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昭:从生命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战争,避免“理性”战争带来的最不理性的经济结果。

作者:中外管理传媒

经济学的黄金法则是:别人的幸福最终是你自己的幸福。那么,为什么会有战争呢?

正文:小昭(独立经济学家)

编辑:李静

最近中美交恶,南海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蓬佩奥发表了近乎宣战的苦涩言论,类似于“有没有你”或者“我会改变你或者你会改变你”。因此,很多人开始关注中美之间的“新冷战”以及可能出现的热战。

经济学的黄金法则是:别人的幸福最终是你自己的幸福。那为什么会有战争?

根据《加拿大军事杂志》的报道:“自公元前3600年以来,世界上只有292年的太平,和5291年的战争。20年平均只有一年太平,19年战乱。500多年来,世界上发生了1453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死亡人数超过36.4亿。”根据一位教授的统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一场又一场的局部战争已经让世界几乎没有了和平,整个世界也没有战争,只有26天。

在之前的专栏中,作者提出了“生物经济学”的概念,强调生物经济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我们不仅从传统经济学理性的经典视角来考虑人类行为,而且从“理性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视角来审视更真实的人类行为,也从超越理性的精神行为视角来理解人类行为。关于战争,从生命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能学到什么?

小昭:从生命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战争,避免“理性”战争带来的最不理性的经济结果。

1、

传统经济学:战争不仅是政治的延续,也是经济的延续。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战争行为与其他人类行为没有什么不同:它也是一种权衡成本和收益的行为。因此,只要战争的成本大于收益,战争行为就可能发生。不仅如此,战争双方会选择战争还是和平,战争的激烈程度,战争的方式等等都严格建立在理性权衡的基础上。

一种“供给侧”的解释是,由于资源稀缺,当人与资源的关系极度紧张时,就不得不通过战争来解决,战争被认为是争夺生产要素的必然。希特勒“为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而战”的说法就是对这种解释的最好诠释。希特勒曾高呼:“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刀剑为德国犁获得土地,为德国人民获得日常面包。”“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东方的土地,它是为有能力拥有它的人而存在的。”

对“需求侧”的解释是,为了刺激需求的动机,战争可能会更积极地发生。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认为,如果财政部把装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经开采的矿山里,然后用城市垃圾填满矿山,按照自由放任的原则,允许私营企业再次挖出钞票,那么失业问题就不会存在。凯恩斯指出,战争也有类似的刺激经济的效果。“战争和黄金开采已经在人类进步中发挥了作用——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的话”。作者曾写道“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市场经济的逻辑是无休止、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增长,甚至激活“战争需求模式”。所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也是经济的延续。战争将通过国防工业带来战争经济繁荣。美国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最终依靠二战的军需。

这意味着,即使其动机不是为了争夺土地或其他生产要素,而只是为了扩大需求,战争也可能发生。从静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问“大炮还是黄油”;从动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炮等于黄油,因为“一炮打响,黄金就是两千”。

一般来说,传统战争不仅与经济目的密切相关,其本身也是一个经济过程,甚至可能改变经济模式。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规模钢铁大战,曾经将大国之间的国力较量推向了极致。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罪魁祸首,他在经济危机中发了财。1935年德国陆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发表的《全面战争》总结了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济学理论,强调战争需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造国家。要动员包括精神、经济在内的一切人民力量参加战争,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敌我。从历史上看,这场战争不仅使前苏联经济走向高度计划经济模式,也使德国经济走向“控制经济模式”,英美经济走向“战时控制经济模式”。

小昭:从生命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战争,避免“理性”战争带来的最不理性的经济结果。

2、

行为经济学:为什么“理性”战争会带来最不理性的经济结果!

但是,战争本质上是消耗资源,破坏经济;因此,“理性”战争实际上带来了最不理性的经济结果。

与战争的“非合作博弈”和“零和博弈”相比,人类显然应该追求“合作博弈”和“共赢博弈”。人类通过分工贸易、创新合作带来的利益其实更大。那为什么人类不能用和平永久取代战争呢?

因此,有必要从更加微观和精细的角度来解释战争发生的理论。例如,战争的爆发可能是由于囚徒困境。战争双方本质上就像“囚犯”。因为不信任对方,担心别人会对自己发动战争,所以先开战(“先发制人”)。这可以更完美地解释很多人类战争,根源在于人性的不完美:“自私的人性+完美的理性”导致战争作为信任危机频繁发生。而且双方都可能会输,完全没有经济效益。

“春秋仁义之战”,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战争都是没有信任、没有底线的冷血屠杀,“光秃秃的土地”“十室九空”的所谓“历史大屠杀”事件一次又一次上演,曾经被称为中国历史的“反混沌循环”,黄炎培称之为“历史周期规律”,潘知常教授称之为“塔西佗”。

相比之下,其实自二战以来,全球民主国家之间从未爆发过战争,可能是因为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制度的信任,突破了“信任陷阱”。这为人类减少战争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以色列对恐怖分子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博弈策略,即以色列一般不会先发动袭击,但只要以色列遭受恐怖袭击,以色列必然会采取不断升级的报复行动,从而极大地震慑了恐怖分子,在相当程度上制止了针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

此外,人类战争也升级了。核威慑“确保相互摧毁”的“恐怖平衡”奇迹般地阻止了美苏热战的可能,双方的竞争不得不转为“冷战”。

冷战最大的目的就是足够“冷”。如果中美之间真的爆发新的冷战,我们也要确保相互毁灭的“冷静”!

从“伊拉克战争”到近段时间,美国进一步升级了现代战争模式:不再以土地和人力为目标,而是以不对称战争、斩首、电子战和特种部队赢得战争。

小昭:从生命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战争,避免“理性”战争带来的最不理性的经济结果。

3、

假设“冷战”不再被否定,当务之急是建立“围墙”和稳定机制!

中国智库对可能的中美冷战有很多讨论,但很少有建设性的意见。最近,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沈达威提出,中美已经进入冷战2.0,我们应该接受冷战2.0,适应它,但要限制它。既然回到“合作”和“接触”的框架是一种错觉,那么双方就应该把关系重建为“管理全面竞争”;建立“墙”和稳定机制非常重要;双方都应该认真重新审视冷战1.0的教训和方法,并在适当的时候从中吸取教训。

沈达威建议中美两国都应该采用“缓和”的概念框架。

目前,中美之间没有双边战略军控协议(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1.0),也没有控制冲突升级的“交通法规”。太危险了!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双边核军控谈判(而不是像特朗普政府提议的那样与俄罗斯进行三方谈判),重点是中程弹道导弹,加强两军与国家安全机构之间现有的沟通机制,并建立非常精确的程序,以便在发生意外军事冲突时控制局势升级。在亚太地区,可能无法对常规部队的部署设定限制(尽管冷战期间缔结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但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探索赫尔辛基协议式的全面关系框架。

冷战1.0期间,美苏两国不仅有各自的“红线”,还构建了各种机制和文化交流协议,以避免冲突、建立信任和管理危机。美苏缓和是一个长期多层次的巩固过程。专门但非官方的“第二轨道”专家交流和所谓“知识社区”的建立在减少相互误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也都值得中美两国学习。

我欣赏所有理性的讨论,更欣赏相关的建设性意见。但同时我也想指出,战争中有无数不可控的因素,历史上很多战争可能只是因为一点火星就爆发了;翻看冷战解密资料,也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不仅仅是古巴导弹危机,实际上美苏两国多次面临着将人类和地球带入核战争的危险。

所以,基于人类“非理性理性”或“理性非理性”的行为,如果中美承认双方都进入了冷战阶段,就应该及时设置战争红线,建立管理机制,避免战争升级,同时建立各种措施保护人类生存,这真的太重要了。战争也需要战争底线和战争伦理!

小昭:从生命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战争,避免“理性”战争带来的最不理性的经济结果。

4、

超越:让我们祈祷避免战争!

从超理性的角度来看,如《圣经》的启示,人类的战争源于人类的罪恶,所以人类消除战争的根本出路不仅在于制度的创新,更在于生命的更新:人类承认罪恶,彻底忏悔。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

如果你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从超理性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一件事可以做,那就是祈祷世界和平!当然,这完全取决于你是否相信祈祷的精神力量。

来源:中外管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