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这是电影博物馆内用雕塑还原昔日上海电影工作者的工作场景。只是我等观众不知道,今日的上海电影从业人员,何时能复原上海曾经有过的电影创作盛景?
乘寒假空隙去了车墩的上海影视城。开学后,学校教工文化社团又组织到了建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旧址上的上海电影博物馆。看看昔日上海电影曾有过的辉煌,更强烈感受到时下本地原创电影的不景气。
解放前的上海电影,从摄制创作到影院观众都已成相当的规模,到了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上海拍摄的巨幅长片《一江春水向东流》轰动全国。作品情感饱满,故事打动人心,深刻揭露了国民党政权时期的腐败。这部电影也真实反映出了当时上海文艺界及社会其他各界对腐朽政权的深恶痛绝和强烈不满。当年的社会,除旧政权及军政系统外,几乎全社会都是左翼力量。不得人心的国民党政府焉能不倒!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优秀巨作的电影,在当年既是艺术电影,也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政治电影。
除电影外,当年上海的文学创作、新闻报刊、出版、戏剧等文化各种产业,在全国都堪称一流。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继续谱写辉煌灿烂的历史:故事片、科教片、动画片、译制片都为国内一流水平,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有其独特地位。而且各类电影都有佳作:大场景的战争片《南征北战》、轻喜剧样式的《乌鸦会麻雀》、彩色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传统的戏剧片《红楼梦·越剧》、译制片《简爱》····今日回首仍让人由衷赞叹!
由于上海文创能力的强大,在1966-1976年间中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白毛女》就是由上海文艺团体创作和演出的,并被拍摄成了电影。《红灯记》、《沙家浜》虽由京城文艺单位演出的,但其原创也是出自上海(注:其原创编剧是上海沪剧团的。原剧名是《自有后来人》《芦荡火种》)。
1976年后,上海电影又摄制出品了一批艺术性和思想性具佳的《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等佳作。由于上海电影创作的充沛活力,在1982年间,上海的秦培春(编剧)一人就有三部电影投拍:《都市里的村庄》《快乐的单身汉》《逆光》。因此而被当时业内称为“电影秦培春年”。秦培春的创作多涉及工人群体、都市生活,非常吻合地域的文化特色,且既积极向上,又有思想深度。这,也是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史中的一项纪录。(注:秦是“上海儿艺”专业文学编剧。“上海儿艺”在今天许多上海市民不熟悉或不知道。这是中福会属下的一所儿童戏剧团体。全名是“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儿艺多年来在影视、演艺、文学创作、美术等都有丰硕建树)
而今日文坛仍然活跃的王朔,则是到了1989年时曾是王朔年。在此一年间,各电影厂相继投拍了以他的文学作品为内容的《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四部电影。
由此可见,当年上海文学及影视等艺术创作的兴旺局面。当时,除谢晋、汤晓丹等这样优秀的导演外,还是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如上海当年还有一位清史剧专家杨村彬。著名话剧《清宫秘史》就出自他手。这部话剧早年就曾被搬上银幕。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电影导演李翰祥在北京拍摄《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等系列清宫电影,其文学剧本创作就有他的重要贡献。
但今天我等回首旧事后,上海电影现状则让人唏嘘不已。昔日盛景不在。前些年拍摄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传奇故事的电视剧,竟然是全套的北方演艺人员。如此作品自然是少了上海风味。这让许多沪地人士非常感慨:大上海是这么了···
虽说上海这些年还投大钱设文创基金,但成果不尽如人意,其间还有些想方设法骗文创基金的混子。还有人早已申办赴港人才移民了,却还在沪地文创基金里获得好处。
再说这个上海电影博物馆,缺憾不少。作为历史回顾的电影博物馆,许多过去的片断, 都没有呈现,如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上海曾拍摄过的《武训传》;早年屏幕上的李云鹤等等,这些却都没有资料涉及。
再则,在上海电影厂原址观看这个博物馆,人们自然关心,昔日上海电影产业的经济规模如何?投入产出比怎样?当年哪一部优秀电影作品上映时观众人数的最高记录是多少? 当年票房最具盈利能力的作品又是哪些?这些,在博物馆中也都没有一丝披露。或许,筹办这个电影博物馆的人压根就没想过这些。
今日上海电影原创能力和产业在全国的影响不及过去,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之一,肯定有管理能力的问题。笔者就拿自己与朋友一起去上海电影博物馆参观时,碰到的一件事来说明。笔者去电影博物馆是一个周六休息天的下午,由于是驾车去,自然是博物馆的停车场停车。参观约1个半小时出来。被告知,要自己到电子收费服务器上交费。电子收费显示屏上显示是要收12元。交费插口是可以接受交通卡或纸币、硬币。笔者先用交通卡付费,不成功。后用纸币交费。给付15元,却没能找零3元。而打印出具的停车费单上显示是收费9元!就这样一件小事,出来3 个全然不同的数字。而且,期间停车电子收费服务器是不断出故障,在停车现场服务人员的多次操作下,花了半个小时才完成交付停车费!但还是退不了零钱。最后是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欠资我3元,和停车场服务人员的道歉声中,笔者驾车离开。因为总不能为此3元零钱,再等下去吧?我都不好意思了。
这样的文创产业的单位的服务管理水平,让人无语。
图片说明 笔者在车墩的上海影视城内游玩时,看见一个摄制组正在现场拍摄。听摄制组工作人员说话的口音,全是北方人。看其摄影器材,应该是拍电视剧,而非拍电影。所以,拍摄现场的组织也较随意。
图片说明 这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内的一台国产的上海牌电影胶片摄影机。它,也是上海电影文化历史的见证者。
现在想想,当年我国各行各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正是有雄心壮志,几乎所有高精尖的产品,都敢制造。这台胶片摄影机还曾投入参与了电影拍摄工作·····
今天的上海,好像已没人敢尝试这样高端的专业制造了。现在,别说这高端专业摄影机,就是消费级的数码摄影器材,都少有国内生产企业敢涉足这一领域。
图片说明 这是一张上世纪40年代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摄影棚内景的工作照片。想当年,上海的电影创作者在资金、器材等物质条件十分窘迫的情况下,拍摄这样一部长篇巨作(上下集·片长约3个小时多点)故事片。这真是超乎寻常人的想象力。要知道,这是一部民营电影公司的作品。而当年拍摄这样的题材电影还一定会有许多艺术和技术之外的麻烦。
昔日上海电影和文化界的前辈们,你们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