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老舟山道古

第八十二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庄和刚老师为你讲述

普陀山佛茶的历史……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天下名山僧侣多,名寺名山出好茶”。峨眉山之雪芽,黄山之毛峰,洞庭湖君山之银针,武夷山之大红袍,庐山之云雾茶、太姥山之白毫银针、福鼎白茶……都列为茶中上品。“海天佛国”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顶峰湿度大而气温偏低,盛产的茶叶常年生长在漫漫云海之中,有“佛顶云雾”之美誉。

普陀山茶叶树人工栽培始于何年?

关于这个问题,历代《山志》及史书没有记载,有人推测唐代佛教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寺院提倡僧人种茶、制茶,并以茶供佛。禅宗兴盛起来以后,戒荤戒酒的僧众,在暮鼓晨钟里诵经、念佛、打坐参禅,唯许饮茶清心醒脑。在南方甚至形成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习俗。自然,中国最早的茶是一种药,是药用的。

据《定海县志》载:“定海之茶,多山谷野产……普陀山者,可愈肺痈血痢,然亦不甚多得。”自从陆羽的良师益友、“缁素忘年之交”诗僧皎然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开启了中国茶禅文化的扉页。赵州和尚一句“喝茶去”谒语,品茶参禅,禅意深远。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辨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茶禅一味”,可戒定智慧的大禅师。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普陀山最早种植茶叶是何时呢?

唐代之前普陀山尚无寺院,自唐慧锷和尚从五台山请观音去日本,途经莲花洋遇险,便在紫竹林张氏的三间茅屋供奉“不肯去观音”始。经北宋元丰三年(1080),内使王舜封出使高丽归来,途经莲花洋,“有大龟负舟,望山作礼,龟没舟行,归朝,以其事上奏,朝廷赐宝陀观音寺”,改建“不肯去观音院”为宝陀观音寺。

有僧便有种植茶树的可能了。

南宋时普陀山禅宗开山祖师真歇禅师,在一次示众时说“尽大地是个热铁丸,下得口也通身烂,如何免得此过?”,示众云:“万绿歇尽照无时,撤手忘依有路归。劫外一壶春色暖,灵苗石上正芳菲”。这是目前发现普陀山最早有关“茶”的词偈。

可见南宋年间普陀山已有茶叶树种植。

把茶叶与佛教相关联的

当推南宋史家父子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史家父子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史浩(1106.10-1194.4),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史浩曾在舟山任职,他的踪迹被记载在数部普陀山志书中。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山志记载:“绍兴戊辰三月望,鄱阳程休甫、四明,由沈家门泛舟,遇风挂席,俄顷至此。翌早,恭诣潮音洞顶礼观音大士,至则寂无所睹,炷香烹茶,但碗面浮花而已。归寺食讫,与长老澜公论文殊拣圆通、童子入法界事。哺时,再至洞下,俯伏苔磴,凝睇嵌空,惟乱石累累,兴尽欲返,有比丘指曰:岩顶有窦,可以下窣。攀援而上,瞻顾之际,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二人所见不异,惟浩更睹双齿洁白如玉。于是咸怀庆快,作礼而退。既而治舟还甬东,惧此语无传,用书于壁,庶几来者观此,无疲厌心,不以一至不见而遂已也。”

山志记载的是: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三月十五,史浩和鄱阳程休甫一起游普陀,他们一早到达潮音洞,洞内很冷清,没有什么可看的,史浩便炷香供茶,只见盏浮花瑞。饭后,两人又来到洞门,俯伏苔磴,凝睇嵚空,所见乱石累累,兴尽后正想返回,却有一僧人过来指着说:岩顶有一空,可以从哪儿往下看到奇景。史浩便攀缘而上,瞻顾之际,忽现大士瑞相,金色照耀,眉目了然,两人同时看到了,而史浩还看到大士的双齿洁白如玉,心情十分愉快,就在壁上题词。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史弥远(1164-1233)史浩第三子,字同叔。官至左丞相。山志记载:“史卫王,弥远,前游普陀,见大士于茶树上,示一目。盖二十年宰相之谶也。”史弥远与其父亲一样与观音有缘,尝游普陀,亲睹观音显圣于茶树上,示一目,便是“二十年宰相之谶也”。依此传说,观音现身的地方就在普陀山的茶树上,印证了茶与佛相连之事,开启了普陀山佛茶之说。

据历史记载,史弥远在宋宁宗﹑理宗二朝为宰相共26年,一直得到的信用,封官加爵不已。其政绩虽评价不一,但对普陀山却常常捐资修缮殿宇廊房。如宁宗嘉定三年(1210)八月大风,圆通殿被摧,当朝赐钱万缗重建,丞相史弥远捐资庄严殿宇及廊庑,备香灯供养,宁宗闻之,再赐金竧衣、银钵、玛瑙珠、松鹿锦幡等供殿。

史弥远赋诗礼赞观音“南海观世音,庄严手挥尘;悠忽妙色相,救苦渡众生”。而他对普陀山最大的贡献,是把宝陀寺列入江南教院“五山十刹”。南宋理宗宝庆元年间(1195—1200),他向宁宗奏请,将诏宝陀寺列入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宋嘉定年间"五山十刹"列于其中,自此普陀山声名远扬。

茶性佛心,一叶如来

产于佛教圣地“海天佛国”普陀山及周围海岛的普陀佛茶产,手工炒制,似珠非珠,似眉非眉,蝌蚪状。汤色嫩绿明亮,清香醇和,滋味隽永爽口,喝入口国给人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进入明代,普陀山佛茶以其独特的风味享有盛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开千古清饮之源。明文学家、戏剧家屠隆在普陀山编纂《补陀山志》,把庵堂烹茶接客室名“静室茶烟”,且列入普陀山十二景之一。清康熙年间,普陀山“云雾佛茶”已被列为贡品,清代普陀山高僧释海德《茶山》诗云:“快吃雨前茶,山僧莫漫夸。赵州不可得,怅望水之涯”。清汪士慎诗《小白华山茗》大加赞赏普陀佛茶:“满碗轻花别有春,津津舌本凉芬起”。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两父子将这茶与佛教联系了起来......
“茶禅一体”“茶禅一位”,静寂、清旷、安祥、端肃,佛家的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草上木下,中间是人。在感悟中国禅茶文化的“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之中,喝茶的人在草木间,品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心境,一杯佛茶,透澈身心,参破“苦”谛,一种佛性佛缘,一种优雅的养生之道。

实习编辑:张瑚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