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大众网·海报新闻 见习记者 王世敏 通讯员 张顺
为全面深入挖掘学校信息素材,强化信息宣传选题研究,深入挖掘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经验,11月3日,坊子区第二期信息宣传入校调研暨选题培训活动在坊安街道南流中学举行。

本次活动重点交流研讨坊子区劳动教育方面典型经验。听取汇报后,调研团队走进南流中学、南流小学,实地观摩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现场挖掘信息宣传亮点素材。其中,南流中学坚持文化立校、打造成美教育品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南流小学就地取材,开发“手巧绘心灵”等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庙后小学精心设置校园环境,打造武术特色等做法引发了广泛关注。
调研团队走进南流中学餐厅,被造型各异的面点、寓意吉祥的月儿吸引驻足观察。“橙色的水饺是由南瓜汁调配的,它像一个大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财源广进。红色的水饺是由火龙果汁调配,寓意着我们的生活过的红红火火,朝气十足。还有菠菜汁、胡萝卜汁、紫甘蓝汁调配的水饺。”该校8年级学生张涵君兴致勃勃的向大家介绍“五彩水饺”是怎么来的。与此同时,另外一组学生正在展示花样面点的制作,一块儿小小的面团在学生手中尽情“舞动”,团、压、揉、捏一系列手法之后,可爱有趣的造型便制作完成。
在南流小学6年级1班教室里,课桌上摆放着石头、枯枝、野草和花瓣儿……原来这是一节盆景制作课。“石头要选姿态好、漂亮的,在河边的石头经常被水冲刷会光滑很多,摆放要有层次,石头和树叶可以交叉摆放。”该校学生秦郎正在跟同学们分享他的制作经验,他还在“山间”倒入绿色的液体,营造高山流水的景象。方寸之间的盆子展示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憧憬,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对未来无限期待的种子。“通过这节劳动课,让学生用生活中普通的石头、枝叶,将大自然的景观融入到盆子的山水之间,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通过劳动将家中的院落,布置的富有诗情画意。”该校坊子区南流小学美术老师郝金明告诉记者。
“充分创造条件,开展劳动教育,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平整土地、播种育苗、施肥除草、浇水捉虫……这些活儿学生都要学。”刘美芹校长表示,在校园内学校专门开辟多亩田地打造了秋实园、逸薇园、东篱园、踏歌园等多个园区。刘校长拿起锄头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如何使用,“第一下要深,让锄头重重的落在土壤里,锄头一起一落,土壤就变得变得平整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拿起工具开始松土,原来疏松的土壤能够保证植物的根系长得更好!在另一边,老师指导学生采挖芋头,随着一颗颗芋头破土而出,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劳动教育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坊子区南流小学将劳育与德育结合,借助区域农业特色、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打造学校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芦笋之乡话芦笋”。南流作为“中国芦笋之乡”,南流人民对芦笋有特殊的感情,学校组织学生从芦笋的渊源、种植、采挖、菜肴制作等方面了解家乡的芦笋。学生到田地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体验芦笋采挖的乐趣和技巧,将新鲜采挖来的芦笋清洗干净,用最简单的方式烹饪,做成美味可口的佳肴,同家人和朋友一起品尝美食,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收获一份属于南流人民特殊的情怀。在课程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对芦笋有了更加清楚、深入的了解,收获劳动的乐趣,同时体悟到芦笋在南流人民心中的情怀,更是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在劳动教育方面,坊子区坚持“五育并举”,以“政府主导一专家引领一学校主体一家校协同一社会联动”的思路布局,通过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完善课程、丰富载体,为中小学生构建起面向未来、赋能成长的“全域式”劳动教育体系。打造校内、校外双线劳动教育课程育人途径,设置46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12处校外劳动基地。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课程,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课,每月设立一次劳动日,每学年设立一次劳动周;将劳动教育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健全奖励机制。2021年5月,坊子区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2021年8月,《教育改革情报》刊发坊子区劳动教育工作典型经验;2021年10月,坊子区劳动教育案例入选教育部48项典型案例……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劳动教育突破传统劳动教育局限,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全面发展,寓理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认清劳动的本质、理解劳动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