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蔭
#揚州頭條#生活在常州,好想啃家鄉的鹽水鵝。也許半隻揚州鹽水鵝,可以緩解綿綿鄉愁。
在揚州,淮揚菜中賣得最火的一道菜當屬鹽水鵝,其它菜與之無可媲美。揚州鹽水鵝已遍布整座城市的邊邊角角,儀征、邗江、江都、高郵,比比皆是。鵝脯、鵝腿、鵝脖、鵝爪、鵝翅、鵝血、鵝腸、鵝肝、鵝胗等,都是下酒好菜,可以說,在揚州無鵝不成席,揚州人啃鹽水鵝已到了瘋狂的地步。
在筆者生活的城市裡打拼,總想在勞累的時候,剁上半隻揚州鹽水鵝,來上一份鵝鹵煮花生米、鹽水毛豆、鹵水幹子,有滋有味地喝上一壺。然而,諾大的一座城市,卻難覓這道鹵菜的蹤影。
揚州鹽水鵝,為何走不出揚州市場?生活在外地的揚州人,想解饞一下家鄉的味道,何其艱難?

揚州鹽水鵝,色黃油亮
走在大街小巷,随處可見潮汕鹵牛肉、沙縣小吃、重慶燒雞公、廣州肚包雞、新疆羊肉串、河南燴面、南京鹽水鴨……卻不見“揚州鹽水鵝”,豈不怪哉?筆者也曾專門開車尋覓,逛菜場、跑美食街,幾乎跑遍了大半個城市,所見到的無非是安徽的“行密貢鵝”、河南的“鹹水鵝”及當地人自己的鹵的鹽水鵝,卻沒有找到揚州鹽水鵝的蹤影。
是揚州鹽水鵝走出了揚州味道就變了,還是揚州鹽水鵝的名字不夠響亮,打不進外地市場、不能征服外地人的味蕾?無從知曉。
前年,筆者曾經創業的地方有個菜場,叫玲珑菜場,在菜場上的入口處的醒目位置打出了一方很大的招牌,上書“揚州鹽水鵝”。剛開業時,店家做活動,一度出現了排隊購鵝的盛況。怎奈,未出半年,人煙稀少,最終關門大吉。
筆者也曾買過兩次,爛而不散,色黃油亮,質感松嫩、肥而不膩、鮮鹹适口,确實是家鄉的味道,确實解饞。不解的是,當地人為何不買賬?
後來,這個地方還是開了一家鹽水鵝店,是當地人開的,号稱36年老店,獨家配方,兩年下來,生意依舊紅火,到了周末的傍晚,依舊看到排隊購鵝的景象。筆者又一次去買了半隻回來品嘗,這才發現了揚州鹽水鵝與當地鹵鵝的差別。
憑借十多年餐飲人的敏感性,筆者作了個比較。從外表來看,揚州鵝外表油黃,貌似用過栀子花調過色;而當地鹽水鵝色澤潔白,晶瑩剔透,看似肥嫩豐腴。色香味形養,征服食客的第一要素就是“色”,食客沒動筷之前,第一眼見到的就是菜品的顔色。
其次,在口感上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揚州鹽水鵝松而不散,入口爛而不柴,新鮮的鵝坯子在清水中浸泡出血水,直接鹵制;而當地鹽水鵝在鹵制之前是先用精鹽把香料炒制後,再把鵝坯子腌制入味,把鵝體的血水腌制出來了,鵝肉緊實,鵝皮有彈性,有種入骨香的口感。
常州鹽水鵝,潔白如玉
由此可見,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美食造就一方食客是不無道理的。正如,遍地的燒雞公,每家生意都火爆,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川味菜。正宗的重慶燒雞公是加了大量的幹辣椒、花椒和丁香、肉桂、火鍋底了的,辣得你七竅冒火,麻得你嘴唇跳動,江南人根本适應不了這個口味。燒雞公進入江南餐飲市場後,經過了改良,厚厚的一層紅油少了,幹辣椒也不是重慶的幹紅小米辣,整道菜辣而不燥,麻而不跳,一炮打紅了江南餐飲市場。
餐飲,本身衆口難調,地區口味的差異明顯。也許揚州鹽水鵝進入外地市場之前,沒有摸透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未能在口感和色澤上進行改良,迎合當地人的口味,才造成了昙花一現的殘酷。
後來,兩個孩子都在南京安家落戶了,老朽在南京陪兩個小外孫和孫子的時間相對長些,每天買菜做飯,又想到了家鄉鹽水鵝的味道了,又想買點解解饞,無奈,又是無功而返。
南京号稱鴨都,沒有一隻鴨子能活着走出南京。但,南京人也愛吃鵝,在南京人眼裡,鵝和鴨一樣不能少。而南京鹽水鵝和揚州鹽水鵝存在本質上的差別。金陵鹽水鵝也稱“老鵝”,色澤潔白,肉質彈牙,肥而不膩,味道清香見長。在制作過程中也是先腌制過的,鹵制時隻加入蔥姜不添加其它任何香料,突出陳年老鹵的香味和鵝肉本身的鮮味。東溝老鵝、冶山老鵝、屈陳老鵝在金陵人眼裡那是美味至尊。
南京鹽水鵝,肉質緊實
揚州,淮揚菜的發源地;鹽水鵝,揚州菜的靈魂。淮揚菜走遍了全國,走上了國宴,其靈魂菜“揚州老鵝”卻未能走得出揚州,有些失望。期待不久的将來,全國各地都能見到揚州鹽水鵝的身影,那将是鵝都的自豪……
#揚州身邊事#@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揚州生活網@彙集揚州@新華揚州觀察@揚州釋出@揚州晚報@揚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