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徳国小伙弗兰克

作者:睿智淡泊

双休日,我上午外出上公交,空位上坐下后才看清身旁坐着是一位外国小伙子,他很年轻,西方人,戴一付眼镜,脸色红润,相貌俊朗,正埋头看着一本书,椅边倚着一只黑色拉杆箱,我瞟了一眼,看他手中捧的一本是《中德学生会话词典》,中文封面。我指了指他手中的书,笑问了一句:你,读中文?小伙抬起头来,朝我友好地笑了笑,点头答道:是的。我又问:你是德国人?是在这里留学?他回答:是的,在杭州留学。他的中文讲得虽然带有西方人的洋腔,但汉语普通话平仄音有点分清了。我继续问:你在哪所大学学习?学什么专业?德国小伙子对我们之间对话来了兴趣,他回答我说:我读工商,读博士,博士你懂吗?这时后排一位女乘客听着捂嘴乐了,其实我听得出,德国小伙的话语里丝毫没有不礼貌的成份,是他对中国语言中的近义词意思微妙差别还不够了解,他是想告诉我,我在读博士,你知道吗?如果换做一位中国小伙子这样回答我,那就有点调侃我的味道了,我笑了,点点头,答道:我懂了。

我和这位德国小伙子对话,尽量讲的慢,让他能听清,让他的德语思维习惯有足够的时间转换成中文来回答,小伙子有时回答很流利,很快,譬如我问他几岁了,喜欢中国吗?生活和气候习惯不习惯?有的时候,他回答就会卡壳,期期艾艾,抚着脑袋,茫然地望着车厢顶,想不出合适的话来,样子很可爱。我问他,这两年时间,除了学中国话,会写汉字吗?他耸耸肩,诚实地告诉我,他只会讲,不会写,这方块字太难写了,说话间,他移过那本词典,翻开扉页,让我看,我看到页下方有“卡恩.弗兰克”中文签名,字写的歪歪扭扭,但能辩认,我鼓励他,向他翘了翘大拇指,问他,这是你名字吗?他说是的,并且很郑重地补充说,这是中文译音。他告诉我,他今年24岁,在中国读工商博士已经两年,喜欢杭州这个美丽的城市。说到此刻,他伸出两手,用十分夸张的姿势,向上扬着,说:哇——,杭州,美丽的西湖,非常非常地好,太漂亮了。在湖边看书,真的真的太棒了。我打趣地对他说:你喜欢杭州,毕业以后就留下吧,找一个中国姑娘成家。这时,这位德国大男孩竟有点发窘,脸红着连连摆手,对我说:不不不,不行不行,我要回去的,我要回德国去的。我乐了,很诚实。小伙子后面接着的话,竟又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对我说:德国的人口老龄化比中国还要严重,德国可以输出老龄的专家,不能再让年轻一代移民国外。我感慨,这位德国年轻小伙子忧国忧民,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我与这位德国小伙子讨论了中国人与德国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之间的差异,我对弗兰克说,德国人聪明,做事严谨,工业产品优质,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声誉。德国小伙子却对我说:但是德国的东西贵啊。在价格上竞争优势比不上中国。他同时对中国人的聪明和吃苦耐劳赞不绝口,他说,中国发展太快了,中国的消费市场太大了,全世界都想与中国做生意,所以他要在中国学工商专业。我听了觉得这德国小伙子年轻但很有远见,他选择了一条很有发展潜力,职业空间很大的路。

他告诉我,他在地铁站下车,我指指他的拉杆箱,问他:双休日,去外面玩吗?他回答说:是的,我们到温州去玩,有学校的同事开车,在火车东站汇合。

德国小伙子到站了,起身向我告别,临下车时,有一位外地口音的中年妇女在问司机,下车后地铁站怎么走?弗兰克大声地对这位女乘客说:下车跟着我走。车上的乘客都乐了,这位德国小伙子已经融进了我们的城市,甚至可以做向导了。

车下的弗兰克没有忘记对我又挥一下手,然后很神气地拖着拉杆箱朝地铁口方向走去。而我,因为邂逅了一位乘车的德国小伙子,还有那有趣的对话,也算是对德国的青年有了一点点感性的认识。弗兰克喜欢中国,喜欢美丽的杭州,也一定会对中国友好,也许若干年以后,在中德贸易或者经济代表团中,会有一位年轻的白领,以“中国通”的姿态,为中德经济与商贸的互通与互利发挥作用,我想远了。

他没告诉我是在哪所学校读书,但我知道,他上车的方向是高教院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