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耶律洪基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黩武的辽国皇帝,也并不极端亲宋综上所述,耶律洪基所说的“愿后世生中国”自然指的是印度,而他本人的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穷兵黩武的皇帝,也并不是极端亲宋的和平主义者。

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辽道宗耶律洪基是一个为了侵宋不惜穷兵黩武的辽国皇帝,最后只是在被挟制之下才不得不被迫答应

于我一生之中,不许我大辽国一兵一卒,侵犯大宋边界。
耶律洪基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黩武的辽国皇帝,也并不极端亲宋综上所述,耶律洪基所说的“愿后世生中国”自然指的是印度,而他本人的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穷兵黩武的皇帝,也并不是极端亲宋的和平主义者。

(《天龙八部》中耶律洪基和萧峰是结拜兄弟)

有历史作家指出:历史上的耶律洪基是一个十分亲宋的辽国皇帝,汉化程度极高,终其一生,从未有过半点入侵大宋的想法,更不消说付诸行动了。《天龙八部》让耶律洪基背了一个大黑锅。

这一观点也确实有一些依据,据说1063年,宋仁宗去世,告哀使节将噩耗传递到辽国时,耶律洪基拉着宋朝使臣的手痛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关于这件事的具体史料一见于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三:

仁宗在位四十年,边奏不入御阁。每大事,赐宴二府,合议以闻。仁宗崩,讣于契丹,所过聚哭。既讣,其主号恸执使者手曰:“四十二年不识兵矣!”葬而来祭,以黄白罗为钱,他亦称是。仁宗崩,天下丧之如亲,余时为童,与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师小儿会阙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数百人,有司不能禁。将葬,无老幼男女,哭哀以过丧。

一见于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耶律洪基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黩武的辽国皇帝,也并不极端亲宋综上所述,耶律洪基所说的“愿后世生中国”自然指的是印度,而他本人的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穷兵黩武的皇帝,也并不是极端亲宋的和平主义者。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

上述记载虽然出自于宋人,但比较大的可能不是向壁虚构,宋辽之间,自澶渊之盟以后,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两国关系也较为友好,宋朝皇帝讣告传到辽国,耶律洪基半礼节性半出于真情流露表达哀伤之情,可以说是相当合情合理的。

但宋人的记载,自然是有偏向,《邵氏闻见后录》中以下记载就不见得准确了:

嘉祐二年秋,北虏求仁皇帝御容,议者虑有厌胜之术,帝曰:“吾待虏厚,必不然。”遣御史中丞张昪遗之。虏主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语其下曰:“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侯耳。”其畏服如此。

1057年,当宋仁宗遣使将自己的画像赠送给辽国后,辽道宗耶律洪基举行隆重仪式,亲迎赵祯画像,他见到画像后,“一见惊肃,再拜,语其下曰:‘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耶律洪基说自己如果生在中国(此处指宋朝),不过是给宋仁宗当一个持马鞭的御林军高级军官,清朝康熙帝对这一记载很不以为然:

彼时宋方畏契丹,增岁币,其政略兵威,有何令契丹可惧处?而契丹主见像惊拜,有都虞侯之叹耶?此不过宋臣自诩之言,无足信,益可鄙耳。

康熙帝的这一观点自然和其本身少数民族君主的身份有关,但不无道理,之前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辽宋之间的关南争地中,北宋作出重大让步,每年向辽国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在称呼上自贬称为“纳”岁币,可以说在外交上是相当被动才取得妥协的,占尽上风的耶律洪基这般"自我贬低",比较大的可能是宋人的yy。

耶律洪基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黩武的辽国皇帝,也并不极端亲宋综上所述,耶律洪基所说的“愿后世生中国”自然指的是印度,而他本人的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穷兵黩武的皇帝,也并不是极端亲宋的和平主义者。

(苏辙出使后说:北朝皇帝年颜见今六十以来,然举止轻健,饮啖不衰,在位既久,颇知利害)

耶律洪基总体是维护辽宋和平的,但不代表他没有过其他念头,《辽史》这么记载:

帝有意伐宋,召景行问曰:“宋人好生边事,如何?”对曰:“自圣宗皇帝以威德怀远,宋修职贡,迨今几六十年。若以细故用兵,恐违先帝成约。”上然其言而止。

这是在宋辽双方就河东地产生矛盾的时候,从耶律洪基话里的意思看,他有过和宋朝开战的想法,但是被大臣劝阻了。

劝阻耶律洪基的大臣是时任南院枢密使的姚景行,从他的话也可以看出,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的和平关系,在辽国的官方语言中,是宋朝“修职贡”,也就是作为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在这个话语体系中,辽才是中央王朝。

耶律洪基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黩武的辽国皇帝,也并不极端亲宋综上所述,耶律洪基所说的“愿后世生中国”自然指的是印度,而他本人的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穷兵黩武的皇帝,也并不是极端亲宋的和平主义者。

(唐阎立本职贡图,描绘的便是唐太宗时,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等前来中国朝贡)

这就要谈到耶律洪基所说的“愿后世生中国”之说。关于这个,最初的记载来自于北宋晁说之《嵩山文集》:

契丹自澶渊之盟到今凡九十有八年矣!可谓久矣!古未有也。宗庙社稷之威灵于是乎在。然今虏主鸿基者与有力焉,涂路之人皆知。虏主虽生羯犬之乡,为人仁柔,讳言兵,不喜刑杀。慕仁宗之德而学之,每语及仁宗,必以手加额,为仁宗忌。日斋不忘,尝以白金数百,铸两佛像,铭其背曰:“愿后世生中国。”其用心盖可知也。

这在很长时间内仅见于文献记载,直到1934年张江裁《燕京访古录》一书问世,有了双重证据上的旁证:

西便门内西北一里,菜园井台后,有颓残佛殿三楹,内有一台,上座一佛,高三尺八寸,恶像狰狞,须发鬃烈,双耳环佩下垂,如金刚像,半衫半甲,花云战靴,双手捧钵、左骽盘、右骽立、眦目裂齿,威武绝世,背后镌阴文篆书银佛铭曰:“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鸿基,虔心银铸。”共四十七字,考此地,当是大辽开泰寺也。

这就是说,耶律洪基所说的“愿后世生中国”确有其事。

耶律洪基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黩武的辽国皇帝,也并不极端亲宋综上所述,耶律洪基所说的“愿后世生中国”自然指的是印度,而他本人的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穷兵黩武的皇帝,也并不是极端亲宋的和平主义者。

(辽代佛像)

耶律洪基祈愿后世生于的“中国”,后人有几种理解:一是指北宋,二是指辽国本身,三是指佛教语言系统中的释迦牟尼佛降临之地——“中天竺”。

让我们逐一来看,在当时,中国确实可以用来称呼北宋,但这往往是北宋人自己的称呼,自以为是继承了唐朝典章文化的辽国并不会认同宋朝是中国而自己是蛮夷;耶律洪基标榜“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当时辽国也自称中国,这里的中国理解为辽国,似乎比理解为宋朝更加合理一些,但是,从宗教语言的角度,祈愿来生还生在自己现在的国度,是不合逻辑的。

最早的汉译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记载: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耶律洪基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黩武的辽国皇帝,也并不极端亲宋综上所述,耶律洪基所说的“愿后世生中国”自然指的是印度,而他本人的真相,既不是天龙八部中穷兵黩武的皇帝,也并不是极端亲宋的和平主义者。

(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佛祖第一次说法的地方)

在西行求法的法显、玄奘等高僧和王玄策等人撰写的文献中,中国也是指释迦牟尼佛的降临之地——“中天竺”,在地理上相当于今拉贾斯坦邦、中央邦及孟加拉邦的大半,但“中国”的概念主要是宗教意义上的,指的的佛祖降临、佛法盛行之地。至于当时实际上印度佛法已经衰落,并不在耶律洪基的考量之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