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12日,"百川論壇——2021中國外部環境變化與評估研讨會"在深圳前海舉行。研讨會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研究所和前海國際事務研究所主辦。論壇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學者和專家,對目前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進行探讨和評價,希望會議能為中國的決策提供相應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前海國際事務學院院長程永年教授緻開幕辭。鄭永年表示,近年來,國際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方主導的國際自由經濟秩序面臨各種挑戰,全球化的方向開始發生變化,而西方國家内部經濟結構問題引發了國家治理危機,使民粹主義正在沖擊西方的傳統政治秩序。 而新冠疫情的持續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使這種變化加速了演變。對于中國來說,我們正面臨着一個世紀的巨大變化,如何了解和看待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外部環境做出全面而系統的評估,就變得勢在必行。
鄭永年解釋說,以"海納百川,有能力做大"命名的"白川論壇",是希望各種思想、各種方法,無論是外來的、現代的,還是本土的、古老的,都能在這裡占有一席之地,通過頭腦風暴、思想交流、厚厚的流動,慢慢滋生這裡是各方智慧的海洋。希望這次機會能夠凝聚國内外思想力量,對中國外部環境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制定一套更加科學的國際環境評估方法,為中國外交思想和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作出貢獻。

程永年教授緻開幕辭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楊潔瑩以"世界景觀加速演化與中國應對"為題發表演講。楊潔瑩認為,要看清世界形勢,首先要立足現實,認識到世界格局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和階段性,一步一步是常态,跨越式發展是例外。如果說有希望勾勒出未來的大局,當務之急就是解決實際問題,建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融合的新型國際關系。曆史的傳承與時代的創新并存,也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楊潔瑩從四個方面分析了中國目前的國際形勢和未來格局。在他看來,首先,如果我們要重建和解釋世界格局是什麼,首先必須澄清自資本主義出現以來國際格局的發展軌迹;要緊跟潮流而不回避逆勢而上的挑戰,四是要對體制機制進行戰略研究,梳理和審視現有的體制機制,在長遠目标和分階段任務的基礎上,提出适合我國發展的規劃。最後,他指出,重構世界格局的道路仍"任重道遠,我會上上下下",以移山為精神,與國際社會共同建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楊潔瑩博士發表主題演講
會議第一天,就"迷失方向的國際秩序"、"大國關系的變化"、"中國與東亞"、"中國與南亞、中東"四個重要議題進行了深入讨論和交流。
論壇的第一個主題是"混亂中的國際秩序",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研究所副院長餘凡教授主持。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吳心伯教授就"美國霸權衰落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分享了他的觀點;
第二個主題是"大國關系的變化",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的宋新甯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忠平教授認為,如果要避免新的冷戰,這支歐洲力量的影響和作用至關重要。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執行主任張峰教授從"深度多元化"概念的角度探讨了目前和未來大國關系的結構趨勢;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系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張偉提出,在大國關系中,除了中歐三邊關系外,研究俄中關系格局也很重要。
第三個主題側重于中國與東亞的關系,由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的郭海博士主持。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所長淩勝生副教授對北韓半島局勢進行了深入分析,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袁毅,重點關注中國-東南亞"一帶一路"合作與大變下的挑戰,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薛晨博士重新審視了邊緣理論在解釋中國周邊安全方面的适用性。
第四個問題是中國與南亞和中東的關系,由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員陸揚擔任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與北非研究所研究員尹偉從人文和曆史的角度探讨了阿富汗和中東局勢的演變。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林敏旺評估了南亞戰略環境變化對中國的挑戰。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的洪教授就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如何調整中亞政策向洪教授作了推論。
會議的第二天重點讨論了"中國與全球治理"、"地緣經濟"、"國家安全與危機控制"和"法律與規則"等議題。
"中國與全球治理"是論壇的第五個主題,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研究所和前海國際事務研究所袁蘭東主持。國際能源論壇原秘書長孫先生梳理了新形勢下全球能源治理的新特點,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唐偉探讨了不同制度對疫情控制的影響,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研究員劉天洋, 指出了僞真理時代的極端。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關天茹教授對此次讨論進行了評論。
第六個主題圍繞"地緣經濟"展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的段曉林讨論了這一主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認為,過去30年來發展起來的全球經濟的互相依存關系正在被"武器化"、"有保障";以及此模式背後的邏輯。
第七個專題以"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為主題,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研究所李傑和前海國際事務研究所主席。國防大學國家安全研究所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室副主任張琦教授認為,國家安全是國際關系的核心,圍繞中美危機控制展望未來;清華大學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進階研究員趙彤讨論了引發軍事危機風險的可能因素。提出了科技标準化的概念,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将如何影響戰略穩定性。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員閻繼石對讨論情況進行了評論,他說,國家安全和危機管理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技術進步和擴散的影響是這一變化的重要因素。
雖然"法律與規則"的話題在一天結束時,但當涉及到無序,規則重建和話語重建的話題時,它是一個核心問題。中國紡織資訊中心副總經濟師梁曉軒主持了讨論。外交部前國界和海洋事務代表周健就外部環境和國際秩序的變化發表了看法。中山大學法學院劉偉教授詳細讨論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限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會科學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學分析了美國長臂管轄權對國際秩序的根本影響。
最後,鄭永年教授做了總結。鄭永年表示,此次讨論達到了預期的目标,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學科和領域,但我國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和如何應對這些變化還有很多共識。雖然國際秩序因大國關系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但改革和重塑國際秩序需要大國之間的合作。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越來越現實,因為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通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解決,包括氣候與環境、能源、公共衛生、網際網路安全、極端民粹主義、恐怖主義等。沒有一個大國能夠單獨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而人類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是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鄭永年認為,現代國際關系理論是西方社會科學家根據西方(先是歐洲,後是美國)在國際關系方面的經驗建構的,我們可以學習,但不能複制,因為中國的國際關系理論必須基于中國自己的國際關系和外交政策實踐。
首屆百川論壇吸引了學者、媒體和各界人士的關注,會議對中國的外部環境進行了分析和評價,期待中國新時代和世界發展注入思想動力,貢獻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