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飞速发展。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然而,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想要守护这份和平,强大的军事力量必不可少。

在我国发展军事力量的道路上,无数的前辈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果,我国在海陆空三个方面,都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在高空领域,有一位前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位前辈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履谦院士在雷达和电子技术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1951年,刚刚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的张履谦,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人民解放军雷达处的一名通讯兵,就在张履谦就职一个月后,当时的通讯兵部长王诤找到了他。王诤告诉张履谦,有一个紧急的任务需要他来完成。原来,当时正处于抗美援朝的关键时期,而在朝鲜战场上,我军的雷达受到了敌方的干扰,无法准确判断敌机的位置,这给朝鲜战场的作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张履谦跟着部长王诤来到战场以后,王诤告诉张履谦,这次一定要成功地完成任务。当时战场的形势非常的紧急,我军和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正处于胶着的状态,如果在空中作战方面我军处于下方的话,那么整个战争的形势将很有可能向美方倾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张履谦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虽然张履谦是电机工程系的学生,但是实际上,他对于雷达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为了尽快解决战场上的问题,张履谦向雷达处的工作人员请教了雷达的工作原理。原来,雷达是利用释放电磁波来锁定敌方飞机的位置 ,然后发射导弹,导弹根据电磁波的指引准确的击中飞机,而现在我方的雷达受到了干扰,无法准确判断敌机的位置。
在跟雷达处的工作人员学习了几天以后,张履谦了解到,雷达有着自己的固有频率,而现在敌方正是干扰了我方雷达的固有频率,于是,张履谦提出了改变雷达固有频率的方法。在得到雷达处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同后。
张履谦很快把这一想法付诸实施,最后终于成功解决了敌方的干扰问题。我方的雷达又可以准确地确定敌方飞机的位置。张履谦改变雷达固有频率的这一办法,让我国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优势,并最终影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这件事情上,张履谦初次展现了在雷达方面的天赋。
从朝鲜战场回来以后,张履谦认识到了雷达对抗在空中作战当中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认真地学习雷达方面的知识,非常幸运的是,张履谦找到了一套英文原版的雷达丛书,这套雷达丛书总结了雷达方面的各种先进知识,但是这套丛书一共有28本,加起来的话有1.5米那么厚。
可以说学习这部丛书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是为了我国雷达事业的发展,张履谦下定了决心,他决定每天抽出两个小时,再加上平时的星期天和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花费十年时间读完这部丛书,在张履谦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读完了这套英文原版的雷达丛书,张履谦也成功的成为了一个雷达方面的专家。
1957年,我国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防空导弹研究机构,这年的秋天,当时已经31岁的张履谦也来到了这里,国家交给了张履谦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便是仿制苏联导弹的导弹制导雷达系统。
苏联作为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科技处于全球的顶尖水平,苏联的导弹制导雷达系统也是非常先进的,而我国在这方面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张履谦正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的突出贡献,再加上对雷达方面相关知识的认真学习,才被国家授予了这一个特殊的任务,因为任务的特殊性,这个任务被赋予了一个叫做543的代号。
1962年,我国正处于两弹一星研发的关键时期。如果成功研发出原子弹,那么我国将拥有自己的核武器,这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美国自然也不愿意坐看我国成功发射原子弹。就在这一年,美国派出侦察机来到我国北京上空进行干扰,意图影响我国原子弹的研发进程。
对于美国的这一挑衅行为,我国当然是毫不客气地给予了反击,我国利用地面防空导弹,成功击落了美国派出的侦察机。可是此后,美国继续派出侦察机来到我国上空进行干扰,我国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再次击中美国派出的侦察机,美国派出的侦察机总是能够在我国发射导弹之前,便提前逃离。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张履谦经过认真的分析,确定敌方在侦察机上安装了报警系统,也就是说,在我国雷达开机锁定对方的时候,对方便会在第一时间逃离,这样我国的导弹也就无法成功地击落敌方的侦察机,知道这一情况以后,张履谦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近打快打的想法,也就是说,针对敌方侦察机的挑衅行为,不再进行远距离的打击,而是在一个比较近的适当距离实行突然性的打击,这样的话,敌方的侦察机便来不及及时地逃走。
张履谦近打快打的想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我国成功击落了敌方派出的侦察机。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国家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大增强,同时张履谦经过三年的研究,终于研制成功了属于我国自己的制导雷达系统,张履谦研究出的制导雷达系统被命名为红旗一号。
然而,在我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后,美国仍然抱有幻想,没有放弃对我国领空的干扰,而且这一次美国又玩出了新花样,我国的地面导弹部队发现,虽然雷达成功地锁定了敌方的侦察机,但是导弹发射之后却总是无法成功地击落敌方的侦察机,因为导弹发射的位置和敌方的侦察机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
张履谦经过认真地分析之后,认为敌方在侦察机上安装了欺骗干扰装置。也就是说,当我方雷达锁定敌方侦察机位置的时候,其实锁定的是一个错误的位置,针对敌方的这一行为,张履谦提出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应对方法,那便是也向敌方发出假信号,当敌方认为我方要发动导弹攻击假信号锁定的位置的时候,我方再根据对方发出的信号,锁定敌方侦察机的真实位置,对敌方的侦察机进行打击。
张履谦的这一想法再次获得了成功,随后,通过对被击落的一架敌方侦察机残骸的研究,证实了张履谦的想法,敌方确实在侦察机上安装了欺骗干扰装置。为了应对敌方的欺骗干扰装置,张履谦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张履谦带领团队研究出了拥有较高发射功率,并且带有较强的抗干扰功能的制导雷达系统,并被命名为红旗二号。
1967年,美国又一次发动侦察机来到我国的北京上空进行干扰,毫无疑问,美国在侦察机上又想出了其他办法来应对我国地面防空导弹的攻击,可是这一次,我国注定会让美国失望,我国地面防空导弹部队利用最新研制成功的红旗二号,成功地击落了美国派出的侦察机。
经过此次事件之后,美国也认识到了,我国在导弹制导雷达系统方面已经站在了世界的领先水平,从此以后,美国再也没有派出侦察机来到我国的领土上空,我国终于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领空战争的胜利 。可以说,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战争中,张履谦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没有张履谦的存在,那么我国在高空对抗领域,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春天。1979年,我国有了一项新的计划,那便是自主研发地球同步通信试验卫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当时张履谦虽然心脏病尚未痊愈,但他还是主动请缨,担任了卫星测控雷达项目的总设计师。
张履谦说,虽然自己的身体条件并不好,但是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理想,他宁愿倒在实验室里,也不愿意倒在病床上 。可是,接手卫星测控雷达项目,对于张履谦来说,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因为张履谦虽然在雷达通信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但是测控对于张履谦来说,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为了成功完成卫星测控雷达项目,张履谦再一次发挥了孜孜不倦地学习精神,他带领着几十个人的团队,日以继夜进行研发。
终于在1984年,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这个地球同步通讯实验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二号卫星。而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成功升空,得益于卫星测控雷达项目的成功完成,在这个项目当中,以张履谦为首的科学家们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张履谦也因为这一研究成果被国家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张履谦的一生中,先后参与导弹制导雷达系统以及卫星测控雷达项目的研发 ,在这两个项目当中,张履谦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使我国的领空免受外部敌人的干扰,同时也为我国的通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今张履谦已经95岁高龄,但是退居二线后,张履谦仍然挂念着雷达以及通讯卫星技术的发展。退休后的张履谦有了另一个爱好,他喜欢上了书法,张履谦利用书法记录下了自己人生当中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些书法作品见证着我国雷达制导以及通讯领域的发展,也见证着张履谦为国家奉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