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作者:出门看戏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最先看到的影像,是一则五分多钟的拍摄花絮mv。并非混剪正片镜头的先期预告,而是用三段以秒计的拍摄现场镜头穿插大量片场照连缀而成。作为幕后花絮控,在零剧透的情况下立时对正片产生了谨慎而切实的期望。

谨慎,是因为,实景戏曲电影拍摄,本身就是一个高难度的融合过程。戏曲特有的程式化技巧型表现手法,源自并且契合充分留白的舞台,给予观众的是最大限度的自由想象空间。无论人物,情节,还是所处时间地点环境,皆由台上演员的四功五法为核心发散开去,通过观众的感知共鸣协同构建。一出戏的现场舞台效果,观众的参与影响很大。而电影从来都是以最终的完成形态面世。电影场景的写实与具象,首先就给出了巨细靡遗的既定环境。人物,抑或演员,必须在这个物理可见的环境空间内做出合乎情理的举动。实景细节越多,限制也就越多,需要舞台戏曲演员配合调整适应的尺度也就越大。找到既能满足电影拍摄手法的需求,又不过分削弱戏曲特长的那个平衡点,并不容易。

尽管理论上清楚实景电影和舞台现场绝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样的,但终究存了舞台版先入为主的印象。第一遍看正片,不可避免地首先注意到那些因应电影而被约束被割舍的属于戏曲的部分。绍百之所以历三十载长盛不衰,离不开演员团队基本功扎实,戏曲表演功力深厚,舞台经验丰富。如今在电影镜头前深自收敛到气场都趋向谨言慎行,无法满宫满调地体现她们在戏曲舞台上的优美舒展与光彩夺目,说一点不心疼惋惜是假的。

所以第一遍看完,我的观感和预期有落差。简单说,没high起来。这个落差一部分也产生于潜意识里舞台版所埋下的感应点,与叙事节奏和唱段布置有所调整的电影版发生了错位。于是,放空两天后,撇开舞台版,从电影角度重头看起。这一遍,才确实看到了电影较于舞台更能突破时空局限,多线并进营造全局气氛的优势。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电影版的剧本改编基于新版《狸猫换太子》。新版《狸猫》的叙事,与老版对称式结构不同,是层层递进越往后戏越繁重唱做越激烈的格局。电影剧本把舞台版结尾概括回顾全剧剧情的一段唱打成四节,作为全片索引,以倒叙开头,将整个故事从片长上截成三等分安插其间。节点式构造,令全片基调稳定统一;但另一方面,这种等同全剧透的处理用在电影中,却也使得情节进程因一览无余而愈发平缓。其实用叙事性唱段点开序幕、尾声交待结局以及过渡中间十年,都很好。但是否有必要把每段之后要演出来的情节都介绍全?此外,作为了解新版《狸猫》结尾剧情走向的人,这个并不交待画面人物身份的开头尚可跟得上。那么,那些对此不了解的观众呢?他们如何知道开场出现的这个人是谁又身处何地?猜猜看谜底最后揭晓吗?这一点究竟是电影剧本应当关照而没能关照到的,还是算编导特意预留的悬念呢?

电影《狸猫》中的唱,铿锵激烈不及舞台版。这与电影整体画风有关,倒也并无不妥。除了一而贯之的吐字清晰,几位主演不约而同地在唱腔细节上格外用心,气息圆融,不杂烟火。因绝大部分唱段都属于角色内心独白,旋律上过于鲜明的棱角被柔化了,更显得各人内心活动曲折幽微。几处关键情节一人一句衔接紧凑的唱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颇为有效。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推动情节发展的任务主体落在了对白上。很明显,较之舞台,电影中的念白,其语气感往生活化方面又推进了一格。没有了鼓板的点睛节制,不似舞台上运声打远,这一回真正是面对面的言语往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段落,一是搜盒,一是冷宫。搜盒中刘妃、郭槐、陈琳三人,特别是后两者之间的对手戏,几个人内紧外松的激烈交锋,如齿轮密切咬合,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把戏剧张力推向峰值,极其吸引人。而冷宫中陈琳讲述赵氏孤儿一段,真正是沉郁厚重,真挚动人。

表演,尤其是表情细节,是电影镜头要求最高也最擅长体现的。镜头从不说谎,假戏必须真做。演员心里有没有,能不能表达出来,镜头下立时三刻见真章。事实上,作为舞台表演形式,戏曲更多借助的是动作幅度较大的程式化形体表演。微表情方面,演员可以演,但现场绝大多数观众是看不到多少的(把望远镜长在脸上的除外)。实景电影中戏曲程式被淡化后,形体动作是否仍旧自然流畅有美感又符合人物身份,眼神表情能否细致入微连贯准确地传达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变得至关重要。而绍百那一生两旦的台柱子,称得上是品质的保障。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吴素英是典型的性格演员,对特定情境下人物的特定情绪,瞬间入戏毫无压力。其戏路之宽,从她演过的角色类型可见一斑。单是新老两版《狸猫》,她就从灵慧忠义坚贞不屈的寇宫人演到了如今权倾后宫狠戾怨毒的刘妃,且两个角色都塑造得有声有色。刘妃作为反面人物,在《狸猫》中,是有其性格发展的,她的故事被讲述得最为完整,她的行为动机都在剧中给出了充分解释。于是我们在影片之初看得到刘妃尚存的惊惶犹疑和她对郭槐的倚重信任,看得到她权衡得失把自己退路封死的一刻,再往后看得到亲子夭折在心理上对她的打击,也看得到赵祯的出现是如何令她震惊地发觉自己原来并没有十全的把握,整整十年坐在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是非善恶,她有意识地主动地选择了罪恶,一而再,再而三。原本就以演技擅场的吴素英之于这样一个全面立体的人物设定,无疑是水到渠成,如虎添翼。刘妃的真情假意,就那样精准地被镜头捕捉到了胶片上。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相比之下,李妃的人设要平面得多,塑造空间也极其有限。除了从陈琳口中可以得知她性情温厚(这一点,李妃初到冷宫的异常平静莫非算是呼应?),真正可以发挥的重头戏就只有冷宫一场。其实李妃在冷宫的单人戏份,我是真的希望拍摄时导演能鼓励演员多加入一些戏曲身段的。现在的剧本给这个角色的人设实在太过平直,再拘着演,原本可以达到的柔弱绝望都打了折扣。幸好还有太子拜冷宫这一节。陈飞这一段的眼神戏真是情真意切。整个人仿佛从之前的一片死寂中又活了过来,有了感觉知道了疼痛。乍见太子时的怔忡,忆起亲儿的悲伤难抑,发现可能得知真相的急切(尽管急切,却仍不失李妃性情温厚这个基本人设),以及听懂陈琳暗示时,由不敢相信到闪着泪光望向太子百感交集强自忍耐,凡此种种,令人动容。及至她对着陈琳深深一拜,真是美,几乎就让人想见了当年圣眷正隆时东宫的风韵。如此端庄优美的身段,全片也只留了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镜头来表现,真的可惜。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至于陈琳,这一场深宫血案里,他知晓几乎所有的秘密,处于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位置,任何风吹草动都立刻被推到风口浪尖,险象环生。一旦行差踏错,怕是满盘皆输。不要说什么江山社稷皇家血脉,便是正邪两方这数条人命,莫不系于其身。老版《狸猫》中,这场泼天大祸,还有机敏过人胆识过人的寇珠与他一同承担甚至逼他承担。到了新版,主导权已经全数压在了他一人肩上。无论角色,还是塑造这个角色的演员,责任之重,都无须赘言。

而我实在不知该怎么来评吴凤花和她的陈琳。当一举手一投足一句念白一个眼神都可以也经得起单独抽出来条分缕析,却又浑然一体连绵不绝,任何割裂都会减损了它们的好,除了说一句看了就知道,又该如何来赞?早在老版《狸猫》巡演于各地舞台时,就曾有朋友观戏回来向我感叹:“你知道么,第一场两妃回应皇帝圣旨,陈琳就是个背景板,无白无唱。然而刘妃回话时,花默然而立垂目不语;李妃回覆时,却微微点头面露赞赏之意。戏演到这个份上,安能不好?!”而这点安能不好的戏,也只是朋友在望远镜里恰巧看到。不是因为想要向观众证明自己多能演,而是觉得陈琳应该有此反应。把自己化成角色,角色需要,就演到,哪怕只是在背景板里的潜台词。所以,当终于站到电影镜头前时,所有的一切都早已准备就绪,它们早就在那里,只是之前在舞台上因太过细微而不被注意。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有朋友说,越剧小生的帅,在神不在貌,而吴凤花就有这样的神。这大概是近年来我听到过的最心有戚戚的一句评语。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浸润肌肉镌刻骨骼,成为近乎本能的存在。电影中的陈琳,在长镜头里,会随着动作微调自己的站姿角度,不使画面过于单调。身形步态与实景并无突兀之感,然每一个动作细看却仍是属于戏曲属于程式的。所有的半身镜头都可以在脑内延续出去补全画面外的部分。而拷寇段落意外得到保留的纯戏曲虚拟身段,在用慢镜头展现出来后,仍是毫无瑕疵充满美感。这是我们的戏曲程式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无动不舞,此为明证。一位形体基本功扎实的演员,在动作的任何一个瞬间,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体每个部位所处的位置,也唯有如此,才能移步换形却不损其神。

同样做到了把自己化成角色的,是于伟萍。舞台上的赵祯就已经是那样可爱,以至当电影镜头在那十年间切换,我几乎迫不及待地等着这位无比优秀的娃娃生出场,并在第一眼看到时在心里小小地欢呼了一声。活灵活现一位少年殿下啊!配合楼惠琴的真宗,两人的对手戏着实出彩。爷俩数青蛙的桥段,真是萌出血。小殿下眼巴巴瞅着李妃的一双大眼睛,纯得不染纤尘。莫说真宗李妃是亲爹娘,这么可爱灵巧的娃就是我看了也想要好好疼惜,恨不得他永远不要长大才好。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然后一定要夸的还有何梦莱。这位同样是在舞台版里就给我留下极佳印象的年轻演员,在电影镜头前的表现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除了拷寇段落有个镜头因灯光原因笑得实在有点人畜无害,余下的时间里,绝对是个非常称职而有看头的郭槐。《狸猫》改编为新版后,正邪双方最直接最凶险激烈的交锋实际上已经转到了陈琳与郭槐之间。表面平静暗中波谲云涌的宫廷里,他们一个是大权旁落的皇帝的身边人,一个是威压后宫的妃子的智囊团,一对比他们的主上都聪明得多的聪明人。这两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势均力敌,交起手来这戏才好看。作为年轻演员,何梦莱的持续进步令人欣喜。

相比之下新版中寇珠姑娘首先从人设上就弱了。镜头前的形体表演又过于紧张僵硬,效果还不及舞台,很是可惜。

最后还要提一句冷宫太监总管秦凤。舞台版时这个角色只有给李妃送粥时出现,完全不清楚他存在的功用。电影里总算是点明了太子探冷宫的消息由这个角色走露出去,这就对了。

另外,在舞台上显得突兀的陈琳与寇珠、刘妃、郭槐等角色剖析内心,到了电影里,变得自然恰当得多。这大概就是电影和舞台两种不同艺术形式所能容纳的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吧。

选择《狸猫》作为电影拍摄对象,除了这则传奇故事本身吸引人,且为广大戏曲非戏曲观众所熟知,想来也是考虑到这本戏角色众多,行当丰富,特别能体现绍百的实力。就这点来说,我认为电影是做到了的。

吴凤花 | 这份神,是被手眼身法步琢磨滋养出来的

文 | qs

图片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