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前往暖泉古镇的路上意外收获童年的寨门记忆

戏台子的对面是一个古老的寨门,寨门上面写有虽然斑驳但还是能看清的三个大字“周家庄”,寨门里面有石头铺成路面,石头已经被年代踩了个溜圆。连接寨门的是黄土夯成的一段斑驳破落的土寨墙。

前往暖泉古镇的路上意外收获童年的寨门记忆

我到来的时候,正好有一位当地人赶一群羊从村中出来。

5月1日,突发奇想,想去蔚县看暖泉古镇,因为春节的时候想去看看打树花,担心人多没有去成。说走就走是我一贯的风格,立即出发,一路向西经过门头沟区,翻越灵山之后,就到了河北省。

过蔚县后,导航把我导进了一个乡间路线,走了没多久就想靠边休息一下。路边是一个村庄,村里不时有放羊的人出来。出于对羊的好奇,我走进了村庄里。

村里有一个古老却被翻新了的戏台子,戏台子的前面有一群老年人在一起或坐或站地聊着天,还有一位老年人提着一只小猪仔。戏台子的墙上被无规则地写着一些地名和手机号码,估计是长途客车的广告吧。

前往暖泉古镇的路上意外收获童年的寨门记忆

寨门的里面是很多村民建设的院落

戏台子的对面是一个古老的寨门,寨门上面有三个大字“周家庄”,门的上面有一个探出的路灯杆,寨门里面有石头铺成路面,石头已经被年代踩了个溜圆。寨门的两边是一段斑驳破落的寨墙。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周姓建堡时就一个周家庄堡,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又在堡的北边新建了一个堡,称周家庄北堡。原来的老堡称周家庄南堡。

寨,通常是村落为了防范强盗响马而修建起来的一堵高墙,多为泥土夯实而成,通常有两三丈高。为了便于村民的出入方便,在寨墙的不同地点开设有门洞,并在门洞里安装了大门,一到晚上就会把寨门关闭。这类的寨墙通常修建年代为明朝或者清朝。

前往暖泉古镇的路上意外收获童年的寨门记忆

有三三两两的老年人坐在那里聊着天,村中的青壮年人很少。

周家庄的寨墙具体修建在什么年份,寨门上没有记载,我也没有去问闲聊着的那些老人,估计问了也回答不出来。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村子里是没有寨墙的,但家人会说起某某村是有寨墙寨门的,估计是那个村子的人多且有钱,会被强盗响马盯上吧。

以下这段文字是玉亮在简书上写的关于寨墙的童年回忆

记忆中村子四周有一道高高的寨墙,听老人说寨墙建于清朝,距今2-300年的历史,记载中是用于抵御黄河泛滥和土匪的骚扰,村名也因这寨墙而来。 村中典籍记载寨墙在建设时高度有两三丈,估计至少也有7-8米吧,只是由于风雨的侵蚀以及年久失修和人为的破坏,我记忆中的寨墙的高度最多也只有4-5米高了。虽然不高,但因村子位于平原,因年龄小对山或高地也没有一丁点的概念,在小学时我写作文时写下了“星期六,我翻过山坡去姥姥家……”的句子,清晰地记得老师的评语是“我们附近真的没山,要翻山至少100公里外……”,当时郁闷了好长的时间。 寨墙的出口有宽宽的寨门口,听老人说原来的寨门口是有厚厚的木质寨门的,有家族中的一个大力士负责寨门的守护,大约在解放前就只剩下寨门口了,那厚厚的寨门估计让谁家当做柴火给烧了!我的家在村子的东头,距离寨墙也就4-50米,这寨墙就成为我儿时的玩耍和“探险”的去处了。寨门南侧有个光滑的斜坡,这斜坡就成为小伙伴的“滑梯”,只是滑不了几次,裤子就拉破了,不留神屁股就会挂彩,被大人知道了免不了一顿揍。寨墙上长满了野草、枸杞树和其他的灌木丛,大人很少到这种地方溜达,而我们这些小伙伴却把这当做了好地方,摘枸杞、逮野兔、掏鸟窝……,在夏季的夜里把这里当做“避暑圣地”,只是休息时要小心,那么大的红色的或黑色的蚂蚁常常会钻到耳朵中去,只能哭喊着回家用香油滴到耳朵中把蚂蚁杀死。 近年来随着村庄人口的增多和土方的开挖,80%的寨墙已经消失了,儿时的玩伴也已步入了中年,只能在过年时偶尔见上一面,客客气气聊几句,当时的语文老师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前往暖泉古镇的路上意外收获童年的寨门记忆

在我拍摄的时候,一头驴自行从外边回来了。

这几年回到老家喜欢到寨墙转转,那剩余的几段寨墙在风雨中显得好孤零,在旁边就是好多新盖的2-3层的白墙红瓦的小楼。寨墙已然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她也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