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作者:古籍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此为元明递修本《玉海》之附刻《通释》。书口有“正德二年补刊”字样。是板为庆元路儒学刻于元至元六年。

《玉海》,200卷,南宋王应麟编撰,分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21门。卷末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在各个类目中,不仅提供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一般类书。《四库提要》卷一三五以为:“其作此书,即为词科应用而设。故胪列条目,率钜典鸿章。其采录故实,亦皆吉祥善事,与他类书体例迥殊。然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

有元一代,享国不足百年,版刻技法上承赵宋,下启朱明。宋元明版本字体流变,一关键人物便为赵孟頫。孟頫,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生于吴兴,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由待御史程钜夫举荐于世祖忽必烈,获授诸多官职,赴任各地,卒于至治二年(1322)。元后期,赵体与颜体、欧体,成为中国版刻采用的主要书体。入明以后,赵体受到永乐帝的大力推崇,以致内府(司礼监)版刻终明一代皆以其为标准字体。万历以降,司礼监刻本出现所谓“宋体字”,然终非主导。

是本为庆远路儒学刻于元至元六年(1269)。时赵体未出。元刻上承宋刻余绪,颇受欧、颜、柳书风影响。版式白口,上刻字数,下刻刻工。至正十一年(1351)应麟之孙为之校补,版式改作大黑口,字体亦显粗率。入明后版归南京国子监,正德二年(1507)南京国子监补刊。

明初刻本,全仿元式,黑口,赵体。至正德始向欧体转变,不意至嘉靖再至万历而成方板整齐、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的“方体字”(亦称宋体,实为匠体)。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左页之“浚仪王应麟”字体当为明万历后出现。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书口上刻字数,花鱼尾,下有刻工。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右页字体皆为明万历后出现。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元至正十一年(1351)王应麟孙校补,版式改为大黑口。字体亦变。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元至正十一年(1351)王应麟孙校补,此字体元末明初多见。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明正德二年补刊,版式改回白口。左右二页“夏州”两字对比,字体流变可见一斑。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正德刻本之字体趋欧。

从元明递修本《玉海》看元明间刻本字体之流变

是页虽题“正德二年补刊”,然正德后必又经修补,如“泰山其阳”之“其”、“阳”,则为万历后出现无疑。细观此页,则诸多字体俱在,亦颇有意趣。

是本于至元六年刊后,叠经修补,有:

元至正十一年(1351)王应麟孙校补本(入明版归南京国子监);

明正德二年(1507)南京国子监补刊本;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李振裕补刊本;

清乾隆三年(1738)知江宁府事广川张华平补刊本。

此外,尚有清重刊本:

清嘉庆十一年(1806)合河康氏刊本;

清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刊本;

清光绪十年(1884)重刊本。

又有:

玉海二百卷附十三種 (宋)王應麟撰校補玉海瑣記二卷王深寧(應麟)先生年譜一卷(清)張大昌撰 光緒十六年浙江書局刻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