣,高高的個子,挺拔的身材,穩健的步伐,慈祥深邃的目光,喜怒從不形于色。父親常說陳爸是‘gentleman’(紳士派),學問好,為人寬厚、正直。媽媽說陳爸講故事,聽的人肚子都要笑破了,而他依然平靜如水,就像什麼都沒說過一樣。我家孩子多,母親又體弱多病,家裡開銷大,錢不夠用,經常是陳爸慷慨解囊相助。”

陳岱孫、周培源專于各自的學術領域,不似林徽因、金嶽霖那樣在文藝圏内外有大名,這段故事終未能張揚成傳奇。但陳岱孫一生确實沒有結婚,也沒有戀愛,更沒有同居女友。

陳岱孫:朱镕基贊他為一代宗師,一生未婚

<b>隻是,事實果真如此嗎?陳岱孫真的因為</b><b>和朋友</b><b>愛</b><b>上同一人</b><b>而終身未娶嗎?</b>

<b>  </b>外人傳得有鼻子有眼,但陳、周兩家的後人,卻不這樣認為。

陳岱孫的外甥女唐斯複在《世紀同齡人--憶大舅陳岱孫》一文中說:舅舅是獨子,家裡需靠他傳宗接代。<b>就他所受的淵源家學的熏陶和為人之任的傳統教育,他決不可能為愛戀朋友之妻,而忘卻自己的責任,而無視母親因他未婚而終生焦慮,做出有悖于倫理道德的事。</b>正因為陳岱孫先生求學、治學專心緻志,性格内向、矜持、潔身自好,又強調婚姻必須兩相情願……還因為父親逝世盡孝服喪,而失去婚姻良機等原因,緻使他獨自度過絲毫沒有蠅苟的純潔的一生。

唐斯複還曾寫《失實的故事》一文,對于陳、周的情敵故事予以澄清。文中透露說,這是“文革”中的某位“天才”異想天開杜撰的“三角故事”,在北京大學的大字報上作為揭發材料披露。唐斯複說:“我母親看了大字報回家問:大哥,這是真的嗎?‘瞎說!’陳先生回答得斬釘截鐵。同一時間,周培源的女兒也回家問媽媽:這是真的嗎?得到的回答同樣是:‘<b>别聽人瞎說!</b><b>’</b>”

<b>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記者曾經采訪過陳岱孫,問到他終生未娶的原因,他</b><b>親口回</b><b>答:一是沒時間,二是需兩廂情願。</b>

<b></b>唐斯複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家裡人曾為陳岱孫介紹對象,對方挺中意陳先生的。但陳先生沒興趣,不了了之。

回品此事,我推測,可能我們看過的水性楊花的男人太多了,聽過的見異思遷的故事太多了。是以,我們太需要陳岱孫、金嶽霖這樣的真男人的金石品質。

而普羅大衆對從一而終的“唯美愛情”,是咬着牙地向往。自己沒法得到的,便從前人那裡塑一個标本,供在心裡。

其實,用不着這樣凄美。

陳先生的一生,無論拉出哪一段,都夠後人景仰的啊!

陳先生系名門之後,18歲插班入清華,20歲公費留美,26歲獲哈佛博士,28歲任清華大學經濟系主任。“經濟者,經世濟民也”,是他對“經濟”概念的解讀,延用至今。

陳先生從哈佛獲得博士學位後,便到母校清華大學經濟系任教,并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法商學院院長,與馮友蘭、葉企孫、顧毓秀、潘光旦、梅贻琦一起,使得清華由遊美預備學校成長為一流學府。

<b>陳岱孫在西南聯大</b><b>任</b><b>經濟系系主任、商學系主任期間,留下很多佳話。他講課有個習慣,一堂課沒有一句廢話,字字珠玑,</b><b>一直到</b><b>講完</b><b>最後一句</b><b>字</b><b>,恰好下課</b><b>鈴</b><b>也響了。如果講課結束,</b><b>鈴</b><b>卻沒有響,那一定是</b><b>敲鈴的人</b><b>出了</b><b>問題</b><b>。</b>

<b>  </b>陳先生從事經濟學教育七十年,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他教書治學皆以正直為先,把自己一生的關注焦點凝聚在教書治學上。學識之淵博,教學藝術之高超,素享盛譽,是一位傑出的道德、文章堪稱楷模的經濟學泰鬥。80多歲時還在講台上講課,90多歲時還能帶研究所學生,95歲時還親自主持博士生的畢業答辯。

陳先生95歲大壽時,朱镕基曾寫賀壽信一封:<b>本已定于明日登門拜谒,敬賀壽辰,适因公即日離京,未克踐約,怅何如之。先生年高德劭,學貫中西,授業育人,六十八如一日,一代宗師,堪稱桃李滿天下。我于一九四七年入清華,雖非入門弟子,而先生之風範文章,素所景仰。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成立後,使得求教于先生之機緣,得益良多。今逢大壽,唯願先生健康長壽,松柏常青,學生有幸,</b><b>幸</b><b>何如之。</b>

<b></b>

陳岱孫:朱镕基贊他為一代宗師,一生未婚

“這輩子隻做了一件事,教書。”陳岱孫晚年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也許除了兢兢業業地教學,他确實沒再做過别的事,更沒有過那些情比金堅、蕩氣回腸、曲折離奇的風花雪月。

1997年7月27日,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恍惚中對護士說:“這裡是清華大學。”

作為清華大學經濟學的創始者,陳岱孫是他們那一代學人中,最後一個走的。和他的同代人一樣,他的精神、風範、操守、才智,永遠溫暖着後人。

陳岱孫:朱镕基贊他為一代宗師,一生未婚

陳岱孫(1900-1997),福建閩侯人。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1918年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先後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學士學位,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學校大學部經濟系教授、系主任,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商學系主任,中央财經學院(現中央财經大學)第一副院長,北京大學教授、經濟系主任等職。還曆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經濟學會顧問、《經濟科學》雜志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