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台湾报纸上刊登了一封中国大陆的信,经过几次曲折。信的内容一经公开,立即在台湾民众中引起轩然。原来,这是廖承志先生写给蒋经国的一封信。在信中,廖承志表达了对台湾人民的感情,敦促台湾领导人顺应当前潮流,为台湾的回归而共同努力。
接到信后,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没有置评,转手将信转交给远在美国的宋美玲。宋美玲看完信后很冷,信背八个字就更让人不寒而栗。那么宋美玲到底写了什么呢?为什么会让每个人都感到寒心?

廖承志
1948年,在人民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国民党战败,蒋介石预见到战争的失败,一大早就把全部财产迁往国外。他还在解放军渡河后率领部队返回台湾。
身处台湾的蒋介石一直在招募马匹卷土重来,但他没有等到那一天。1975年在清明节上病逝的蒋介石去世之际,表示希望有一天能葬在浙江省的家乡,于是将遗体存放在桃园县大溪地镇。然后,他的儿子蒋经国从国民党手中夺取了政权,成为新一代的统治者。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一直在为台湾的回归而努力。20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逐步调整对台政策,将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大力倡导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大业。
蒋经国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台湾印发了《同胞书》。中央在声明中呼吁台湾当局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希望双方尽快通过谈判结束对岸的对峙。同时,党的领导人也积极呼吁台湾同胞回大陆访问或访问。随后,在邓小平的建议下,廖承志成为中央台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协助邓英超处理台湾问题。
在成为中央台湾领导小组副组长后不久,廖承志建议对蒋介石在浙江家乡的故居进行翻新,以显示大陆的诚意。蒋经国是个孝顺的人,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改变对大陆的态度。
这个建议如果别人提出的话可能不多,但廖承志亲自提出来,让大家都大吃一惊,因为在外界眼里,蒋介石是杀害廖承志父亲廖仲轩的凶手,没想到廖承志会如此鲁莽、深刻、正义。后来,中央政府拨出30万元,对蒋家的故居和祖墓进行翻新。
1981年,沈诚在蒋经国的要求下,前往大陆探索风。中央政府立即对"远方"的客人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在中央安排下,沈诚应邀参观蒋介石故居,当他看到翻新的蒋介石故居时,他大吃一惊,立即拿出相机,拍了大量照片回台湾。后来,蒋经国也看到了报道中的新闻,甚至感叹道:"共产党做了一件好事啊,钱应该从我身上拿出来。"
蒋介石故居
随后,在中央与沈成会谈过程中,台湾回归问题多次被提及,沈诚作为蒋经国的密友,深知蒋介石的想法,因此委婉地说,时机尚不成熟,需要长远讨论。
1982年,中共中央台湾领导小组组长邓英超在台湾看到蒋经国纪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散发出强烈的"温暖"气氛。她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应抓住机遇,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于是她立即召开会议研究此事,最后决定由小组副组长廖承志以私人身份给蒋经国写信。
中央政府选择廖承志写信给蒋经国,考虑到两人的关系。因为蒋介石和廖仲轩曾经是老朋友,蒋介石和辽人有着深厚的根基,所以廖成志是共产党内为数不多的能称蒋介石为兄妹的人之一。
廖忠轩
廖承志的父亲廖中轩去世后,蒋介石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发动反革命政变,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人物,廖承志的母亲何向静非常失望,辞去了国民党军队的所有职务,过着隐居的生活。
父亲去世后,继承父亲革命精神的廖承志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共产党。开始为祖国革命事业奔波,有好几次差点被杀。两位老朋友廖承志和蒋景国分道扬镳。新中国成立以来,廖承志一直从事侨务工作。
此外,廖承志是了解蒋经国的一扇窗户,蒋经国当时正在苏联学习,恰逢邓小平在苏联的时候。当时,蒋经国的内心非常认同共产党的革命理念,所以出国留学时,他更接近邓小平和其他共产党人。这些都成为廖承志写信给蒋经国的机会。
同时,许多人担心廖承志和蒋介石家的恩怨,拒绝这样做。但廖承志的心是全国代表大会,他有责任把这件事情搞定。在中央的指导下,他立即开始给蒋经国写信。当时,大陆已经开始推广白话,但为了让台湾人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故意用台湾一直用的语言写一封真诚的信。更是在邓英超的指导下,写了一句"做所有抢劫浪潮兄弟进来,遇见一个微笑和敌意"这样感人的话语。
邓英超
这封信写完后,中央政府定下了这封信的发布日期,但此时他们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如何在台湾公开这封信?
要知道,1982年,台湾当局对报纸的审查非常严格,禁止任何有关大陆的信息进入台湾,更不用说在台湾报纸上发表这样的公开信了。
为此,中央政府很快找到了香港新华社的杨琦。1981年,杨琦在中央的指示下,亲自向参加过新华社驻港国庆招待会的2000多人分发了叶建英主席关于台湾回归的讲话稿。而这一次,沉重的责任也掌握在他手中。
中央政治局在转达廖成志给蒋经国的信后,对杨琦说:"杨琦,给蒋经国的信已经得到中央的批准。你回过头来想办法让它在台湾可见。"
这比之前的任务难多了,杨琦头疼。虽然香港的报纸可以通过海关寄往台湾,但报纸的内容受到海关的严格审查。《文报》、《大公报》等绝对没有办法进入台湾,甚至《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政治立场中立的报纸,如果发现问题,也会被直接扣留。
杨安泽回到香港后,邀请了星岛日报和海外华人日报的朋友。一起讨论此事。
对于他们,杨琦毫不避讳地说:"明天有一份重要文件要发表,这份文件肯定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你看,为了吸引各方的注意,你无法做任何事情来在你的报纸上全文发表它。"
当杨琦的朋友们得知这份重要文件是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时,他们都承诺要了解这份文件希望在哪里发表。因为他们以前见过廖承志,对于辽家两代人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的斗争也是值得钦佩的,所以他们也觉得,配合廖承志和蒋经国的友谊,给蒋经国写一封信,呼吁祖国统一是最合适的。
他们向杨琦保证:"杨先生,你可以放心,我们会想办法出版全文的。至于该怎么办,等到我们晚上读完手稿后再处理。"
第二天,《星岛日报》和《华侨日报》都显得精神很好,以不同的方式顺利通过台湾的检查。终于,在1982年7月25日,海峡两岸同胞一起宣读了新闻。信中转达的深厚友谊感动了全国,在台湾引起轩然。
据当时知情人士透露,江经国在收到这封信后,在办公室里沉默了很久,他是第一个直面中央政府关于祖国统一的问题的人,尽管是以他以前的朋友廖成志的私人信件的形式。
他没有就此事发表评论。但由于台湾的三方政策,他无法亲自回信到大陆。随后,他需要向宋美玲求知,把信寄给远至美国的宋美玲,请她以长辈的名义回复廖承志。
1982年8月17日,宋美玲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在答复中明确了自己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中华民国政府,对中华民国的延续负有责任,因此一再表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就是表达我的中华民国, 中华民族和中国国民党也要做到这一点。
多年来,宋美玲陷入了国民党的失败,她多次前往美国寻求美国的支持,帮助她的丈夫蒋介石卷土重来。所以在她的回信中,她恶意地吃饱了,趁机攻击大陆。
在她的文章中,她写道,"自我珍惜,再来",但也将其不切实际的幻想赤裸裸地展示在公众面前。看到宋美玲回信给老百姓,心里不感冒,她淡化了几次攻击,企图为祖国统一大陆努力抹去。
但正如廖承志写信给蒋经国代表中国大陆的立场一样,宋美龄也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场上,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因此,即使她对中国大陆的尖酸刻薄,也没有影响蒋介石对台湾和大陆的看法。
这时,蒋经国深知"时代在变,潮流在变",最后他决定适应当前形势,派秘密使节到北京讨论台湾问题。不幸的是,1983年,廖承志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一直在思考台湾,最终他看不到他一直在为之努力的台湾的回归。
廖承志去世两年后,蒋经国已经病入膏肓,他意识到,在可以动的时候,必须尽快解决台湾和大陆的问题。到1986年,沈国在蒋经国的要求下三次前往北京,含蓄地传达了台湾的观点。
特别是上一次,沈诚被告知蒋经国想加快与北京的沟通,所以在他到达北京后,他立即与邓小平,杨尚坤等人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会后,沈诚把杨尚坤的一封手写信带回台北,给蒋经国拖着他重病的身体仔细研究了杨尚坤的手写信,对沈诚说:"我认为中共对这件事是有诚意的,这次谈判是可行的。"
1987年下半年,蒋介石亲自成立了大陆问题领导小组,解除了数十年来限制海峡两岸人民的戒严令。海峡两岸同胞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当时许多跟随蒋介石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立即回大陆探亲。
蒋经国也在积极组织小组在北京谈判,看到双方的第三次合作即将达成,1988年,蒋经国在台北突然去世,双方的计划因为无法实施,就此告一段落。
蒋介石去世后,他的密友邓小平一再在公开场合表示遗憾:如果国家不灭亡,第三次共产主义合作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