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汴梁艺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佛曲

作者:汴梁城下

张骞从“丝绸之路”上带回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礼物,是一首佛教乐曲。

汴梁艺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佛曲

《晋书·乐志》中有一段重要的记载:“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博望[ 张骞曾被封为博望侯。]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用者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晋书》,第三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15页]

汴梁艺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佛曲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莫高窟第323窟

根据这段记载,当时张骞曾在长安传授他滞留西域时所接触到的“胡曲”,但只有一首《摩诃兜勒》。汉政府的首席音乐家李延年根据这首“胡曲”创作了“二十八解”军乐,一直到后汉时还用来给边将扬威,“万人将军”方可使用。但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只能找到《黄鹄》等十曲了。而到了刘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已只能慨叹“其辞俱亡”了。《乐府诗集》第二十一卷“横吹曲辞”引“解题”说:“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以来,唯传十曲:一日《黄鹄》,二日《陇头》……”

汴梁艺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佛曲

“摩诃”在梵文里是“大”“伟大”的意思,“兜勒”,有人怀疑是蒙古语中的“道”(daguu),即“歌”“曲”的意思,如蒙语中的“乌日图道”“潮林道”。依此说,“摩诃兜勒”可解释为“大曲”。周菁保更怀疑兜勒即吐火罗(tukhara兜佉勒),认为“摩诃兜勒”可解释为“吐火罗地方流传的一种乐曲”。[ 见周菁保《木卡姆探微》,转引自王耀华《福建南曲中的【兜勒声】》,载《人民音乐》1984年第11期]

“兜勒”的另一个解释是人名。吴支谦译《佛说义足经》中有《兜勒梵志经第十三》一品,讲佛陀在王舍国于梨山中时,有“七头鬼将军与鵙摩越鬼将军”约定在自己管理的地方如果发现珍宝“当相告语”。当鵙摩越鬼将军告诉七头鬼将军他所管理的地方“生一莲花千叶,其茎大如车轮,皆黄金色”的时候,七头鬼将军说他那里也有珍宝,是“如来正觉”,即佛的教诲,可以“使世人民得安雄生无上法乐。”于是他们各带500鬼面见佛陀礼请开示,遂引出在佛陀开示的过程中一个叫兜勒的“梵志”(即外道)心生疑惑,后经佛陀化身点化,最终信服,“比丘悉欢喜”的故事。

汴梁艺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佛曲

当然,张骞带回的那一首《摩诃兜勒》尚须继续研究,但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佛教音乐曾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音乐,并为中国音乐的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却是毫无疑义的。

汴梁艺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佛曲

供稿:大相国寺梵乐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