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扬州盐水鹅为何走不进外地市场?离开扬州,为何不能被人接受?

作者:柳成荫LCY

文/柳成荫

#扬州头条#生活在常州,好想啃家乡的盐水鹅。也许半只扬州盐水鹅,可以缓解绵绵乡愁。

在扬州,淮扬菜中卖得最火的一道菜当属盐水鹅,其它菜与之无可媲美。扬州盐水鹅已遍布整座城市的边边角角,仪征、邗江、江都、高邮,比比皆是。鹅脯、鹅腿、鹅脖、鹅爪、鹅翅、鹅血、鹅肠、鹅肝、鹅胗等,都是下酒好菜,可以说,在扬州无鹅不成席,扬州人啃盐水鹅已到了疯狂的地步。

在笔者生活的城市里打拼,总想在劳累的时候,剁上半只扬州盐水鹅,来上一份鹅卤煮花生米、盐水毛豆、卤水干子,有滋有味地喝上一壶。然而,诺大的一座城市,却难觅这道卤菜的踪影。

扬州盐水鹅,为何走不出扬州市场?生活在外地的扬州人,想解馋一下家乡的味道,何其艰难?

扬州盐水鹅为何走不进外地市场?离开扬州,为何不能被人接受?

扬州盐水鹅,色黄油亮

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潮汕卤牛肉、沙县小吃、重庆烧鸡公、广州肚包鸡、新疆羊肉串、河南烩面、南京盐水鸭……却不见“扬州盐水鹅”,岂不怪哉?笔者也曾专门开车寻觅,逛菜场、跑美食街,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所见到的无非是安徽的“行密贡鹅”、河南的“咸水鹅”及当地人自己的卤的盐水鹅,却没有找到扬州盐水鹅的踪影。

是扬州盐水鹅走出了扬州味道就变了,还是扬州盐水鹅的名字不够响亮,打不进外地市场、不能征服外地人的味蕾?无从知晓。

前年,笔者曾经创业的地方有个菜场,叫玲珑菜场,在菜场上的入口处的醒目位置打出了一方很大的招牌,上书“扬州盐水鹅”。刚开业时,店家做活动,一度出现了排队购鹅的盛况。怎奈,未出半年,人烟稀少,最终关门大吉。

笔者也曾买过两次,烂而不散,色黄油亮,质感松嫩、肥而不腻、鲜咸适口,确实是家乡的味道,确实解馋。不解的是,当地人为何不买账?

后来,这个地方还是开了一家盐水鹅店,是当地人开的,号称36年老店,独家配方,两年下来,生意依旧红火,到了周末的傍晚,依旧看到排队购鹅的景象。笔者又一次去买了半只回来品尝,这才发现了扬州盐水鹅与当地卤鹅的区别。

凭借十多年餐饮人的敏感性,笔者作了个比较。从外表来看,扬州鹅外表油黄,貌似用过栀子花调过色;而当地盐水鹅色泽洁白,晶莹剔透,看似肥嫩丰腴。色香味形养,征服食客的第一要素就是“色”,食客没动筷之前,第一眼见到的就是菜品的颜色。

其次,在口感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扬州盐水鹅松而不散,入口烂而不柴,新鲜的鹅坯子在清水中浸泡出血水,直接卤制;而当地盐水鹅在卤制之前是先用精盐把香料炒制后,再把鹅坯子腌制入味,把鹅体的血水腌制出来了,鹅肉紧实,鹅皮有弹性,有种入骨香的口感。

扬州盐水鹅为何走不进外地市场?离开扬州,为何不能被人接受?

常州盐水鹅,洁白如玉

由此可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美食造就一方食客是不无道理的。正如,遍地的烧鸡公,每家生意都火爆,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川味菜。正宗的重庆烧鸡公是加了大量的干辣椒、花椒和丁香、肉桂、火锅底了的,辣得你七窍冒火,麻得你嘴唇跳动,江南人根本适应不了这个口味。烧鸡公进入江南餐饮市场后,经过了改良,厚厚的一层红油少了,干辣椒也不是重庆的干红小米辣,整道菜辣而不燥,麻而不跳,一炮打红了江南餐饮市场。

餐饮,本身众口难调,地区口味的差异明显。也许扬州盐水鹅进入外地市场之前,没有摸透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未能在口感和色泽上进行改良,迎合当地人的口味,才造成了昙花一现的残酷。

后来,两个孩子都在南京安家落户了,老朽在南京陪两个小外孙和孙子的时间相对长些,每天买菜做饭,又想到了家乡盐水鹅的味道了,又想买点解解馋,无奈,又是无功而返。

南京号称鸭都,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但,南京人也爱吃鹅,在南京人眼里,鹅和鸭一样不能少。而南京盐水鹅和扬州盐水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金陵盐水鹅也称“老鹅”,色泽洁白,肉质弹牙,肥而不腻,味道清香见长。在制作过程中也是先腌制过的,卤制时只加入葱姜不添加其它任何香料,突出陈年老卤的香味和鹅肉本身的鲜味。东沟老鹅、冶山老鹅、屈陈老鹅在金陵人眼里那是美味至尊。

扬州盐水鹅为何走不进外地市场?离开扬州,为何不能被人接受?

南京盐水鹅,肉质紧实

扬州,淮扬菜的发源地;盐水鹅,扬州菜的灵魂。淮扬菜走遍了全国,走上了国宴,其灵魂菜“扬州老鹅”却未能走得出扬州,有些失望。期待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都能见到扬州盐水鹅的身影,那将是鹅都的自豪……

#扬州身边事#@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扬州生活网@汇集扬州@新华扬州观察@扬州发布@扬州晚报@扬州网

扬州盐水鹅为何走不进外地市场?离开扬州,为何不能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