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王仙芝是唐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继裘甫起义之后,在大唐帝国这座濒临崩溃的老房子上又踹了一脚。当然,王仙芝并未取得成功,后面的黄巢同样也没能做到,即使是老房子也不是这么容易能够倒下的。

【草贼】

按唐王朝惯例,王仙芝这种底层百姓领导的农民起义被称为“草贼”,这是唐王朝前二百多年少有的现象。但自晚唐懿宗开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加上一直不断的各地将领兵变,共同构成了唐末乱世。

除黄巢之外,其他农民起义大多持续时间不长,当时知识分子也较多偏见和歧视,史书中记载不够详细。除了黄巢与安禄山、朱泚并称“

大盗三发

”有独立列传之外,王仙芝、裘甫甚至连列传都没有,逆臣、反叛列传都没资格进去。相对来说,《资治通鉴》对这些农民起义过程记载还算详细,谁让宋代是农民起义最频繁的一个朝代呢。

唐代农民起义很少有政治纲领,王仙芝算是一个例外,在起兵初期号称“

均平天补大将军

”,并且发布檄文“

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

”,矛头直指统治阶级。但过低的出身使王仙芝的政治纲领没有得到重视,“

宰相耻之,僖宗不知也

”,这也代表了当时文官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态度。

王仙芝起义整个过程正史记载都很混乱,且有很多矛盾,大体上一致的是以下这些事情: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起事山东】

起义初期,乾符二年(875年)五六月间,王仙芝聚众数千攻陷了濮州(现河南濮阳)、曹州(现山东菏泽),这两个地方很近,地图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

这两个州都隶属天平军节度使,六十年前唐宪宗元和中兴平定淄青李师道叛乱后,把淄青镇一分为三,其中之一就是天平军,下辖濮、曹、郓三州,治所是郓州。

天平军位置重要,不但有黄河水运便利,还是唐王朝控制河北一带有反叛传统的如魏博等镇的重要军镇,其节度使一般都是朝中尚书级大臣甚至是宰相担任。

这里后来还出了一个有名的人,就是唐王朝最后一任天平军节度使朱全忠,另一个名字是朱温,任节度使11年,最后成了唐王朝的终结者。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王仙芝起义时天平军节度使是薛崇,与初唐名将薛仁贵同出河东薛氏,长期在兵部任职,但明显算不上会带兵打仗的,没能把王仙芝消灭在萌芽状态。

薛崇的前任是晚唐名将高骈,如果高骈在任,估计王仙芝和黄巢出不了山东就会被剿灭。当然,这是单纯从军事角度上的假设,高骈即使剿灭了王仙芝,还会有其他农民起义发生,唐王朝灭亡是早晚的事情。

王仙芝起事后,薛崇出兵镇压,但也不知道仗是怎么打的,竟然被王仙芝击败。天平军最早设立的时候编制士兵是3.35万人,到这时估计也不会少多少,即使丢了2个州,薛崇在郓州的部队也不会少于万人。估计是薛崇任职时间短,没能完全掌握军队,甚至王仙芝起事过程有大量唐军士兵参与,否则也不能如此容易的拿下濮、曹二州。

与此同时,黄巢在冤句(现山东菏泽西南)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二人是山东老乡,不过王仙芝是私盐贩子,黄巢是盐商家庭出身。虽然同属盐业这个大行业,但一个是有牌照的既得利益者,一个是挖唐王朝墙角的亡命徒,只能说黄巢是属于那种背叛自己出身阶级投身伟大事业的理想主义者。《新唐书》没我总结的这么深刻,只说“

巢喜乱

”,意思是黄巢是个想趁乱而起的野心家。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天平军历任节度使)

【王仙芝初期的错误决策,在山东浪费了近一年时间】

乾符二年的后半年到乾符三年七月,王仙芝一直在山东活动,目标是天平军以东直线距离近三百公里的沂州(现山东临沂),属于平卢节度使宋威的地盘。

估计王仙芝也没有太多选择,向北是黄河,过了黄河就是传统强藩魏博,王仙芝应该不敢去碰这个钉子;向西沿黄河而上是义成军、河阳,快到洛阳了,想想都很难占到便宜;向南是河南、江西、安徽,背井离乡、人生地不熟,还不如向东深入山东地界,本乡本土容易发动群众。

结果王仙芝犯了一个错误,沂州近一年没打下来,平卢节度使宋威也是个不错的将领,在有防备的前提下,农民军的战斗力和正规军没法比。

这一下唐僖宗没法不知道了,宋威被任命为各路唐军平乱总司令,周边各军镇出兵,还派遣了一支数千人的禁军给宋威加强力量。

这个过程唐王朝的决策是没毛病的,只要稍加小心,就能轻易把王仙芝消灭在山东地区。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此图与史书记载有多处不一致,仅供参考)

不过,唐王朝同时还有另一场战争,在王仙芝起事前一个月,浙西发生了王郢兵变,声势不小,持续了近两年才被平定,所以紧邻浙西的淮南等地不能全力支援山东。

加上这几年大大小小遍布中原的农民起义和兵变此起彼伏,虽然没有王仙芝、王郢那么大规模,但也牵涉了朝廷和各地地方官大量精力。唐僖宗放开了对地方上的军事限制,各地地方官可以训练士兵,还下令要求“

天下乡村各置弓刀鼓板以备群盗

”,这是未来唐末群雄逐鹿的开始,乱世将至。

所以,王仙芝虽然在沂州附近没取得胜利,但唐王朝动作也不算快,双方都没受到什么大的影响。

乾符三年(876年)七月,王仙芝不但没能攻陷沂州,反而被宋威大败于沂州城下,只得放弃山东逃走。当时估计王仙芝败得很惨,宋威甚至上奏说王仙芝已经死在乱军之中,并遣散各路兵马各回各家了。

唐僖宗得知后很高兴,结果没过三天山东地方官上奏,“

仙芝尚在,攻剽如故

”。唐僖宗白高兴一次,已经踏上回乡路的各路唐军重新集结,士兵们怨气很大。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战争中学习和进步,王仙芝动起来了】

这次王仙芝学聪明了,不再和唐军硬碰硬,短短一个月就西进到了河南,攻陷了阳翟、郏城(现河南禹州市、中牟县),这里与沂州地图直线距离近500公里,也不知道怎么飞过去的。

原本只是山东数州的小问题,现在开始扩散了,而且王仙芝的位置再向西就会威胁关中腹心要地,唐僖宗开始组建洛阳防线,派了朝中大臣曾元裕为各路唐军副总司令坐镇洛阳,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意外,还设了第二道防线,从长安以西抽调军队驻守潼关、陕州。

宋威和曾元裕这两个正副总司令,就是王仙芝的最后对手。

乾符三年九月,王仙芝取得了一次较为重要的胜利,攻下了汝州(现河南汝州),汝州刺史被活捉。汝州离洛阳不过百里,“

东都大震,士民挈家逃出城

”。

唐僖宗一看情况不好,按惯例凡是打仗就有主战派和主和派,这时主和派占了上风,唐僖宗下诏赦免王仙芝的罪行,准备招安。

可惜王仙芝的胜利只是昙花一现,洛阳坚城打都没敢打,转头攻打郑州,却被守城唐军击败,只得向南进入湖北,招安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王仙芝的鼎盛时期】

乾符三年十月,王仙芝南下攻打唐州(现河南泌阳)、邓州(现河南邓州),远离了洛阳,快到了现在的湖北省。之后王仙芝继续南下,攻陷了湖北境内的郢、复二州,这里唐王朝势力相对薄弱,王仙芝得到了暂时的安定。

这段时间,按某些文章介绍,“

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广大地区流动作战,打得官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迅速发展到

30

万人

”,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申、光、庐、寿、舒、通等许多州县都出现了起义军的踪迹。

实际上王仙芝本人一直还在湖北,各地义军一部分是王仙芝派出的手下,一部分应该和黄巢一样是响应起义的地方豪杰,虽然声势浩大,但真正攻陷的州县并不是太多。

对于王仙芝,唐王朝态度还是剿抚并重那一套,宋威作为各路唐军统帅,镇守亳州挡住了王仙芝回山东的道路,副帅曾元裕坐镇洛阳王仙芝无法北上,淮南地区有高骈坐镇,王仙芝相当于被战略包围在江淮河汉地区。

王仙芝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把精力主要用在向朝廷求和上,当时,王仙芝俘获了不少唐朝官员,包括之前的汝州刺史王镣,这人是当朝宰相王铎的弟弟。王镣在王仙芝军中已经几个月,和其他官员一起替王仙芝给朝廷上书求情。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王仙芝第一次被招安,被黄巢搅黄了】

乾符三年十二月,是王仙芝与唐王朝和解的一次机会。

当时朝中重臣大多不同意招抚,毕竟王仙芝是“草贼”出身,和其他地方将领兵变有本质区别。王铎身为宰相还是有影响力的,说动了唐僖宗招抚王仙芝,唐僖宗就给王仙芝任命了一个“

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是正八品上的小官,“

押牙

”就是“

押衙

”,应该是个中级武官。

如果换成一个体系内的人,这算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对于王仙芝就很尴尬了。

首先,只给王仙芝封官,但手下其他人没有说法。招安也是个系统工程,首领怎么安排,骨干怎么安排,士兵和家属如何安置,需要多少费用,之前战利品如何处置,其中是有讲究的;

其次,这是个京官,让王仙芝一个山东私盐贩子到长安当这个官有些强人所难,甚至可以说风险很大,把王仙芝就地安排个县长更有诚意;

第三,王仙芝怎么也是占了湖北多个州县,手头还有不少俘获的唐朝官员将领,只给这么一个小官有些小气了。

如果,只是如果,王仙芝用抢掠来的金银财宝下功夫结交长安权贵,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招安政策。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这次招安被黄巢搅黄了。

王仙芝本来是很高兴的接受了招安,并在王镣等人的祝贺声中等待上任。这时,黄巢表示了不同意见:“

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馀众安所归乎!

当初我们说好了一起干大事儿,现在你自己去长安当官,我们剩下这五千多人怎么办!

黄巢不但嘴上说,手上也没闲着,不知道是二人互殴还是黄巢单方面殴打,总之王仙芝脑袋都受伤了,其他义军也鼓噪不断。

一看大家都反对,王仙芝也没办法了,只得拒绝了招安,然后为了表示与朝廷决裂的坚决,“

大掠蕲州,城中之人,半驱半杀,焚其庐舍

”,王仙芝农民起义终于回到了正轨。

但王仙芝和黄巢已经是字面意思上的打破头了,自然没法共处,五千义军骨干王仙芝带走了三千,黄巢带走了二千,二人分道扬镳。

王仙芝鼎盛时期号称聚众三十万,但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这五千人,这也是农民起义的先天弊病。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唐军的反攻】

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继续在湖北行动,攻陷了鄂州(现湖北鄂州)。

与王仙芝分离的黄巢却回军山东,不知道如何突破了宋威的防线,先攻陷郓州,杀了天平军节度使薛崇,又攻陷了沂州,当初王仙芝没做到的事情都被黄巢做到了。

刚才说的各路唐军总司令宋威,由于年老多病,估计也是觉得王仙芝义军走了就不会再回来,对义军有所轻视,才让黄巢顺利回到山东还干了这么两件大事。

宋威之前就出过虚报王仙芝已死的乌龙事件,这次又让黄巢到了山东,干出了杀节度使、占沂州这样的大事,想必是对起义军恨之入骨,这应该也是后来宋威拒绝王仙芝投降并杀掉王仙芝手下大将的原因。

黄巢在山东活动没有多久,估计宋威开始发力,黄巢在山东待不下去了,就再次到了河南与王仙芝会和。七月,王仙芝、黄巢合力攻打宋威驻守的宋州(现河南商丘),但在宋州城下,唐军援军赶到,王仙芝、黄巢战败退走,这应该是二人最后一次见面了。

同时,北路唐军副总司令曾元裕也集聚了一定力量,开始扩大控制范围,击败了黄巢,“

巢遁去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王仙芝第二次被招安,被宋威搅黄了】

乾符四年的下半年,王仙芝一直在积极和朝廷联络请降,《资治通鉴》记载先后上奏了七次,但都被宋威扣下没有上报。

当时有个宦官杨复光,是整个平乱的“

招讨副使

”,相当于是各路唐军的总参谋长,在历史上是个不错的人物,后来招沙陀李克用平黄巢就是出自此人建议。

杨复光一直在积极招安王仙芝,双方有了一定的信任,王仙芝派了手下的二号人物尚君长去杨复光驻地请降,这是王仙芝第二次被招安了。

但王仙芝就是没有当官的命,尚君长在路上被宋威抓获,宋威上奏说是交战过程俘虏的敌将。杨复光肯定要表示这是他的功劳,于是唐僖宗派人调查此事,但各说各话,也没个最后的结果,宋威这个老兵痞敢干,直接在军中处死了尚君长。

《新唐书》说宋威是秘密请示了唐僖宗才杀了尚君长,代表朝廷高层根本没有招安王仙芝的意思。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王仙芝之死】

王仙芝投降的出路被彻底断绝,其他放出去扩大地盘的各路义军也是或败或降,唐军各路一直在稳步逼近。

按《旧唐书》记载,朝廷任命王铎为唐军各路总帅,乾符五年(878年)八月,王仙芝阵亡,首级献于阙下;

按《资治通鉴》记载,乾符五年二月,曾元裕上奏与王仙芝大战于黄梅,杀五万余人,王仙芝被杀,也是传首长安;

按《新唐书》记载,曾元裕顶替了宋威唐军总司令的职务,王仙芝被杀,没说具体时间和谁下的手。

这里除了乾符五年王仙芝被杀之外,其他记载都不一致。总之,王仙芝没有以前的好运气了,没能逃脱性命,死在了战场上。

黄巢接替了王仙芝的位置,成为引领唐末农民起义的新的领袖,自号“

冲天大将军

”,收拢了王仙芝余部,之后一段时期一直在中原地区活动,直到各路唐军合围,黄巢损失惨重假意投降高骈,才借机南下福建、岭南。

纵横江淮河汉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招安只给了个八品小官

(后人所立王仙芝墓)

王仙芝虽然是引领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之一,但我个人对其战败身亡并没有太多的同情,既没有杰出的军事天赋和战略眼光,又没有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只是个依靠本能反应的普通人而已。

如果这次王仙芝不死,大概率还是会接受招安,当个小官终此一生,甚至会调转枪口与黄巢作战。包括黄巢,在岭南如果能给个岭南道节度使的头衔,黄巢也能投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