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四年(884年)黄巢在汴州城下与朱温决战时被李克用偷袭,几乎全军覆没。跑路经验丰富的黄巢从容不迫地召集了残兵,一路向东逃窜。
徐州节度使时溥原本并没有兴趣和黄巢死磕,但他却不得不死磕到底,因为一路向东的黄巢残部恰好一头撞进了他的防区,如果不尽快把黄巢这种造反能力极强的人消灭,一旦闹腾起来,他时溥一定会吃不了兜着走。因此时溥得到了黄巢踪迹的报告后,立刻派出部将李师悦带了上万号人追了过去。

六月十五日,李师悦在熟悉黄巢行军路数的尚让的协助下在瑕丘(今山东兖州区东北)追上了黄巢,两军随即展开战斗,齐军战败,向附近的泰山方向撤退。这也是民军与官军周旋的老套路了,一打不过就钻山沟,且哪里不好走就往哪里走。
因为黄巢们知道,官军都是拿工资吃饭的,要让他们为了那点的军饷涉险卖命,毫无疑问是没可能的事儿,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所以钻山沟这招黄巢屡试不爽,也是凭此保留招数,他打遍了半个中国,领略了神州大地的大好河山。
不过这回屡试不爽的绝招即将失灵,因为时溥灭掉黄巢的决心下得很足,据说为了保证前线士兵的行动力和积极性,他还特地公布了抓到黄巢及其兄弟、亲信的具体赏格,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因此这次参加军事行动的唐军士兵都格外激动,对他们而言,一夜之间脱贫致富绝不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于是这群满怀憧憬、斗志昂扬的唐军如同参加狩猎比赛的老猎手一般冲入山里,仔细搜索着齐军的痕迹。
经过一番努力,唐军终于发现了黄巢一行人的行踪,并立即进行追击,一阵狂奔之后,两拨人跑进了一处山谷之中。这座山谷,有个很牛气的名字,叫作狼虎谷。进入狼虎谷的黄巢心情十分低落,这也难免,原本十几万精锐手下,如今却被打得只剩一个零头,甚至连他最信任的好兄弟尚让也当了叛徒,还来追杀自己,这事儿搁到谁身上估计都会感慨一番世态炎凉。
但黄巢不只是感慨,他冥冥之中似乎预感到了这个叫作狼虎谷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他最终的归宿。想到这里,他叫来了一直跟随自己征战的外甥林言郑重地对他说了这么两句话:
“我本欲为国讨伐奸臣,替朝廷清理门户,事情本来做到了,但却没有急流勇退,这是我的失误啊!现在如果拿着我的首级去献给天子,定可保你一生富贵,所以我的性命还是交给你好了,省得让别人占了便宜。”
林言听到黄巢舅舅的话当场惊呆了,过了十来秒才反应过来。而他反应过来的第一个举动就是连称不敢,坚决拒绝。其实林言不是不好意思收这么大份礼,只能先客气一下,他是真的不敢。因为尚让投降朝廷后,黄巢对属下乃至身边人的信任感几乎为零,猜忌心却一下翻了几番,齐军中已经有多位大将因此被杀,所以在林言看来,这很有可能是黄对他的一次忠诚度考验。
在给出了标准答案后,林言不再说话,只是战战兢兢地杵在那里,等候着黄巢同意自己告退。但他等了很久也没有听到那几个字,反倒是看到了令自己不敢相信的一幕:黄巢舅舅惨笑一声,突然抽出佩剑自刎了!
不过不知是黄巢对自己没能狠心下狠手,还是他的剑早已不够锋利,抹了脖子之后,人居然没有死。于是他只能看向外甥,向林言寻求帮助。这个时候,林言不再犹豫了,他快步走来,抽出佩剑,一剑结果了黄巢的性命。
杀了黄巢后,林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杀死了黄巢的哥哥黄存、弟弟黄思、黄揆、黄钦、黄秉、黄万通以及黄思厚,并顺带干掉了黄巢的老婆孩子。然后根据黄巢的遗愿,林言将他的首级放进了木盒子里,准备带去进献给时溥,换取自己后半生的富贵荣华。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他已经步入了自己的后半生,而距离他的死亡,还有不到一天的时间。在赶去见时溥的路上,林言碰上了来自太原的博野军。巧的是这里面有认得林言的士兵,于是众人一拥而上将林言乱刀砍死,至于他的脑袋则跟着黄巢一起先被送到时溥处,又被时溥快马传献行在,换作了赏钱。
对于一些人而言,狼虎谷意味着长达十年的大乱终于结束了,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讲,这三个字意味着疑团才真正开始。我说的前者,是当时的政治家,我讲的后者,是后来的历史学家。
黄巢到底是谁杀的?
虽然作为官修正史的《旧唐书》《资治通鉴》和可补正史之不足的笔记《桂苑笔耕集》《北梦琐言》一致记作黄巢是被其外甥林言所杀,且几乎已经成为官方定论,但近年在历史研究者整理敦煌文书时,发现的一篇名为《肃州报告》的公文残卷里却记载作:其草贼黄巢被尚让煞却,于西川进头。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草贼黄巢被尚让杀死,将头进献到西川。
虽然这则新发现的史料只是孤证,而且可能是误报(最后率军入谷追杀黄巢的正是尚让,因而存在唐军士兵先把黄巢首级献给尚让,再由尚让带给时溥的情况)但无疑让黄巢之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当然,和经常被人拿去对比的李自成一样,也有很多人认为黄巢其实根本就没有死,而是像后来的李自成一样,在起义失败后乔装改扮,落发为僧了这种说法出现得很早,早到黄巢死后不过几十年就出现了。
最早提出这个黄巢不死观点的人,应该是唐末在李茂贞地盘上做官的王仁裕,他在自己《洛域漫录》一书中提了这么一句,说是黄巢昔日的部下张全义在做西京留守时,曾在一群僧人中间发现了黄巢。至于瞅见黄巢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没写,我们也不知道。
再然后就是两宋。这阶段相关的说法可就多了,我综合了一下相关的史料,大致是这么个情况:当时被尚让带兵堵在狼虎谷后,黄巢自知大势已去,就自己偷偷把头发剃光了,玩了失踪。而林言正是负责黄巢安全警卫的,突然发现人没了,压力很大,最后估计是直接精神崩溃了,所以自灭舅舅们数家,谎称杀了黄巢投诚。
再然后的事情我们都讲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只说黄巢。黄巢逃出狼虎谷后,直接去了洛阳,他本来是想投奔老实怕事的前部下张全义,谁承想对方降唐后成了大官,所以两个人虽然互相认了出来却不敢有接触,但张全义还是给黄巢了一个翠微禅师的新身份,让他住在洛阳。后来有感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黄巢就迁居到了明州(今浙江宁波市)雪窦山,因此又取法号为雪窦禅师,并最终死在明州,葬于雪窦山上。
据说,为僧期间黄巢过得非常低调,离世后,仅留下一幅身着僧袍的画像,以及一首诗:
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此诗叫作《自题像》,是《全唐诗》中收录在黄巢名下的三首诗中最后的一首(另外的两首就是《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虽然对于此诗是否是黄巢所写自宋朝就开始吵,吵到了清朝依旧没有个定论,但这首诗告诉我们,作诗的人,有故事,更有孤独。诗中那种放下屠刀、隐居尘世后的孤寂与落寞的情绪,有扑面而来之感,绝对不是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可以随意写出来的。所以即便写诗的不是黄巢,也至少是个民军头领级的人物。
个人认为,黄巢倘若真的皈依了佛门,对他而言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归宿。毕竟当繁华落尽之时,一个人オ能认清真实的自己。毫不夸张地讲,黄巢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性历史名人,再加上几百年后又有个几乎重走黄巢人生路的李自成登上了历史舞台,所以黄巢时不时就被人想起,然后引发讨论,最后是争吵。几百年来循环往复,似乎直到今天也没有一点要消停下来的迹象。
有的人认为,黄巢起自草根,面对腐朽的唐朝政权勇敢进行反抗,坚持斗争十个年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将裘甫、庞勋、王仙芝等先辈的战斗旗帜举到底,给予统治阶层以重创,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赶走了不爱惜百姓的皇帝,像黄巢这种坚韧不拔、追逐自己梦想的斗士,很了不起,很英雄。
有的人则认为,黄巢本就不是什么老实巴交的良民,用今天的话说,早在青年时代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这样的人大多具备叛逆倾向,闹事主要是为了发泄内心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他们本没有什么建设美好新社会的蓝图,所以所到之处只有尸横遍野、残垣断壁、一片荒芜。像黄巢这种号称起兵本为百姓,却将百姓作践到泥土里的人,很邪恶,很禽兽。
英雄也好,禽兽也罢,对于黄巢,有的人从来不想去理解,有的人从来不必去理解,而以上这些,都与黄巢无关。
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是对黄巢这个人这一辈子最好的诠释,没有之我也坚定地相信,历史终将给予黄巢一个公允的评价,因为所有的谎言都会在时间的洗礼下化为卑微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