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我在嘉业堂二楼静静地翻看这些旧藏,在我的心目中,这里应当是一方寂静的神仙之地,然而,院子内不断的进来一批批游客,导游用扩音器讲解着嘉业堂的历史与意义,每一位导游的讲解词都大同小异,一百个字中或许仅四五个字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他们共同强调的,那就是让游客仔细看嘉业堂的下水道,说这种下水道设计的极为巧妙,是从门廊的立柱中心穿下。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正门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文保牌

我听到一位游客请问导游,如果下水道里面堵了怎么办,导游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没有出现过,所以不知道。还有位导游,介绍说嘉业堂藏着很多古籍,很是值钱,现在货币贬值,不如把钱买成古书能够升值。可是今天这个升值,又跟嘉业堂主有什么联系呢,我本想用这句话去向这位导游请教,尤其我不能容忍的一句解说词就是,他们讲解嘉业堂的藏书分为经史子集时,几乎每位导游都说经史子集嘉业堂各藏了一本宋版书,是嘉业堂的镇库之宝,我真想跑过去告诉他们,这是四部书,而不是四本书,细想一下,这也可能是他们背诵的导游手册错了,否则不可能每个人都说错。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二楼的正堂——希古楼

晚上郑宗男主任请我吃饭,把我带到了一家熟悉的餐馆,这家餐馆看上去很普通,但有一点却很特别,那就是该馆只做一道菜,来此吃饭只说“上菜”,而不说“点菜”,因为无菜可点。五分钟后端来一个洗脸盆大小的不锈钢盆,里面放满了各种食材,主材应该是鸡块,余外有冬笋、豆腐干、白菜,还有当地出产的特色菜——绣花巾,这个菜名很是雅致,但实际上就像一把小油菜,比油菜叶薄了很多,茎部像菠菜,叶片要比菠菜小。郑兄说这种菜只有南浔当地出产,外地朋友想吃这一口只能到南浔当地来购买,他经常帮着朋友去买这种菜。这一大锅各种食材煮在一起,除了味道略有点辣味之外,还真称得上味美,尤其其中的主材鸡肉,似乎跟平常吃到的味道很不同,郑兄说这是地道的散养老母鸡,我想起他是属鸡的,本想问他为什么还能吃鸡,又感觉这种问法有些煞风景,就没有张口。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嘉业堂最有名的古物:啸石

晚上住在小莲庄宾馆,小莲庄原本同属嘉业堂主人,刘承幹小时候也在小莲庄里的私塾上学,现在开宾馆的人跟刘家和嘉业堂都没关系,看来嘉业堂还是缺乏品牌保护意识。郑兄又告诉我新建的南浔图书馆有着恒温恒湿的善本库,可惜里面却没有善本,图书馆的人曾经来嘉业堂商议过,想让嘉业堂拿出一些书保存在南浔图书馆的善本库里面,但省馆的领导不同意。现在来南浔的游客越来越多,散客每人一百元,每年的门票收入就有几千万,其中分给嘉业堂仅五十万。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书箱打开后的情形

我觉得这有些不公平,在我的心目中,来南浔镇的最主要原因,应该就是嘉业堂在这里,余外我不知道这个小镇还有什么可看的。但游客是不是这么想,我却不了解。至少我多次来南浔,看到所有的游客,来此镇必来嘉业堂,由此可证,南浔最大的景点,也就是这座藏书楼,如此算起来,这个分款比例是不是太低了。我顺便向郑兄请教,南浔镇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否靠旅游业,他告诉我并非如此,南浔的支柱产业是木地板,并且当地还有地板节。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地板和嘉业堂联系在一起,看来经济和文化没有任何的联系。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昔日辉煌

我对刘承幹的心情较为复杂,从藏书角度来说,他建起了这么伟大的一座藏书楼,又搜集到数量巨大的线装书,仅凭这两点,就足可以让他流芳千古。而我的复杂心情,源于对他越来越多的了解,我能知道他为了藏书和刻书呕心沥血,可惜没有赶上好的时代,致使嘉业堂的藏书,其兴也勃,其败也忽。在嘉业堂鼎盛之时,他就受到了各路人马的觊觎,尤其他被这些人物们探得了底细,认为刘承幹不过就是个有钱人,纷纷去揩他的油,占他便宜,又不会得到报复,于是想尽各种办法,从刘承幹手中得到藏书及钱财,那种情形就如同在分割唐僧肉,我仿佛看到一位善良老者被人推来抢去的欺辱着,他却没能有多少的还手之力。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厚道:刘承幹晚年照片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其乐融融:1947年的光景

刘承幹是个善良之人,他是南浔巨富,但巨富不是他的过错,他是含着金勺出生的,他的祖父刘镛原本经营棉绸店,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后来转而从事湖丝生意,“不数年业翔起,当同治初,已殖财数十万,号巨富”,但我查得的资料,有也说他的财产不仅仅数十万,据说已达白银一千万两,在那个时代,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可能一百辈子也花不完。到刘承幹这一代,他并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坐吃山空,他自己也在做生意,在上海经营房地产,曾经是上海滩数得着名号的大地产商,这位有钱人并不吝啬,用今天的话来形容,他一直在做慈善事业,只是不如当今的陈光标那样高调,把慈善变成做秀。刘承幹在他鼎盛之时,每年给苏州的一家孤儿院一万大洋,连续给了二十年,这是何等值得彰显的一件事,却不见记载于他的《八十自叙》里。

刘承幹嘉业堂:私藏书量天下第一(下)韦力撰

精致的书箱

我还读到过一个传说,是说刘承幹在上海发展,偶尔回乡祭祖时,看到下船处有很多穷人在讨饭,他感觉到不忍,于是每人派给一块大洋,那个时代,一块大洋是个很大的数字,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自此之后刘承幹每次回到南浔,都会有成群结队的人等着讨要这一块大洋,可是刘承幹并不觉得这是在宰肥猪,他准备了更多的钱,只要有人讨要,就一律给大洋一块。其实他不止为穷人做点好事,南浔另一大藏书家蒋汝藻因为经商失败,把密韵楼藏书大多卖了出来,这是书界都知道的一段故事,但少有人注意到,刘承幹看到了蒋汝藻的困境,竟然出资几十万元,帮助蒋家渡过了难关。刘承幹有很多的闲章,其中有一方他自己很是看重,那就是“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我看到这句话,极有感触,因为这也正是我所信奉的做人姿态。

除了买到刘承幹旧藏,我跟嘉业堂还有一点小因缘。前几年浙图的两位专家写出了《嘉业堂志》,书稿交给了专出这方面书籍的出版社――国图出版社,该书的责编是殷梦霞老师,殷老师是资深编辑,而今已升为该社的副社长,她做人一贯谦虚,校完这部《嘉业堂志》后,她把原稿交给我,让我再看一遍。我当然不能辜负她的信任,把那部书稿细看一遍,尤其是核对原文,将我手边的工具书几乎都用上了。这部书印出来之后,我的高兴劲儿超过了自己的书出版,我觉得自己的高兴不仅是因为出了这部书,更重要的,我为刘承幹高兴,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又重新来肯定他当年付出的一切,他如果能知道出了这部书,应该感到宽慰吧,而我自己能够帮着他把这部书得以完善,也算是我对他的一种敬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