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兄弟三人一团和气,传至子孙互相杀伐

一支由屠户领导的5000人规模的起义军,被官军追的一路南逃,最后来到了福建漳州落脚。军中王潮、王审珪、王审知兄弟三人将屠户除掉后自领这支人马,并开始在福建境内扩张地盘。先下泉州再吞福州,终于借着兵荒马乱朝廷顾不上之机得到了"安抚性"册封。

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兄弟三人一团和气,传至子孙互相杀伐

大哥王潮先做福建观察使,后来朝廷又把福建的这支军队升格为威武军,王潮任节度使。唐末的节度使基本就是称王级别的了,立谁为副使就基本等同于立谁做接班人,朝廷绝不敢"另有安排"。王潮总共有四个儿子,但他选择立三弟王审知为副使,一方面论军功,这一路走来王审知功劳最大,另一方面在福建刚刚立足,如果立个没威望的,很容易使局势动荡。

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兄弟三人一团和气,传至子孙互相杀伐

王潮死后王审知还是不敢造次,因为他前面还有二哥,起码要在形式上做做样子。结果他二哥也是个非常识时务的人,自知论军功比不了三弟,再三推辞最终还是王审知接班。如果要是在别的家庭,很有可能早就乱做一锅粥了,首先前任不立子,长子容易兵变,就算兄终弟及也轮不到老三,老大的儿子们和二叔都有可能反叛,就算这些都没发生,老三掌权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往往会除掉在法统上比自己更有优先继承权的潜在威胁。

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兄弟三人一团和气,传至子孙互相杀伐

但这些在王家都没有发生,王审知继位后不仅没有伤害兄长的四个儿子,而且主动立他们四个中的老大为自己的副使,就好像在宣告"尽管我哥信任我,把军政大权交给了我,但我也只是替大哥家代管,将来还会再传回去。"多么友善和平的举动,据说当时王家如此平和是因为王氏兄弟三人的老母亲还健在,家族里谁也不愿意做出互相残害令老母生气的事,正应了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但是等到后来王审知屁股也坐稳了、侄子们都被架空了、老母也去世了就不再是这么回事了。最终事实证明王审知所传的还是自家子孙,这是后话。

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兄弟三人一团和气,传至子孙互相杀伐

不过单论王审知在位期间的内政,那是做得非常之好的。他能够看清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闽国虽偏安一句起码还有个"安"字可以享用。不像连年战乱的中原,谁要是当了皇帝,想与民休息、恢复生产都不可能有时间,别人也不会给他喘息的机会。唯独像十国中特别是南方的吴越国、闽国这样的,平时不称帝老老实实上贡,中原正朔就算对其割据事实心知肚明,也抽不出手来出兵去打。借此闽国境内逐步实现社会安定,农业生产大幅度恢复和发展。

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兄弟三人一团和气,传至子孙互相杀伐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虽然只能实际控制中原,但名义上还是正朔,为了稳住这些小国,朱温挨个册封,王审知被封闽王。这也就是为什么闽国的开国国君不是王潮而是王审知的原因,就是到他这儿才被正式封闽王的。除了内政以外,王审知对挨的近的两个同样被封王的吴越国和南汉政权采取联姻结好策略,尽管这俩后来都欺负过闽国,但起码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安定外部环境的作用。

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兄弟三人一团和气,传至子孙互相杀伐

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传位于长子,结果他的子孙后代并不像他这一辈人一样友善平和,弑父、弑兄之事不断上演,闽国距离被周边国家瓜分不远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