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习近平厦门大学的故事

来源:海外网

研究组出版社

4月6日,习近平致函祝贺厦门大学成立100周年,并向国内外所有师生和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福建的第一站是厦门。在此期间,他与厦门大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习近平厦门大学的故事

照片:Xinhua.com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的秘书毕业于厦门大学,他经常通过秘书或其他渠道联系厦门大学的知名教授,借用或咨询他们。

其中有一位外籍教授潘伟莲。他于1988年在厦门大学任教,在厦门生活多年,是第一个在厦门定居的外国人,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外国永久居民。

1999年,在中国生活了10多年的潘伟莲得了癌症,绝望了。就在这时,时任福建省代理省长的习近平带着鲜花到医院探望,这让潘伟莲大吃一惊,他不知道一个省长竟然如此关心厦门大学老师的病情。

习近平厦门大学的故事

1999年,潘在香港一家医院接受癌症手术后与家人在一起。(图片:人民日报客户)

2001年11月,习近平亲自向潘伟莲颁发福建省荣誉市民证书。晚宴上,潘氏夫妇和习近平同桌吃饭,聊了将近两个小时。"你写了一本关于厦门的书,它是你的第二故乡,你要写泉州,那是你的第三故乡,"习近平说,他指的是如何向世界讲述一个中国的好故事。

2018年底,潘教授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书,并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并随笔寄出。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回信"不去"教授,感谢他为中国教育奉献了30年的生命。信中用了一句祝福:"全家'福安',终身'长音乐'",因为巧妙地嵌入了两个福建地名,成为当年福建最流行的新年语言。

厦门大学也成为习近平在厦门大学任职期间的重要智囊团。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经过5年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作为决策指导。作为负责该项目的副市长,习近平邀请了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为厦门的发展做出贡献。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反复论证,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制定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5-2000》,这是我国地方政府15年来第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习近平不仅喜欢与厦门大学的专家教授交流,还喜欢与年轻人交朋友。

那一年,习近平抽出时间参加了在厦门大学举行的一次小型研讨会,主题是"资本"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际指导意义。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对社会的广泛理解,给在座的青年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习近平厦门大学的故事

王亚楠(照片:新华社)

习近平透露,他在农村时读了三遍《资本论》,他最喜欢的译本之一是厦门大学前校长王亚楠的译本。当他听说厦门大学经济系把《资本论》三卷作为必修课时,他非常肯定这样一种做法:"学习原则,阅读原著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最好途径。"

1986年中秋节前一天,奚骑着自行车,带着两盒月饼来到厦门大学的学生宿舍,邀请同学们一起吃月饼,一起度过假期,让他们感受到离家出走的大哥哥的温暖。

"......各方面信件积压案件,逾期回复请您谅解。可以聊聊,我也想向你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学习。"

这是习近平给厦门大学学生张红轩的回复。原来,张红轩高中同学的姐夫是习近平的朋友,对如何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有一些想法。于是他写了一封厚厚的信,专门指示张某把它交给习近平。张红轩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期待见到他。

会议在习近平的宿舍举行,两人在那里聊了很久,张红轩还记得习近平的一段话:"虽然你读了很多书,但书里却有很多水分,只有结合群众练习,才能挤出水。把知识挤在书本上,才能得到知识的干货。"

后来,习近平把张红轩带到位于厦门海防前线的河轩村进行研究,指导他在正定进行旅游经济学的社会实践,甚至亲自帮助他修习了关于正定土地集约化的毕业论文。

张红璇毕业时,习近平在毕业典礼上写下了"志存高远,追随自然"的字样。他告诉张红轩说:"这八个字,你要有好的经验,同时下定决心,要务实,要做到。"

温/海明

编辑/九段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时报、中国纪检院等

资料来源:研究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