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飛速發展。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然而,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想要守護這份和平,強大的軍事力量必不可少。

在我國發展軍事力量的道路上,無數的前輩為此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如果,我國在海陸空三個方面,都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而在高空領域,有一位前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位前輩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與電子技術專家張履謙。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張履謙院士在雷達和電子技術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
1951年,剛剛從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的張履謙,參加了人民解放軍,成為了人民解放軍雷達處的一名通訊兵,就在張履謙就職一個月後,當時的通訊兵部長王诤找到了他。王诤告訴張履謙,有一個緊急的任務需要他來完成。原來,當時正處于抗美援朝的關鍵時期,而在北韓戰場上,我軍的雷達受到了敵方的幹擾,無法準确判斷敵機的位置,這給北韓戰場的作戰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張履謙跟着部長王诤來到戰場以後,王诤告訴張履謙,這次一定要成功地完成任務。當時戰場的形勢非常的緊急,我軍和美軍在北韓戰場上正處于膠着的狀态,如果在空中作戰方面我軍處于下方的話,那麼整個戰争的形勢将很有可能向美方傾斜。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張履謙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雖然張履謙是電機工程系的學生,但是實際上,他對于雷達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為了盡快解決戰場上的問題,張履謙向雷達處的從業人員請教了雷達的工作原理。原來,雷達是利用釋放電磁波來鎖定敵方飛機的位置 ,然後發射飛彈,飛彈根據電磁波的指引準确的擊中飛機,而現在我方的雷達受到了幹擾,無法準确判斷敵機的位置。
在跟雷達處的從業人員學習了幾天以後,張履謙了解到,雷達有着自己的固有頻率,而現在敵方正是幹擾了我方雷達的固有頻率,于是,張履謙提出了改變雷達固有頻率的方法。在得到雷達處從業人員的一緻認同後。
張履謙很快把這一想法付諸實施,最後終于成功解決了敵方的幹擾問題。我方的雷達又可以準确地确定敵方飛機的位置。張履謙改變雷達固有頻率的這一辦法,讓我國在北韓戰場上取得了很大的優勢,并最終影響了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在這件事情上,張履謙初次展現了在雷達方面的天賦。
從北韓戰場回來以後,張履謙認識到了雷達對抗在空中作戰當中的重要性,于是開始認真地學習雷達方面的知識,非常幸運的是,張履謙找到了一套英文原版的雷達叢書,這套雷達叢書總結了雷達方面的各種先進知識,但是這套叢書一共有28本,加起來的話有1.5米那麼厚。
可以說學習這部叢書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但是為了我國雷達事業的發展,張履謙下定了決心,他決定每天抽出兩個小時,再加上平時的星期天和國家的法定節假日,花費十年時間讀完這部叢書,在張履謙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讀完了這套英文原版的雷達叢書,張履謙也成功的成為了一個雷達方面的專家。
1957年,我國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個防空飛彈研究機構,這年的秋天,當時已經31歲的張履謙也來到了這裡,國家交給了張履謙一個重要的任務,那便是仿制蘇聯飛彈的飛彈制導雷達系統。
蘇聯作為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科技處于全球的頂尖水準,蘇聯的飛彈制導雷達系統也是非常先進的,而我國在這方面卻幾乎是一片空白,張履謙正是因為在北韓戰場上的突出貢獻,再加上對雷達方面相關知識的認真學習,才被國家授予了這一個特殊的任務,因為任務的特殊性,這個任務被賦予了一個叫做543的代号。
1962年,我國正處于兩彈一星研發的關鍵時期。如果成功研發出原子彈,那麼我國将擁有自己的核武器,這對于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美國自然也不願意坐看我國成功發射原子彈。就在這一年,美國派出偵察機來到我國北京上空進行幹擾,意圖影響我國原子彈的研發程序。
對于美國的這一挑釁行為,我國當然是毫不客氣地給予了反擊,我國利用地面防空飛彈,成功擊落了美國派出的偵察機。可是此後,美國繼續派出偵察機來到我國上空進行幹擾,我國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再次擊中美國派出的偵察機,美國派出的偵察機總是能夠在我國發射飛彈之前,便提前逃離。
得知這一情況之後,張履謙經過認真的分析,确定敵方在偵察機上安裝了報警系統,也就是說,在我國雷達開機鎖定對方的時候,對友善會在第一時間逃離,這樣我國的飛彈也就無法成功地擊落敵方的偵察機,知道這一情況以後,張履謙經過認真的思考,提出了近打快打的想法,也就是說,針對敵方偵察機的挑釁行為,不再進行遠距離的打擊,而是在一個比較近的适當距離實行突然性的打擊,這樣的話,敵方的偵察機便來不及及時地逃走。
張履謙近打快打的想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我國成功擊落了敵方派出的偵察機。1964年,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國家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大大增強,同時張履謙經過三年的研究,終于研制成功了屬于我國自己的制導雷達系統,張履謙研究出的制導雷達系統被命名為紅旗一号。
然而,在我國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後,美國仍然抱有幻想,沒有放棄對我國領空的幹擾,而且這一次美國又玩出了新花樣,我國的地面飛彈部隊發現,雖然雷達成功地鎖定了敵方的偵察機,但是飛彈發射之後卻總是無法成功地擊落敵方的偵察機,因為飛彈發射的位置和敵方的偵察機總是存在一定的偏差。
張履謙經過認真地分析之後,認為敵方在偵察機上安裝了欺騙幹擾裝置。也就是說,當我方雷達鎖定敵方偵察機位置的時候,其實鎖定的是一個錯誤的位置,針對敵方的這一行為,張履謙提出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應對方法,那便是也向敵方發出假信号,當敵方認為我方要發動飛彈攻擊假信号鎖定的位置的時候,我方再根據對方發出的信号,鎖定敵方偵察機的真實位置,對敵方的偵察機進行打擊。
張履謙的這一想法再次獲得了成功,随後,通過對被擊落的一架敵方偵察機殘骸的研究,證明了張履謙的想法,敵方确實在偵察機上安裝了欺騙幹擾裝置。為了應對敵方的欺騙幹擾裝置,張履謙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經過三年的努力,張履謙帶領團隊研究出了擁有較高發射功率,并且帶有較強的抗幹擾功能的制導雷達系統,并被命名為紅旗二号。
1967年,美國又一次發動偵察機來到我國的北京上空進行幹擾,毫無疑問,美國在偵察機上又想出了其他辦法來應對我國地面防空飛彈的攻擊,可是這一次,我國注定會讓美國失望,我國地面防空飛彈部隊利用最新研制成功的紅旗二号,成功地擊落了美國派出的偵察機。
經過此次事件之後,美國也認識到了,我國在飛彈制導雷達系統方面已經站在了世界的領先水準,從此以後,美國再也沒有派出偵察機來到我國的領土上空,我國終于結束了這場長達十年的領空戰争的勝利 。可以說,在這場長達十年的戰争中,張履謙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沒有張履謙的存在,那麼我國在高空對抗領域,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随着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迎來了春天。1979年,我國有了一項新的計劃,那便是自主研發地球同步通信試驗衛星。得知這一消息之後,當時張履謙雖然心髒病尚未痊愈,但他還是主動請纓,擔任了衛星測控雷達項目的總設計師。
張履謙說,雖然自己的身體條件并不好,但是為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理想,他甯願倒在實驗室裡,也不願意倒在病床上 。可是,接手衛星測控雷達項目,對于張履謙來說,卻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因為張履謙雖然在雷達通信領域有着很深的造詣,但是測控對于張履謙來說,卻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為了成功完成衛星測控雷達項目,張履謙再一次發揮了孜孜不倦地學習精神,他帶領着幾十個人的團隊,日以繼夜進行研發。
終于在1984年,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訊實驗衛星發射升空,這個地球同步通訊實驗衛星被命名為東方紅二号衛星。而東方紅二号衛星的成功升空,得益于衛星測控雷達項目的成功完成,在這個項目當中,以張履謙為首的科學家們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張履謙也因為這一研究成果被國家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在張履謙的一生中,先後參與飛彈制導雷達系統以及衛星測控雷達項目的研發 ,在這兩個項目當中,張履謙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不僅使我國的領空免受外部敵人的幹擾,同時也為我國的通訊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如今張履謙已經95歲高齡,但是退居二線後,張履謙仍然挂念着雷達以及通訊衛星技術的發展。退休後的張履謙有了另一個愛好,他喜歡上了書法,張履謙利用書法記錄下了自己人生當中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時刻,這些書法作品見證着我國雷達制導以及通訊領域的發展,也見證着張履謙為國家奉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