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往暖泉古鎮的路上意外收獲童年的寨門記憶

戲台子的對面是一個古老的寨門,寨門上面寫有雖然斑駁但還是能看清的三個大字“周家莊”,寨門裡面有石頭鋪成路面,石頭已經被年代踩了個溜圓。連接配接寨門的是黃土夯成的一段斑駁破落的土寨牆。

前往暖泉古鎮的路上意外收獲童年的寨門記憶

我到來的時候,正好有一位當地人趕一群羊從村中出來。

5月1日,突發奇想,想去蔚縣看暖泉古鎮,因為春節的時候想去看看打樹花,擔心人多沒有去成。說走就走是我一貫的風格,立即出發,一路向西經過門頭溝區,翻越靈山之後,就到了河北省。

過蔚縣後,導航把我導進了一個鄉間路線,走了沒多久就想靠邊休息一下。路邊是一個村莊,村裡不時有放羊的人出來。出于對羊的好奇,我走進了村莊裡。

村裡有一個古老卻被翻新了的戲台子,戲台子的前面有一群老年人在一起或坐或站地聊着天,還有一位老年人提着一隻小豬仔。戲台子的牆上被無規則地寫着一些地名和手機号碼,估計是長途客車的廣告吧。

前往暖泉古鎮的路上意外收獲童年的寨門記憶

寨門的裡面是很多村民建設的院落

戲台子的對面是一個古老的寨門,寨門上面有三個大字“周家莊”,門的上面有一個探出的路燈杆,寨門裡面有石頭鋪成路面,石頭已經被年代踩了個溜圓。寨門的兩邊是一段斑駁破落的寨牆。

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周姓建堡時就一個周家莊堡,後來随着人口的增加,又在堡的北邊建立了一個堡,稱周家莊北堡。原來的老堡稱周家莊南堡。

寨,通常是村落為了防範強盜響馬而修建起來的一堵高牆,多為泥土夯實而成,通常有兩三丈高。為了便于村民的出入友善,在寨牆的不同地點開設有門洞,并在門洞裡安裝了大門,一到晚上就會把寨門關閉。這類的寨牆通常修建年代為明朝或者清朝。

前往暖泉古鎮的路上意外收獲童年的寨門記憶

有三三兩兩的老年人坐在那裡聊着天,村中的青壯年人很少。

周家莊的寨牆具體修建在什麼年份,寨門上沒有記載,我也沒有去問閑聊着的那些老人,估計問了也回答不出來。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村子裡是沒有寨牆的,但家人會說起某某村是有寨牆寨門的,估計是那個村子的人多且有錢,會被強盜響馬盯上吧。

以下這段文字是玉亮在簡書上寫的關于寨牆的童年回憶

記憶中村子四周有一道高高的寨牆,聽老人說寨牆建于清朝,距今2-300年的曆史,記載中是用于抵禦黃河泛濫和土匪的騷擾,村名也因這寨牆而來。 村中典籍記載寨牆在建設時高度有兩三丈,估計至少也有7-8米吧,隻是由于風雨的侵蝕以及年久失修和人為的破壞,我記憶中的寨牆的高度最多也隻有4-5米高了。雖然不高,但因村子位于平原,因年齡小對山或高地也沒有一丁點的概念,在國小時我寫作文時寫下了“星期六,我翻過山坡去外婆家……”的句子,清晰地記得老師的評語是“我們附近真的沒山,要翻山至少100公裡外……”,當時郁悶了好長的時間。 寨牆的出口有寬寬的寨門口,聽老人說原來的寨門口是有厚厚的木質寨門的,有家族中的一個大力士負責寨門的守護,大約在解放前就隻剩下寨門口了,那厚厚的寨門估計讓誰家當做柴火給燒了!我的家在村子的東頭,距離寨牆也就4-50米,這寨牆就成為我兒時的玩耍和“探險”的去處了。寨門南側有個光滑的斜坡,這斜坡就成為小夥伴的“滑梯”,隻是滑不了幾次,褲子就拉破了,不留神屁股就會挂彩,被大人知道了免不了一頓揍。寨牆上長滿了野草、枸杞樹和其他的灌木叢,大人很少到這種地方溜達,而我們這些小夥伴卻把這當做了好地方,摘枸杞、逮野兔、掏鳥窩……,在夏季的夜裡把這裡當做“避暑聖地”,隻是休息時要小心,那麼大的紅色的或黑色的螞蟻常常會鑽到耳朵中去,隻能哭喊着回家用香油滴到耳朵中把螞蟻殺死。 近年來随着村莊人口的增多和土方的開挖,80%的寨牆已經消失了,兒時的玩伴也已步入了中年,隻能在過年時偶爾見上一面,客客氣氣聊幾句,當時的國文老師已經去世好幾年了……
前往暖泉古鎮的路上意外收獲童年的寨門記憶

在我拍攝的時候,一頭驢自行從外邊回來了。

這幾年回到老家喜歡到寨牆轉轉,那剩餘的幾段寨牆在風雨中顯得好孤零,在旁邊就是好多新蓋的2-3層的白牆紅瓦的小樓。寨牆已然完成了她的曆史使命,她也會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