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說明,這是電影博物館内用雕塑還原昔日上海電影工作者的工作場景。隻是我等觀衆不知道,今日的上海電影從業人員,何時能複原上海曾經有過的電影創作盛景?
乘寒假空隙去了車墩的上海影視城。開學後,學校教工文化社團又組織到了建在上海電影制片廠舊址上的上海電影博物館。看看昔日上海電影曾有過的輝煌,更強烈感受到時下本地原創電影的不景氣。
解放前的上海電影,從攝制創作到影院觀衆都已成相當的規模,到了上世紀40年代後期,上海拍攝的巨幅長片《一江春水向東流》轟動全國。作品情感飽滿,故事打動人心,深刻揭露了國民黨政權時期的腐敗。這部電影也真實反映出了當時上海文藝界及社會其他各界對腐朽政權的深惡痛絕和強烈不滿。當年的社會,除舊政權及軍政系統外,幾乎全社會都是左翼力量。不得人心的國民黨政府焉能不倒!這部在中國電影史上堪稱優秀巨作的電影,在當年既是藝術電影,也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政治電影。
除電影外,當年上海的文學創作、新聞報刊、出版、戲劇等文化各種産業,在全國都堪稱一流。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電影繼續譜寫輝煌燦爛的曆史:劇情片、科教片、卡通片、譯制片都為國内一流水準,在世界電影史上也有其獨特地位。而且各類電影都有佳作:大場景的戰争片《南征北戰》、輕喜劇樣式的《烏鴉會麻雀》、彩色音樂歌舞片《阿詩瑪》、傳統的戲劇片《紅樓夢·越劇》、譯制片《簡愛》····今日回首仍讓人由衷贊歎!
由于上海文創能力的強大,在1966-1976年間中八大樣闆戲中的平劇《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白毛女》就是由上海文藝團體創作和演出的,并被拍攝成了電影。《紅燈記》、《沙家浜》雖由京城文藝機關演出的,但其原創也是出自上海(注:其原創編劇是上海滬劇團的。原劇名是《自有後來人》《蘆蕩火種》)。
1976年後,上海電影又攝制出品了一批藝術性和思想性具佳的《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等佳作。由于上海電影創作的充沛活力,在1982年間,上海的秦培春(編劇)一人就有三部電影投拍:《都市裡的村莊》《快樂的單身漢》《逆光》。是以而被當時業内稱為“電影秦培春年”。秦培春的創作多涉及勞工群體、都市生活,非常吻合地域的文化特色,且既積極向上,又有思想深度。這,也是新時期的中國電影史中的一項紀錄。(注:秦是“上海兒藝”專業文學編劇。“上海兒藝”在今天許多上海市民不熟悉或不知道。這是中福會屬下的一所兒童戲劇團體。全名是“上海兒童藝術劇院”。上海兒藝多年來在影視、演藝、文學創作、美術等都有豐碩建樹)
而今日文壇仍然活躍的王朔,則是到了1989年時曾是王朔年。在此一年間,各電影廠相繼投拍了以他的文學作品為内容的《頑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四部電影。
由此可見,當年上海文學及影視等藝術創作的興旺局面。當時,除謝晉、湯曉丹等這樣優秀的導演外,還是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如上海當年還有一位清史劇專家楊村彬。著名話劇《清宮秘史》就出自他手。這部話劇早年就曾被搬上銀幕。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電影導演李翰祥在北京拍攝《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等系列清宮電影,其文學劇本創作就有他的重要貢獻。
但今天我等回首舊事後,上海電影現狀則讓人唏噓不已。昔日盛景不在。前些年拍攝上海大世界遊樂場傳奇故事的電視劇,竟然是全套的北方演藝人員。如此作品自然是少了上海風味。這讓許多滬地人士非常感慨:大上海是這麼了···
雖說上海這些年還投大錢設文創基金,但成果不盡如人意,其間還有些想方設法騙文創基金的混子。還有人早已申辦赴港人才移民了,卻還在滬地文創基金裡獲得好處。
再說這個上海電影博物館,缺憾不少。作為曆史回顧的電影博物館,許多過去的片斷, 都沒有呈現,如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上海曾拍攝過的《武訓傳》;早年螢幕上的李雲鶴等等,這些卻都沒有資料涉及。
再則,在上海電影廠原址觀看這個博物館,人們自然關心,昔日上海電影産業的經濟規模如何?投入産出比怎樣?當年哪一部優秀電影作品上映時觀衆人數的最高記錄是多少? 當年票房最具盈利能力的作品又是哪些?這些,在博物館中也都沒有一絲披露。或許,籌辦這個電影博物館的人壓根就沒想過這些。
今日上海電影原創能力和産業在全國的影響不及過去,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之一,肯定有管理能力的問題。筆者就拿自己與朋友一起去上海電影博物館參觀時,碰到的一件事來說明。筆者去電影博物館是一個周六休息天的下午,由于是駕車去,自然是博物館的停車場停車。參觀約1個半小時出來。被告知,要自己到電子收費伺服器上交費。電子收費顯示屏上顯示是要收12元。交費插口是可以接受交通卡或紙币、硬币。筆者先用交通卡付費,不成功。後用紙币交費。給付15元,卻沒能找零3元。而列印出具的停車費單上顯示是收費9元!就這樣一件小事,出來3 個全然不同的數字。而且,期間停車電子收費伺服器是不斷出故障,在停車現場服務人員的多次操作下,花了半個小時才完成傳遞停車費!但還是退不了零錢。最後是在上海電影博物館欠資我3元,和停車場服務人員的道歉聲中,筆者駕車離開。因為總不能為此3元零錢,再等下去吧?我都不好意思了。
這樣的文創産業的機關的服務管理水準,讓人無語。
圖檔說明 筆者在車墩的上海影視城内遊玩時,看見一個攝制組正在現場拍攝。聽攝制組從業人員說話的口音,全是北方人。看其攝影器材,應該是拍電視劇,而非拍電影。是以,拍攝現場的組織也較随意。
圖檔說明 這是上海電影博物館内的一台國産的上海牌電影膠片攝影機。它,也是上海電影文化曆史的見證者。
現在想想,當年我國各行各業的勞工和技術人員正是有雄心壯志,幾乎所有高精尖的産品,都敢制造。這台膠片攝影機還曾投入參與了電影拍攝工作·····
今天的上海,好像已沒人敢嘗試這樣高端的專業制造了。現在,别說這高端專業攝影機,就是消費級的數位攝影器材,都少有國内生産企業敢涉足這一領域。
圖檔說明 這是一張上世紀40年代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攝影棚内景的工作照片。想當年,上海的電影創作者在資金、器材等物質條件十分窘迫的情況下,拍攝這樣一部長篇巨作(上下集·片長約3個小時多點)劇情片。這真是超乎尋常人的想象力。要知道,這是一部民營電影公司的作品。而當年拍攝這樣的題材電影還一定會有許多藝術和技術之外的麻煩。
昔日上海電影和文化界的前輩們,你們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