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川论坛——中国外部环境变化与评估2021研讨会在深圳前海举行

作者:追赶小天才

2021年9月11-12日,"百川论坛——2021中国外部环境变化与评估研讨会"在深圳前海举行。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前海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办。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对当前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行探讨和评价,希望会议能为中国的决策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前海国际事务学院院长程永年教授致开幕辞。郑永年表示,近年来,国际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方主导的国际自由经济秩序面临各种挑战,全球化的方向开始发生变化,而西方国家内部经济结构问题引发了国家治理危机,使民粹主义正在冲击西方的传统政治秩序。 而新冠疫情的持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使这种变化加速了演变。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如何理解和看待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外部环境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评估,就变得势在必行。

郑永年解释说,以"海纳百川,有能力做大"命名的"白川论坛",是希望各种思想、各种方法,无论是外来的、现代的,还是本土的、古老的,都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头脑风暴、思想交流、厚厚的流动,慢慢滋生这里是各方智慧的海洋。希望这次机会能够凝聚国内外思想力量,对中国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制定一套更加科学的国际环境评估方法,为中国外交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百川论坛——中国外部环境变化与评估2021研讨会在深圳前海举行

程永年教授致开幕辞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杨洁莹以"世界景观加速演化与中国应对"为题发表演讲。杨洁莹认为,要看清世界形势,首先要立足现实,认识到世界格局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一步一步是常态,跨越式发展是例外。如果说有希望勾勒出未来的大局,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合的新型国际关系。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创新并存,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杨洁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未来格局。在他看来,首先,如果我们要重建和解释世界格局是什么,首先必须澄清自资本主义出现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轨迹;要紧跟潮流而不回避逆势而上的挑战,四是要对体制机制进行战略研究,梳理和审视现有的体制机制,在长远目标和分阶段任务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发展的规划。最后,他指出,重构世界格局的道路仍"任重道远,我会上上下下",以移山为精神,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百川论坛——中国外部环境变化与评估2021研讨会在深圳前海举行

杨洁莹博士发表主题演讲

会议第一天,就"迷失方向的国际秩序"、"大国关系的变化"、"中国与东亚"、"中国与南亚、中东"四个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论坛的第一个主题是"混乱中的国际秩序",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副院长余凡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吴心伯教授就"美国霸权衰落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分享了他的观点;

第二个主题是"大国关系的变化",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宋新宁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忠平教授认为,如果要避免新的冷战,这支欧洲力量的影响和作用至关重要。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张峰教授从"深度多元化"概念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和未来大国关系的结构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张伟提出,在大国关系中,除了中欧三边关系外,研究俄中关系格局也很重要。

第三个主题侧重于中国与东亚的关系,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郭海博士主持。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凌胜生副教授对朝鲜半岛局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袁毅,重点关注中国-东南亚"一带一路"合作与大变下的挑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薛晨博士重新审视了边缘理论在解释中国周边安全方面的适用性。

第四个问题是中国与南亚和中东的关系,由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员陆扬担任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与北非研究所研究员尹伟从人文和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阿富汗和中东局势的演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林敏旺评估了南亚战略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挑战。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的洪教授就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如何调整中亚政策向洪教授作了推论。

会议的第二天重点讨论了"中国与全球治理"、"地缘经济"、"国家安全与危机控制"和"法律与规则"等议题。

"中国与全球治理"是论坛的第五个主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前海国际事务研究所袁兰东主持。国际能源论坛原秘书长孙先生梳理了新形势下全球能源治理的新特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唐伟探讨了不同制度对疫情控制的影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刘天洋, 指出了伪真理时代的极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关天茹教授对此次讨论进行了评论。

第六个主题围绕"地缘经济"展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段晓林讨论了这一主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认为,过去30年来发展起来的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在被"武器化"、"有保障";以及此模式背后的逻辑。

第七个专题以"国家安全与危机管理"为主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杰和前海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席。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张琦教授认为,国家安全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围绕中美危机控制展望未来;清华大学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赵彤讨论了引发军事危机风险的可能因素。提出了科技标准化的概念,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战略稳定性。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阎继石对讨论情况进行了评论,他说,国家安全和危机管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技术进步和扩散的影响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

虽然"法律与规则"的话题在一天结束时,但当涉及到无序,规则重建和话语重建的话题时,它是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梁晓轩主持了讨论。外交部前国界和海洋事务代表周健就外部环境和国际秩序的变化发表了看法。中山大学法学院刘伟教授详细讨论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党和中国人民政治学分析了美国长臂管辖权对国际秩序的根本影响。

最后,郑永年教授做了总结。郑永年表示,此次讨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但我国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还有很多共识。虽然国际秩序因大国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改革和重塑国际秩序需要大国之间的合作。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现实,因为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解决,包括气候与环境、能源、公共卫生、互联网安全、极端民粹主义、恐怖主义等。没有一个大国能够单独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而人类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郑永年认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是西方社会科学家根据西方(先是欧洲,后是美国)在国际关系方面的经验构建的,我们可以学习,但不能复制,因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基于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实践。

首届百川论坛吸引了学者、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关注,会议对中国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期待中国新时代和世界发展注入思想动力,贡献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