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8月13日,希区柯克出生于英国伦敦。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名字将被载入影史,直至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依然让无数人仰望。

希区柯克被称为“影坛的莎士比亚”。
从1920年进入电影界到1980年逝世为止,他共拍摄了59部电影。《后窗》、《西北偏北》、《迷魂记》、《群鸟》、《惊魂记》这五部都是希区柯克黄金时期拍摄的悬疑电影,他的悬疑风格与他人都不相同,制造悬念的方式更加独特。
希区柯克对于“悬念”的解读总是不同,比如同一个故事:
另一种叙事手法是
这就是著名的希式悬念,可以用希区柯克的名言来表达:炸弹决不能爆炸,炸弹不能爆炸,观众就会一直沉浸在惴惴不安的情绪中。
希区柯克在书中曾经提到过,因为开车时向窗外扔了一个没有熄灭的烟头而焦虑了很久,害怕警察找上门来。可见,希区柯克是一个内心敏感,常常不安的人,而他最擅长的就是把这种焦虑转移到观众身上,把所有人都拉到他最熟悉的领域,然后“为所欲为”,可能这就他拍摄恐怖片、惊悚片的成功之道吧。
正视自己的性格弱点,并让它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不愧是大师的脑回路。
希区柯克的电影,不像同类型悬疑片,以那些华丽的特技冲击人的恐惧神经,他善于在细微处制造恐怖的气氛,电影中看似很普通的画面就能让你心跳加速,这就是他的电影出众的地方。
世影史:本片可以称为动物灾难片的先驱,是希区柯克试图超越《惊魂记》的作品。
1963年上映《群鸟》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影片自上映后就备受关注。
千人千面,每个人理解电影的方式也不相同,众多的结论证明一点就是希区柯克的作品复杂性,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维与视角切入人类本性问题,研究者会不自觉的从影片中寻求心理、伦理、宗教、政治等元素,导演的心思和视觉呈现会让观众在震惊之余,感受到电影的深意。
《群鸟》的暴力元素就是——鸟。
一群黑色、数量众多、身形巨大、有着尖嘴的鸟。它们对人类有着明显的攻击性,是能置人于死地的那种,这些鸟会对人发起不可预测的攻击,很突然,电影描绘这些场景的时候总是让人“肉疼”,毕竟这些鸟会用它们刀锋一样的喙将人啄成筛子。
虽然没有那么多炫酷的特效,却在惊悚悬疑程度方面把标准立得非常高。全片无配乐,弥漫着鸟类扑腾翅膀的声音,看到最后甚至感觉皮肤都开始刺痛了,这片子吓人的点就是让你也感觉有体肤之痛……
不过这部电影的恐怖感往往不来自于怪物,而是空间
在电影中,主人公一家人都被群鸟困在房间无法脱身,老人、孩子和男主到了深夜都累了,就去睡觉,而唯一清醒的小女孩却好奇的上楼查看,观众明明知道她脱离了大家会有危险,所以会跟着情绪紧张,她的一举一动也引起了观众的担忧…
影片中还有大量群鸟攻击儿童的场景,从一开始孩子们在海边玩耍,突然受到攻击,到后来群鸟开始攻击学校,
影片中的空间往往是人物被困在一个封闭的场所,所以电影的背景是在一个小镇上,而剧情设置无法轻易逃离的原因:一个是像海边这样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二是群鸟在镇上的天空聚集,随时都有可能被攻击而丧命。
很特别的是电影一开始并不恐怖,但自始至终都由鸟来作为主要线索,刚开始男女主相遇一见钟情,会让观众觉得这是一部爱情电影……直到影片放映到第25分钟,第一场危险才开始降临,观众也能感觉到主角们正在处于潜在的危险中,不安感时刻伴随着观众和影片中的主角。
从影片的发展过程来看,群鸟对人类的威胁可以说是在慢慢地、有节奏地增多,电影节奏也从舒缓到慢慢收紧,再到越来越快……
希区柯克之所以不想告诉观众这些鸟为什么会突变攻击人类,是因为他认为如果解释了原因,那这部电影就会变成科幻灾难片。他想让影片看上去更真实,让这些平时存在观众身边的温顺动物突然变凶残。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影片是根据希区柯克的朋友的短篇小说改编,而小说又是根据当时群鸟袭击人的真实事件改编……
很多人都会觉得影片烂尾了,没有交代清楚事情,这一点其实在片头就解释过了。
一开始在鸟店内,男主问女主:你不觉得这些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很可怜吗?
女主笑着说:难道让它们到处飞不成?
于是在影片后半段,人类便在群鸟的攻击下,被困在一个空间里。
这不就是大自然复仇的故事吗。
希区柯克将自己熟练的惊悚片和刚出生不久的灾难片技巧全都揉入了《群鸟》之中,鸟类对人发起了战争,把人类关在了一个个封闭的空间内,这和人把鸟关在镀金鸟笼是多么的相似。
你觉得群鸟是什么?当然它们可以只是一种鸟,虽然鸟类学家明确表示鸟不具有攻击性,但是末日临近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它们不仅仅是鸟,它们可以是病毒,是武器,是未知的恐惧,也是人自身的恐惧。
《群鸟》一个好的隐喻,就应当是现实和理念的完美结合。
文原创,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