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正史中的黄巢为啥评价负面?看似正义的开端,却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正史中对黄巢的评价整体上是负面的。这其实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被看似无辜的“逼上梁山”,也许让他的行径天生上具备了一定正义性;可惜的是,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远比当初“逼”他的人更残暴,这就不是“屠龙者成为恶龙”的悲伤故事了,而是更凶残恶龙的直接诞生。

正史中的黄巢为啥评价负面?看似正义的开端,却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跟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末期的情况类似,唐末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原本是典型的“官逼民反”。安史之乱后,曾经开放、自信、强盛的唐帝国江河日下,陷入了宦官专权、藩镇离心的困境;政治的腐败、实际控制区的减少、连绵不绝的各种战事,让唐朝廷面临着空前的政治与经济压力,而这份压力,自然转移到普通老百姓身上。

到了唐朝末期,情况进一步恶化,苛捐杂税猛如虎、贪官污吏残如狼,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各类战火的摧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无数次上演的局面再度出现:百姓揭竿而起,黄巢从中崭露头角,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但对比历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身份比较特殊,他并不属于普通的“百姓”。

正史中的黄巢为啥评价负面?看似正义的开端,却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首先,他是一个“非法份子”——家族世世代代当盐商,“富有资财”,即很有钱。然而,在安史之乱后,面临日益剧增的财政压力,唐朝廷逐渐收紧政策,实行了严厉的盐铁官营制度,黄巢家族世代经营的事业,从此沦为了“非法勾当”。

没人愿意常年从事这种见不得光的职业,即使它带来的回报相当可观。这种心态,赋予了黄巢第二种身份:读书人。小时的他就立志逆天改命、从一个非法份子转变为体制内公务人员;而他的家族并非权贵,要实现这种一目标只有一种办法:科举,这是那个时代突破阶层的有限途径之一。

不过,唐朝有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科举制的名额极少、选拔标准极为严格,能够考取进士、进入官场的人,无一不是才华绝伦、精英中的精英。最终,经过数次应考却连续名落孙山,实力不济的黄巢只好回家继承祖业。

正史中的黄巢为啥评价负面?看似正义的开端,却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这种不愉快经历,让黄巢心头涌起了“报复社会”的念头,饱含满腔愤懑,他写下了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透过这首凌厉的诗,无法看出一丝一毫儒家学子赈世济民、护国安邦的崇高理想,取而代之的是杀气冲天、戾气逼人,黄巢意图摧毁唐王朝的野心彰显无疑。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得不到的,就要毁掉”。而要实现这一宏伟壮志,他需要的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即一个合适的时机。为此,在平日里,他已经开始蓄意招揽亡命之徒。

时机很快来了。公元859、868年,唐帝国的浙东、桂州先后爆发两次大规模叛乱,虽然被平定,但却为后来的更大规模起义埋下了种子。如同史书所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正史中的黄巢为啥评价负面?看似正义的开端,却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到了公元874年,大规模饥荒爆发。在河南地区(中原黄河以南),大量为了活命的人们落草为寇;第二年,濮州豪杰王仙芝抓住机会,他给自己加上“大将军”的头衔,随后发布檄文,痛斥“官吏贪婪、赋税苛繁、赏罚不公”,成功给自己冠上了正义的标签,队伍规模迅速膨胀,对外号称30万。

这就是黄巢期待的“九月八”。眼见天下大乱,他的内心是狂喜的,立即带着自己的一众死党揭竿而起,凭借自己的雄厚财力,迅速招募数千兵马,随后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庞大,并且与王仙芝汇合,二人联袂在中原横行无忌。

公元878年,王仙芝被唐军绞杀,他的余部陆陆续续投靠黄巢;与此同时,其他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势力也纷纷加入,以求抱团取暖,黄巢力量暴涨,成了名副其实的唐末起义军领袖。

正史中的黄巢为啥评价负面?看似正义的开端,却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黄巢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在战略层面,他能够对形势进行正确的判断,大局观出色。虽然成为事实上的起义军领袖、部众多达数十万,但他心里明白,这些队伍看似规模惊人,但并不具备与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朝廷(及藩镇)正规军硬碰硬的能耐,最佳的方式,莫过于避其锋芒、以运动战加以应对。

因此,黄巢的军队行动轨迹飘忽不定、大开大合,先从山东起兵,随后一路南下打到广州;紧接着,却又从广州出发北上,进攻洛阳和长安,兑现了自己“冲天香阵透长安”的豪言。在这个气魄过人的战略迂回进程中,黄巢巧妙地保存了实力,还能穿插进入朝廷的防守薄弱区,实现了以战养战,兵员、粮草越打越多。

这证明,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黄巢的军事才能相当了得,像他这种开创性的大规模运动战,在之前的古代史上极为罕见。

正史中的黄巢为啥评价负面?看似正义的开端,却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第二,在具体战术层面,黄巢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为运动战打造前提条件。

黄巢的战略大迂回,看似荡气回肠,但在实际执行中也面临着现实的难题:如何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消耗,怎么稳固“占领区”、地主抵住集团反扑。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无不在这两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而黄巢的解决方案堪称残暴。

首先,他的军队每到一处,都将当地富户抢劫一空,所得的财物粮草一部分自用,一部分发给穷苦百姓。通过这种斩钉截铁、敌我分明的态度,黄巢既鼓舞了自己军队的士气(几乎都是极端贫困百姓组成),又以最低成本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还能争取到各地百姓的支持、顺利补充兵源。

其次,为了解决后方不稳的顾虑,黄巢每到一处,就把当地的世家大族连根拔起、杀得一个不留。也就是说,凡是黄巢所过之处,有可能支持唐王朝的大小地主都被他彻底清洗;如此一来,即使他撤退,朝廷收复了当地后也无法恢复基本的政治秩序。

正史中的黄巢为啥评价负面?看似正义的开端,却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彻底毁灭了自魏晋以来维护社会统治的中坚力量,大唐王朝赖以苟延残喘上百年的地方行政基础荡然无存,走向灭亡已是时间问题。

但这种手段无疑是极为残忍、血腥的,黄巢所到之处,“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血流成河、沦为人间地狱,不仅是大小地主,无数的黎民百姓也在这个过程中化为冤魂。

此外,在性格层面,黄巢也不怎么地道。作为一名有心功名的读书人,他在起义的过程中曾尝试优待、重用读书人,但一旦发现对方不为己所用,便毫不犹豫地杀害,丝毫不顾及所谓的社会舆论、人心向背,这也客观上让他的队伍缺少能够站得高、看得远的智囊力量。

以上表象的背后,是黄巢本身短板的直接体现。历史上,向来打江山难、治江山更难,当初的安史之乱何其震撼,但它本质上是一群军人的暴乱,虽然势头凶猛、却逃不过迅速崩盘的结局。黄巢也一样,他的起义,看似充满了正义、占据了舆论优势,但他的手段说到底却是简单的以暴制暴,在摧毁、掠夺的同时,于政治、经济方面毫无建树,注定了惨淡的结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