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作者:夢裡大唐

1982年,台灣報紙上刊登了一封中國大陸的信,經過幾次曲折。信的内容一經公開,立即在台灣群眾中引起軒然。原來,這是廖承志先生寫給蔣經國的一封信。在信中,廖承志表達了對台灣人民的感情,敦促台灣上司人順應目前潮流,為台灣的回歸而共同努力。

接到信後,台灣當局上司人蔣經國沒有置評,轉手将信轉交給遠在美國的宋美玲。宋美玲看完信後很冷,信背八個字就更讓人不寒而栗。那麼宋美玲到底寫了什麼呢?為什麼會讓每個人都感到寒心?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廖承志

1948年,在人民解放軍的猛烈攻勢下,國民黨戰敗,蔣介石預見到戰争的失敗,一大早就把全部财産遷往國外。他還在解放軍渡河後率領部隊傳回台灣。

身處台灣的蔣介石一直在招募馬匹卷土重來,但他沒有等到那一天。1975年在清明節上病逝的蔣介石去世之際,表示希望有一天能葬在浙江省的家鄉,于是将遺體存放在桃園縣大溪地鎮。然後,他的兒子蔣經國從國民黨手中奪取了政權,成為新一代的統治者。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一直在為台灣的回歸而努力。20世紀70年代,中央政府逐漸調整對台政策,将武力解放台灣改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大力倡導通過和平談判實作國家統一大業。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蔣經國

1979年元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向台灣印發了《同胞書》。中央在聲明中呼籲台灣當局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希望雙方盡快通過談判結束對岸的對峙。同時,黨的上司人也積極呼籲台灣同胞回大陸通路或通路。随後,在鄧小平的建議下,廖承志成為中央台灣工作上司小組副組長,協助鄧英超處理台灣問題。

在成為中央台灣上司小組副組長後不久,廖承志建議對蔣介石在浙江家鄉的故居進行翻新,以顯示大陸的誠意。蔣經國是個孝順的人,如果知道了,一定會改變對大陸的态度。

這個建議如果别人提出的話可能不多,但廖承志親自提出來,讓大家都大吃一驚,因為在外界眼裡,蔣介石是殺害廖承志父親廖仲軒的兇手,沒想到廖承志會如此魯莽、深刻、正義。後來,中央政府撥出30萬元,對蔣家的故居和祖墓進行翻新。

1981年,沈誠在蔣經國的要求下,前往大陸探索風。中央政府立即對"遠方"的客人給予了熱情的接待。在中央安排下,沈誠應邀參觀蔣介石故居,當他看到翻新的蔣介石故居時,他大吃一驚,立即拿出相機,拍了大量照片回台灣。後來,蔣經國也看到了報道中的新聞,甚至感歎道:"共産黨做了一件好事啊,錢應該從我身上拿出來。"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蔣介石故居

随後,在中央與沈成會談過程中,台灣回歸問題多次被提及,沈誠作為蔣經國的密友,深知蔣介石的想法,是以委婉地說,時機尚不成熟,需要長遠讨論。

1982年,中共中央台灣上司小組組長鄧英超在台灣看到蔣經國紀念父親蔣介石的文章,散發出強烈的"溫暖"氣氛。她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應抓住機遇,推動兩岸關系進一步發展。于是她立即召開會議研究此事,最後決定由小組副組長廖承志以私人身份給蔣經國寫信。

中央政府選擇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考慮到兩人的關系。因為蔣介石和廖仲軒曾經是老朋友,蔣介石和遼人有着深厚的根基,是以廖成志是共産黨内為數不多的能稱蔣介石為兄妹的人之一。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廖忠軒

廖承志的父親廖中軒去世後,蔣介石不顧衆人的反對,堅持發動反革命政變,殺害共産黨人和革命人物,廖承志的母親何向靜非常失望,辭去了國民黨軍隊的所有職務,過着隐居的生活。

父親去世後,繼承父親革命精神的廖承志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共産黨。開始為祖國革命事業奔波,有好幾次差點被殺。兩位老朋友廖承志和蔣景國分道揚镳。新中國成立以來,廖承志一直從事僑務工作。

此外,廖承志是了解蔣經國的一扇窗戶,蔣經國當時正在蘇聯學習,恰逢鄧小平在蘇聯的時候。當時,蔣經國的内心非常認同共産黨的革命理念,是以出國留學時,他更接近鄧小平和其他共産黨人。這些都成為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的機會。

同時,許多人擔心廖承志和蔣介石家的恩怨,拒絕這樣做。但廖承志的心是全國代表大會,他有責任把這件事情搞定。在中央的指導下,他立即開始給蔣經國寫信。當時,大陸已經開始推廣白話,但為了讓台灣人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他故意用台灣一直用的語言寫一封真誠的信。更是在鄧英超的指導下,寫了一句"做所有搶劫浪潮兄弟進來,遇見一個微笑和敵意"這樣感人的話語。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鄧英超

這封信寫完後,中央政府定下了這封信的釋出日期,但此時他們又面臨着另一個問題:如何在台灣公開這封信?

要知道,1982年,台灣當局對報紙的審查非常嚴格,禁止任何有關大陸的資訊進入台灣,更不用說在台灣報紙上發表這樣的公開信了。

為此,中央政府很快找到了香港新華社的楊琦。1981年,楊琦在中央的訓示下,親自向參加過新華社駐港國慶招待會的2000多人分發了葉建英主席關于台灣回歸的講話稿。而這一次,沉重的責任也掌握在他手中。

中央政治局在轉達廖成志給蔣經國的信後,對楊琦說:"楊琦,給蔣經國的信已經得到中央的準許。你回過頭來想辦法讓它在台灣可見。"

這比之前的任務難多了,楊琦頭疼。雖然香港的報紙可以通過海關寄往台灣,但報紙的内容受到海關的嚴格審查。《文報》、《大公報》等絕對沒有辦法進入台灣,甚至《星島日報》、《華僑日報》等政治立場中立的報紙,如果發現問題,也會被直接扣留。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楊安澤回到香港後,邀請了星島日報和海外華人日報的朋友。一起讨論此事。

對于他們,楊琦毫不避諱地說:"明天有一份重要檔案要發表,這份檔案肯定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你看,為了吸引各方的注意,你無法做任何事情來在你的報紙上全文發表它。"

當楊琦的朋友們得知這份重要檔案是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信時,他們都承諾要了解這份檔案希望在哪裡發表。因為他們以前見過廖承志,對于遼家兩代人為了國家利益和民族的鬥争也是值得欽佩的,是以他們也覺得,配合廖承志和蔣經國的友誼,給蔣經國寫一封信,呼籲祖國統一是最合适的。

他們向楊琦保證:"楊先生,你可以放心,我們會想辦法出版全文的。至于該怎麼辦,等到我們晚上讀完手稿後再處理。"

第二天,《星島日報》和《華僑日報》都顯得精神很好,以不同的方式順利通過台灣的檢查。終于,在1982年7月25日,海峽兩岸同胞一起宣讀了新聞。信中轉達的深厚友誼感動了全國,在台灣引起軒然。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據當時知情人士透露,江經國在收到這封信後,在辦公室裡沉默了很久,他是第一個直面中央政府關于祖國統一的問題的人,盡管是以他以前的朋友廖成志的私人信件的形式。

他沒有就此事發表評論。但由于台灣的三方政策,他無法親自回信到大陸。随後,他需要向宋美玲求知,把信寄給遠至美國的宋美玲,請她以長輩的名義回複廖承志。

1982年8月17日,宋美玲親自給廖承志寫了一封回信,在答複中明确了自己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中華民國政府,對中華民國的延續負有責任,是以一再表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就是表達我的中華民國, 中華民族和中國國民黨也要做到這一點。

多年來,宋美玲陷入了國民黨的失敗,她多次前往美國尋求美國的支援,幫助她的丈夫蔣介石卷土重來。是以在她的回信中,她惡意地吃飽了,趁機攻擊大陸。

在她的文章中,她寫道,"自我珍惜,再來",但也将其不切實際的幻想赤裸裸地展示在公衆面前。看到宋美玲回信給老百姓,心裡不感冒,她淡化了幾次攻擊,企圖為祖國統一大陸努力抹去。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但正如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代表中國大陸的立場一樣,宋美齡也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場上,表達了自己對此事的看法。是以,即使她對中國大陸的尖酸刻薄,也沒有影響蔣介石對台灣和大陸的看法。

這時,蔣經國深知"時代在變,潮流在變",最後他決定适應目前形勢,派秘密使節到北京讨論台灣問題。不幸的是,1983年,廖承志因病去世,臨終前他一直在思考台灣,最終他看不到他一直在為之努力的台灣的回歸。

廖承志去世兩年後,蔣經國已經病入膏肓,他意識到,在可以動的時候,必須盡快解決台灣和大陸的問題。到1986年,沈國在蔣經國的要求下三次前往北京,含蓄地傳達了台灣的觀點。

特别是上一次,沈誠被告知蔣經國想加快與北京的溝通,是以在他到達北京後,他立即與鄧小平,楊尚坤等人進行了積極的讨論。

1982年,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求統一,歌美玲回八字,讓人不寒而栗

會後,沈誠把楊尚坤的一封手寫信帶回台北,給蔣經國拖着他重病的身體仔細研究了楊尚坤的手寫信,對沈誠說:"我認為中共對這件事是有誠意的,這次談判是可行的。"

1987年下半年,蔣介石親自成立了大陸問題上司小組,解除了數十年來限制海峽兩岸人民的戒嚴令。海峽兩岸同胞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當時許多跟随蔣介石到台灣的國民黨老兵,立即回大陸探親。

蔣經國也在積極組織小組在北京談判,看到雙方的第三次合作即将達成,1988年,蔣經國在台北突然去世,雙方的計劃因為無法實施,就此告一段落。

蔣介石去世後,他的密友鄧小平一再在公開場合表示遺憾:如果國家不滅亡,第三次共産主義合作近在咫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